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14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啮小蜂雄蜂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对啮小蜂(膜翅目Hymenoptera啮小蜂科Tetrastichinae)Tetrastichus sp.雄蜂触角及其表面的化学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雌蜂触角表面存在板形感器和坛形感器两大类,两者数量和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探讨了这两类触角化学感器的形态差异以及在寄主接受和交配行为中的不同功能。  相似文献   
12.
赤眼蜂寄主偏爱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种赤眼蜂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的实验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最弱,其次为拟澳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最强,寄主偏爱可塑性实验结果表明、对玉米螟卵选择性和寄生能力较弱的拟澳洲赤眼蜂,其寄主的低偏爱性是可塑的;而对玉米螟卵选择性和寄生能力较强的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繁殖几代后,其寄生能力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3.
3种赤眼蜂雌蜂触角上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要:用扫描电镜观察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及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雌蜂触角上感器的外部形态,比较其感器的数目和着生位置。发现了镰刀形感器背面的特殊形态,并确定了其功能。确定了位于触角端部的单孔毛形感器为味觉器。3种赤眼蜂棒节腹面的镰刀形感器数目及棒节背面板形感器的形态和嗅孔密度存在差异;玉米螟赤眼蜂的坛形感器与其他2个种在形态上也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亚致死剂量昆虫生长调节剂双氧威和虫酰肼对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发育历期、化蛹率、体重、脂质含量及血清中糖和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氧威LC30、LC20、LC10依次为22.23、14.75、4.37μg/mL,虫酰肼LC30、LC20、LC10依次为48.20、37.11、21.73μg/mL。LC30亚致死剂量双氧威处理可使5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至8.33±0.69天,而虫酰肼处理则使其缩短至5.49±0.66天。亚致死剂量双氧威和虫酰肼处理均使幼虫体重及化蛹率明显降低(P<0.01),其体内脂质含量和血清中糖和蛋白含量也低于对照组(P<0.01),同时5龄幼虫血清中储存蛋白的合成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5.
赤眼蜂寄生对亚洲玉米螟卵内蛋白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比较了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对亚洲玉米螟卵内蛋白质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寄生发生48h后,蛋白质谱带出现明显差异。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内含有的97kD蛋白质在60h后明显减少,而前者含有的90kD蛋白质在寄生发生60h时含量明显增加;此外,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电泳后均出现约50和44kD蛋白质条带,但在寄生发生84h后,这两条蛋白质带明显变浅,且未被寄生卵的改变更明显。同一时期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间约有50%蛋白质条带出现在相同位置,而72、96h的寄生和未被寄生卵间约有30%。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之间,同一时期的蛋白质条带数一般相差4条左右,但寄生发生6h后相差的条带数多达9条,这一时期出现与寄生和抗寄生有关的特异性蛋白质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6.
抗冻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冻蛋白是一类广泛存在的具有热滞活性、能改变冰晶生长特性和抑制冰晶重结晶的蛋白质.本文综述了各种抗冻蛋白的特性、结构和分子作用机理,并对抗冻蛋白基因及抗冻蛋白应用前景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测定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的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研究寄主昆虫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与抗氧化酶的关系.结果表明:被寄生后,寄主幼虫体内应激产生大量ROS,从而诱导SOD、CAT、POD活性明显上升(P<0.01).不同组织中SOD、CAT和POD的分布存在差异,说明亚洲玉米螟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所诱导产生的抗氧化酶可协同作用,从而清除体内产生的过量ROS.这种组织特异性有利于保存寄主,使寄生蜂成功寄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畸形细胞的生理作用、对寄主生长发育的影响、与寄生蜂其它寄生因子的协同作用和畸形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榆毛萤叶甲啮小蜂--中国新记录种(膜翅目:姬小蜂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国内首次记述了采自河南兰州寄生榆绿毛萤叶甲Pyrrhalta aenescens(Fairmaire)的一种啮小蜂--榆毛萤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gallerucae(Fonscolombe)的形态特征、寄主、分布等。  相似文献   
20.
亚洲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观察了不同发育龄期的亚洲玉米螟卵对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及寄生发生后二者的发育情况。结果发现,25℃下,亚洲玉米螟卵在产下96h后开始孵化。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随寄主龄期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但未随亚洲玉米螟卵龄的增加而线性降低,84h寄主卵不能被成功寄生。以发育0~12h的卵为寄主时,赤眼蜂6h内所能寄生的寄主卵数、寄生后羽化蜂总数及雌蜂数最多,分别为14.9粒、20.0头和17.4头。6h寄生产生的总后代数量受供试寄主卵龄的影响显著,基本随寄主卵龄的增加而下降,以0~12h最多,72~84h的最少。共计死亡蜂数以0~12h、12~24h和60~72h的处理较多;0~12h和60~72h卵为寄主时无羽化孔的寄主卵内完整死亡蜂数较其他时间的显著要高。除0~12h卵为寄主外,发育而未孵出的寄主幼虫数随供试寄主龄期的增高呈上升趋势,以72~84h的最高。在寄主卵龄期0~84h内的每一处理中,供试寄主卵的发育结果均有三种情况出现:①寄主幼虫孵化;②赤眼蜂羽化;③既无赤眼蜂羽化,亦无寄主幼虫孵出,且死亡的寄主卵数随供试寄主卵龄增加而增加。推测寄生发生后,在赤眼蜂和寄主胚胎间存在进攻与防御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