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林业   35篇
综合类   9篇
园艺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松材线虫病监测技术,能够及时获取多时态、多角度、多光谱和高精度的遥感图像,为决策者提供松材线虫病监测和防控数据支持,在松材线虫病防控上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对松材线虫病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采集、处理与解译研究进展以及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无人机遥感监测松材线虫病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就其在松材线虫病监测中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2.
杨小舟蛾对4个杨树品种叶片取食的选择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杨小舟蛾对4个杨树品种(35杨、I-69杨、107杨和I-72杨)的取食选择性发现:杨小舟蛾对供试杨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指数为107杨>I-69杨>I-72杨>35杨,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为107杨>I-72杨>I-69杨>35杨,叶片含水率为35杨>I-69杨>107杨>I-72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杨小舟蛾对不同杨树叶片的取食选择指数与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0870),与叶片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0775);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叶片含水率存在显著负相关(-0682)。  相似文献   
23.
以引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菌种保藏中心菌种资源库的7个松乳菇菌株为材料,通过筛选出的碳源、氮源基础培养基,对菌丝形态、菌丝生长速度进行观察,确定出适宜的松乳菇菌种和固体培养基配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有所不同,其最适碳、氮源亦有所不同;添加松针水可以有效提高菌种菌丝的生长速度。83417菌株为较适宜培养的菌株,其最适固体培养基组成为KH_2PO_4(0.3 g)、MgSO_4(0.5 g)、FeSO_4(0.5 g)、蔗糖(19.9 g)、琼脂(20 g)、蛋白胨(1 g)、VB_1(0.1 g)、松针水(1000 mL)。  相似文献   
24.
为明确星天牛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偏好,该文对近年来在长三角城市推广种植的栎属、槭属的8个树(品)种和薄壳山核桃,以及受星天牛危害较为严重的垂柳和苦楝进行星天牛取食和产卵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星天牛在不同寄主上的取食面积、取食痕迹数量和产卵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星天牛最喜取食寄主为糖槭,其次为红枫和苦楝;星天牛最喜产卵寄主为垂柳、苦楝,其次为糖槭、红枫,金叶复叶槭上未观察到产卵。星天牛取食与产卵的寄主选择趋性存在差别。建议在相关外来树种引种栽培时,应减少其喜食树种和喜产卵树种的搭配种植,以减轻星天牛危害。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索松材线虫病入侵30余年紫金山马尾松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演替进程。[方法]对松材线虫病危害前为马尾松林,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的植物群落结构、Margalef物种丰富度(S1)、个体数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生态优势度(C)及重要值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比较。[结果]紫金山原马尾松林植被群落正处在被地带性混交森林植被群落逐渐替代的不同演替阶段;3种植被群落乔木层主要树种相互间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与马尾松重要值的消涨密切关联,马尾松重要值的消涨除受到松材线虫病的影响外,还受到植树造林、直播造林、卫生伐、森林抚育等人为因素的影响;3种植被群落灌木层均未见马尾松,灌木层主要树种的相对密度消涨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外,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和生理生态功能的差异是其中重要的原因;3种植被群落草本层以阔叶林中物种最为丰富,马尾松林草本层种类多于针阔混交林,草本层植物种类分布对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现在的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乔、灌层中的植物种类、S1和H'均呈递增趋势,与C的变化趋势相反,H'和J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原马尾松林整体朝着马尾松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方向进行演替。[结论]该研究可为紫金山森林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6.
花绒寄甲对柳树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效果及寄生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南京几个公园的柳树上释放花绒寄甲以防治光肩星天牛,定期测定防治效果及寄生状况.结果表明:释放花绒寄甲对当年和翌年的光肩星天牛均能达到控制效果;1个月后树体上的花绒寄甲校正寄生率达到35%左右,虫口校正减退率在45%左右;翌年花绒寄甲在光肩星天牛上的寄生率均值接近37%;花绒寄甲可以在供试的光肩星天牛(寄生率67%)和大麦虫(寄生率85%)的蛹体上完成寄生生活,而不能寄生家蚕.  相似文献   
27.
林苇鱼塘留苇密度对螃蟹产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林带内有芦苇的鱼塘分别设置留苇 0 ,1/4,1/2 ,3/4和 1 0等 5种类型。在林带和芦苇的不同高度 (5种 )、不同时间分别测定了光照度、植物表面温度、气温、水温、风速和水中溶氧含量变化 ,发现林带与不同的留苇密度对鱼塘内环境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导致鱼塘内的生物组成有差异 ;鱼塘内不同留苇密度的螃蟹产量差异明显 ,分别为 1/4(74 8 4 0kg/hm2 ) ,1/2 (70 8 0 3kg/hm2 ) ,3/4(6 10 6 5kg/hm2 ) ,1 0 (5 5 3 6 3kg/hm2 ) ,0(5 31 2 2kg/hm2 ) ;单只螃蟹的重量分别为 5 6 6 8g/只 ,5 5 35g/只 ,5 3 4 3g/只 ,5 2 39g/只 ,4 3 37g/只。留苇密度 1/4高产的原因有二 ,一是林苇调节了鱼塘内小环境 ,二是林苇鱼塘内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 ,增加了螃蟹饲料源  相似文献   
28.
杨树新造林地溃疡病的发生时间为冬末初春,一般在2月底或3月初,4~5月为发病高峰期,秋季较少有病斑出现。杨树新造林地溃疡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育苗技术、造林技术等密切相关。在春旱、夏旱、暖冬等气候异常年份、育苗密度过大、施氮肥过多过晚、造林技术不规范等情况下,杨树新造林地溃疡病发生严重,造林成活率低。  相似文献   
29.
为了从转录组水平探讨抗病马尾松种源对松材线虫的响应机制。以抗病马尾松GD5种源为试验材料,普通马尾松SX1种源为对照,利用RNA-seq技术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松材线虫诱导前后的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试验共获得65 889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906.85 bp,其中40 478条(61.43%)unigenes基于Nr、GO、COG、KEGG等多个公共数据库获得了功能注释。抗病马尾松GD5种源在接种松材线虫后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3 247条,包括2 308条基因表达显著上调,939条基因表达显著下调。其中有1 961条(60.39%)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到GO数据库中,有504条(15.52%)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到233 条pathway。普通马尾松SX1种源在松材线虫诱导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差异表达基因。两个马尾松种源富集的GO条目和pathway差异也较大。抗病马尾松GD5种源体内编码醛脱氢酶的5条基因和编码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体原蛋白以及细胞色素b2的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醛脱氢酶基因不仅富集于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途径中,还参与β-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等氨基酸的代谢途径;参与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途径的6条几丁质酶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参与单萜生物合成的短链脱氢酶/还原酶2b及参与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的长叶烯合酶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而参与二萜类生物合成的1(10),5-格玛吖啶-4-醇合酶、萜烯合酶、α-松油醇合酶、异丙二烯合酶以及2-甲基-3-丁烯-2-醇合酶等表达均显著下调。抗病马尾松GD5种源对松材线虫的胁迫响应是多基因和多信号途径共同参与调控的复杂防御反应,是全局性系统性的响应模式。与抗性相关的醛脱氢酶、几丁质酶等编码基因为后期相关抗性基因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0.
飞机防治是美国白蛾防控的最主要措施之一。为进一步明确飞行参数对林间雾滴密度分布和对美国白蛾幼虫防控效果的影响,该文通过检测、比较不同飞行方案下林间雾滴密度及雾滴穿透力等数据,发现航速和高度对林间喷幅、雾滴穿透力、雾滴密度、雾滴均匀度均产生显著影响。方案2(航速150 km/h,飞行高度40—45 m),地面喷幅宽度为59.35 m,高于方案1(航速120 km/h,飞行高度30—35 m)的地面喷幅宽度。飞行方案2的雾滴穿透性也相对较好,顶层、中层、下层雾滴密度相对均匀;而方案1不同高度雾滴密度差异相对较为显著,树冠顶层(高度11—12 m)雾滴密度较多,最高雾滴密度可达9.8/cm2,随高度降低,雾滴密度下降明显,到底层叶片位置(高度3 m)时,雾滴密度仅为2.07/cm2,下降了78.9%。观测试验表明,林间雾滴密度应高于5.093/cm2,防控效果才能确保达到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