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9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9篇
  7篇
综合类   107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52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本文运用灰色数列预测方法对香港猪肉市场作中期、长期预测。首先,对此方法的适用性和建立模型的原理作简单的描述。预测结果表明:人均鲜猪肉消费下降,人均冷冻猪肉消费上升;两者一增一减,形成香港猪肉市场消费在今后将有温和增长的趋势。猪肉消费占全部肉类消费的40%~50%,猪肉消费中鲜猪肉占2/3强,冷冻猪肉占1/3弱。中国内地输往香港的鲜猪肉、冷冻猪肉均占相当大的比重,是我国大宗的创汇商品。为了增加出口创汇,本文建议,今后我国的猪肉出口应提高活猪的品质,改善冷冻猪肉的包装,以适应香港猪肉市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22.
食用菌仿野生栽培在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作用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用菌仿野生栽培能够有效利用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大环境,产品天然优质。介绍了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野生菌原始的生长状态、食用菌仿野生栽培的环境优势、仿野生栽培的作用、仿野生食用茵产品的优缺点、仿野生栽培适宜的种类、技术和发展前景等.  相似文献   
23.
在对内蒙西部地区昆虫病原微生物资源调查中,从甜莱象(虫甲)等六种病死虫体上,分离到四属六种虫生真菌,即绿僵菌、白僵菌、蝗虫霉和干尸虫霉等。接种试验表明,所分离到的绿僵菌和白僵菌对其原来寄主昆虫都有一定的感染致病能力,有希望用于这些害虫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24.
对壮龄湿地松叶束进行预处理 ,通过蒙导潜伏芽萌动、幼化叶束组织后再进行水培育苗。在水培前期保持一定浓度的NAA促愈伤组织的形成 ,使壮龄湿地松叶束也能培养成苗 ,并用于造林。叶束苗 15年生的林木生长正常 ,与实生苗相比 ,两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下列几方面探讨:(1)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抱着一定经济目的进行经济活动的产物。建成后没有人类扶持或干预农业生态系统就不能继续存在。(2)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受人类经济活动所控制。对自然环境、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四个要素。采取各种不同办法进行干预和控制,以提高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3)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的经济成果是创造使用价值。农业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因素是潜在的使用价值,与能量流和物质流同步运动。逐渐积累而转化为能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4)商品交换是造成农业生态系统间的能量和物质输出及输入的主要原因。由于商品交换,能量和物质随着农产品离开本农业生态系统,必须采取适当办法输入适量的能量和物质作补充,以保持其平衡,才能使农业生态系统在进行经济再生产时继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6.
西藏青稞研究现状及品种遗传改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西藏传统的青稞四大类产区:冬青稞区、冬春青稞兼种区、春青稞区和高寒早熟青稞区。介绍了青稞主要性状遗传规律。分析了西藏青稞育成品种的优点与不足。认为新育成的青稞品种产量潜力提高、品质明显改良,抗倒性、抗病性增强,但也存在遗传基础狭窄,产量水平不够突出,品质不过硬等问题。对今后的青稞育种提出了改进和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27.
寄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原虫,包括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锥虫(Trypanosoma spp.)、疟原虫(Plasmodium spp.)、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和艾美耳球虫(Eimeria spp.)等,可引起严重危害人类与动物健康以及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原虫病。寄生虫入侵宿主后的发育和繁殖需要大量的嘌呤核苷酸,相应的嘌呤碱基在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催化下生成对 应的嘌呤核苷酸。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是一类参与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重要代谢酶,广泛存在于寄生原虫中。寄生原虫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主要包括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和次黄嘌呤 - 鸟嘌呤 - 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两者在寄生原虫中分别催化腺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和黄嘌呤核苷酸合成,从而参与寄生原虫的多个生化代谢过程,不仅为寄生原虫核酸生物合成等提供前体物质,还为虫体提供通用能量载体。由于寄生原虫的嘌呤补救途径明显区别于宿主的从头合成途径,且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是寄生原虫嘌呤补救途径的关键酶,因而近年来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成为抗原虫药物候选靶标的研究热点,以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为潜在靶标,特异性筛选、设计抑制剂,并开发抗寄生原虫药物取得重要进展。以利什曼原虫、锥虫、疟原虫和弓形虫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为重点,综述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基本特征、生物学功能、抑制剂筛选与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寄生原虫药物靶标研究与新型抑制剂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水产品在加工与保鲜过程中极易发生腐败变质。利用可食性涂膜可有效抑制水产品在加工与保鲜过程中的微生物繁殖,减少水产品的水分流失、脂肪氧化及蛋白质降解,能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并延长产品的货架期。重点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可食性涂膜材料,分析了可食性涂膜对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鸡球虫病对养鸡业危害十分严重,由于抗球虫药物的使用甚至滥用,鸡球虫的抗药性日趋广泛而严峻。为了研究鸡球虫入侵机制以及快速高通量筛选抗球虫制剂的需要,鸡球虫的体外培养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已历经近50年,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体外培养技术体系。论文主要就鸡球虫的原代细胞培养模型、传代细胞培养模型和鸡胚培养模型在建立和应用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研究鸡球虫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