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水稻芽期耐冷性是影响水稻稻芽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是水稻生产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状之一。针对原有的水稻芽期耐冷性鉴定及评估方法中的不足之处,设计了芽期耐冷性新的鉴定及评估方法,并利用23个不同类型的早稻品种比较了两种不同鉴定及评估方法的精确性,试验结果显示:新的鉴定及评估方法由于加大了试验样本数量并完善了评价标准,因此大大提高了试验的精确度;此外,由于采用了连续性数值来标定耐冷性,新方法可以对不同的试验样本间进行耐冷性相互比较,避免了将大量的基因型泛归于同一组。在鉴定大量水稻种质资源的芽期耐冷性时,新的鉴定及评估方法将提供更高的精确度及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苗期低温对早稻品种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苗期低温对23个早稻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苗期低温对水稻苗期株高影响较大,对少数品种的秧苗叶色有影响,对水稻单株有效穗数的影响也较大,但对后期的株高、生育历期、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均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科丰S”是从“安湘S/香优早”的后代经多年系谱选育而成的温敏型两用核不育系。该不育系属早籼中熟类型,具有不育期长、不育度好、柱头外露率高、在海南的可繁性较好、配组自由、配合力好等特点。简要介绍了“科丰S”的繁殖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科丰A表现出早熟性,该不育系与晚籼恢复系所配组的F1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显性早熟现象。为了解该不育系显性早熟性的遗传机制,利用一整套抽穗期感光基因近等基因系EG0~EG7、ER、LR、T65、T65Eb、T65Ebm、T65m、NIL(Hd1) 和NIL(Hd4) 等对科丰A抽穗期感光基因的基因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科丰A的抽穗期基因型为E1E1e2e2E3E3Se 1uSe 1uEf 1Ef 1,并带有感光基因E1的显性抑制基因(暂定名为Su E1)和感光基因Se 1u的隐性抑制基因(i Se 1)。分析了由该不育系配组的杂种F1表现早熟现象的原因,并探讨了科丰A所带早熟相关基因的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不同叶面肥对晚稻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晚稻品种五优308为材料,在不同生育时期喷施3种叶面肥,对叶片生理指标和产量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的水稻叶片MDA含量普遍降低,3种保护酶(CAT、SOD和POD)的整体活性升高;叶面肥有助于维持水稻生育后期的叶绿素含量,并减弱剑叶和倒二叶的横向衰减,延缓衰老进程;水稻产量性状受叶面肥类型的影响较小,主要与喷施时期有关;有6个喷施处理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其中在齐穗期或齐穗后7 d喷施谷乐丰处理的投入产出比最高,有示范推广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育种的成功基于试验材料中具有可利用的遗传变异,了解种质资源的群体机构及遗传变异范围是作物遗传改良的先决条件.本试验通过利用每3 Mb bin均匀分布于水稻染色体的156个SSR标记子,分析了一组(184个)用于干旱适应性研究的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性及群体结构.结果显示,水稻中确实存在着可供利用的遗传多样性,但也存在着普遍的遗传相似性,如国际水稻所的IR品种及菲律宾国家水稻所的PR及BP 水稻品种.通过利用Structure中的混合模型对该184个水稻品种在K=3和K=7时的分析表明,群体结构普遍存在于相同类型或亚种的水稻品种中,籼稻及粳稻品种具有相对明显的群体结构,同一亲本的衍生后代具有显著的遗传相似性和群体结构,不同的群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混合.对该组干旱适应性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性及群体结构的研究为今后的抗旱性基因的联合作图,也为合理选择亲本进行水稻抗旱性改良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东乡野生稻低氮耐性强,是水稻耐低氮育种的重要资源。鉴定东乡野生稻耐低氮基因对研究耐低氮遗传机制、培育耐低氮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利用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协BBC1F12回交重组自交系及其遗传图谱,应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分析施氮肥和不施氮肥下的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QTL。结果 共检测到57个控制株高和产量性状的QTL,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的33个区域,单个QTL表型贡献率为3.17%~63.40%,其中32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东乡野生稻。19个QTL在施氮和未施氮条件下均检测到,38个QTL仅在单一环境下检测到显著效应,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性状的遗传机制不同。结论 43个QTL分别聚集于7条染色体上的14个QTL簇,表明不同性状涉及到共同遗传机制,并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进行耐低氮有利等位基因的聚合育种。  相似文献   
18.
试验利用菲律宾旱季无雨的自然干旱条件,大田鉴定了192份水稻种质资源的苗期抗旱性。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种质中存在大量的具有苗期抗旱性的品种。就所观察的三个性状:卷叶(leaf rolling,LeR),枯叶(leaf drying,LeD)及复水恢复(drought recovery rate,DRR)而言,11个水稻品种在卷叶性状(LeR)上,12个水稻品种在枯叶性状(LeD)上极显著优于抗旱性对照品种NSIC Rc 9,14个品种在复水恢复性状(DRR)上显著优于抗旱性对照品种NSIC Re 9。有的品种在两个,甚至3个性状上都比抗性对照显著,表明不同的品种可能采取不同的机制来适应干旱胁迫,如降低叶片面积,及早发深根等:同一抗旱机制也可以作用于不同的表型上,如渗透势调节(Osmoticadiustment)。3个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其中LeD与DRR的相关性最高为0.821 62,其次为LeD与LeR为0.801 79和LeR与DRR为0.725 93。对抗旱性性状的选择最好使用田间筛选,因为大田筛选提供了性状表达的真实环境;卷叶,枯叶,和复水恢复能力作为苗期抗旱性指标能有效地筛选苗期抗旱性品种。  相似文献   
19.
天丰优101系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天丰A与自育的强优恢复系R101配组育成的中熟杂交晚籼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耐肥抗倒等特点,2010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介绍了天丰优101双亲的特征特性和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20.
用1套以籼型恢复系IR24为背景亲本、渗入粳稻Asominori血缘的65个家系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CSS)lines of IR24 as recipient parent and Asominori as donor parent,简称IAS群体]为父本,以赣香A、五丰A两个籼型不育系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测定了两个群体与产量相关的5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已有的分子标记图谱和QTLIciMapping软件,采用逐步回归和极大似然估计相结合的方法,以LOD值≥2.0作为经验阈值来判断QTL是否存在来检测影响杂种优势的数量性状位点.研究结果表明,在两套测交群体中共检测到100个杂种优(劣)势位点;在所有检测到的影响单株有效穗数、平均穗长、着粒密度、千粒重等性状的杂种优(劣)势位点中,分别位于第3、7和11染色体上的与杂种优势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RM5474、RM336、RM287能够在两套测交群体中检测到;还有其它一些微效QTL位点也表现出一因多效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