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4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57篇
林业   268篇
农学   149篇
基础科学   646篇
  205篇
综合类   1208篇
农作物   111篇
水产渔业   44篇
畜牧兽医   678篇
园艺   180篇
植物保护   11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选取华北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针对(1)秸秆移除;(2)秸秆表覆;(3)免耕;(4)秸秆深施;(5)施农家肥这5种典型的田间管理,使用农田自动温室气体测定系统对冬小麦农田全生育期进行了原位长期观测,并采用(13)~C自然丰度法对土壤碳的转化进行了监测,同时对冬小麦产量及生物量、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冬小麦产量及生物量高低顺序为施农家肥、秸秆深施、秸秆表覆、秸秆移除和免耕,而且土壤有机碳的更新也有同样的趋势;施农家肥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而秸秆移除和免耕则会导致土壤有机碳的轻微下降;冬小麦甲烷的排放或吸收只占总增温潜势的不到1%,在进行统计总排放当量时基本可以忽略,N_2O在总排放当量中的比例在2.55%~11.62%范围内;N_2O的大量排放主要来自于拔节期及开花期,秸秆移除、施农家肥和秸秆深施会导致N_2O排放在总当量中的份额增加至10%左右,而秸秆覆盖和免耕N_2O排放在总排放当量中的份额只有3%左右,冬小麦农田总的温室气体排放88%以上来自于CO_2的排放,特别是秸秆表覆和免耕95%以上来自土壤碳的损失而释放的CO_2.总体来看,秸秆深施能保证较高的产量,减少碳的损失,增加土壤碳并产生相对较少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是较好的固碳减排方式.  相似文献   
942.
水稻后期施用生长调节剂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明确了水稻后期叶面喷施6-卞基腺嘌呤(6-BA)、硫代硫酸钠(NaS)、吲哚乙酸(IAA)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后期绿叶衰减速率有显著的减缓作用,能显著提高结实率、千粒重,实现水稻高产。指出水稻后期施用6-卞基腺嘌呤、硫代硫酸钠、吲哚乙酸等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以50~100mg/kg为宜。  相似文献   
943.
植物开花是遗传因子和环境因素协同调控的复杂过程。在拟南芥中,植物开花途径主要有春化促进途径、光周期促进途径、自主开花途径及依赖于赤霉素的途径等。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植物开花的分子调控机理。  相似文献   
944.
I-69杨材积生长的数学模拟和有序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Logistic方程数学模拟和有序聚类分析,对19年生I-69杨的材积生长规律进行研究.I-69杨材积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慢-快-慢"的生长节律,用Logistic方程拟合效果好(R=0.994 68, P<0.000 1).结果表明: I-69杨的生长过程可分为:缓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4个时期;聚类分析生长进程的结果与Logistic方程拟合结果基本吻合,进一步验证了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生长规律的可行性.按照材积各生长时期划分结果,速生期仅8~9年,但速生期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比率却很大,为64.68%~71.30%,生产中应重点加强速生期树木的管理,以期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最大限度地促进树木生长.  相似文献   
945.
罗汉果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进一步探讨罗汉果高效再生系统的建立条件。[方法]通过研究外植体苗龄、激素组合等因素对罗汉果离体繁殖影响,建立了罗汉果高效再生系统。[结果]3~9 d苗龄子叶与不定芽分化的关系研究表明,在3~6 d内,子叶不定芽的分化率随着苗龄的增加而增加,以6 d的子叶出芽效果最好(83.3%),随后不定芽分化率逐渐下降。BA和IBA不同浓度组合对子叶不定芽诱导的影响表明,在MS+BA 1.0 mg/L+IBA 0.5 mg/L+3%蔗糖+0.65%琼脂(pH值5.8)培养基上子叶外植体不定芽的诱导率达到85.7%;在1/2 MS+IBA1.0 mg/L液体培养基上无菌苗发根率可达91.7%。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表明,当培养基中添加10和20 mg/L的潮霉素即能完全抑制不定芽和不定根的分化。[结论]IBA与BA配合使用对罗汉果不定芽的分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46.
铜绿微囊藻磷代谢过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铜绿微囊藻(Mierocystis aerugirtosa)接入不同磷浓度的培养基中进行光照培养,在分析水中溶解性磷浓度的同时,测定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和微囊藻中总磷、聚磷、可溶性磷以及糖原含量的变化过程,了解不同外源性磷浓度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磷代谢过程。结果表明,在较高的初始磷浓度培养液中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没有显著性差异.已不再限制微囊藻的生长。处于延迟期的铜绿微囊藻能从水环境中吸收外源性磷,在对数生长初期,藻利用体内的磷进行代谢,满足其生长的需要,即使外界还有较高的磷,铜绿微囊藻中总磷浓度也随着其生长而不断下降;在稳定期的初期微囊藻中可溶性磷含量达到最高值,藻中聚磷含量在对数期末明显增加,随后下降,而铜绿微囊藻中糖原含量在衰亡期显著增高,以细胞内聚磷变化趋势相反,从而与聚磷互补储存能量。  相似文献   
947.
江淮稻区水稻直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江淮稻区为稻麦两熟地区,小麦的种植收割及水稻收割实现了机械化,水稻种植依然采用传统的播种、育苗、移栽的方法,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近年来已明显表现出人力不足、成本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我们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水稻直播栽培种植技术的探讨。小面积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水直播产量可达550~600 kg/667m2。1水稻直播栽培的优点水稻直播栽培就是将水稻种子直接播撒在大田中,出苗后即进入正常田间管理的一种水稻栽培方法,无须育苗移植,具有明显优点。1·1省工省地节本水稻直播免除了水稻生产中最繁重…  相似文献   
948.
促进农业废弃物腐解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麦草和鸡粪作为腐解原料,用平板稀释法从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菌株,选择搭配优势群体培养成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堆肥腐解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复合菌剂CM1和CM2能够有效增加麦草和鸡粪在固体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数量,迅速提高发酵体的温度,降低鸡粪的臭气,从而促进麦草和鸡粪的腐解速度。  相似文献   
949.
陡坡面发育的细沟水动力学特性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为了为黄土高原陡坡水蚀预报模型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组合不同坡度(21°、24°、27°)、不同流量(6.5、8.5、10.5 L/min)的陡坡室内放水冲刷试验,对坡面细沟侵蚀发生过程中的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的坡度和流量范围内,坡面流的雷诺数Re在798~4620之间变化,且雷诺数Re变化幅度随冲刷历时的增大而增大.而坡面流弗劳德数Fr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大于1,表明坡面流处于急流范围.坡面流阻力系数f随雷诺数Re的增大而增大,其变化还受坡度的影响.坡面在径流冲刷侵蚀过程中,流速随冲刷时间的延长和冲刷形态的变化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义减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50.
以毛乌素沙地常见的柠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不同行距防风和防沙效应的变化.0.5 m处测风速的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在1H处防风效应相同,但是3H以后防风效应行距1.5 m是3.0 m的2倍.通过回归分析可知行距1.5 m和3.0 m的理论防风距离分别是44.3H和30.5H.经观测得知在1.0 m高处风速基本没有变化.行距1.5 m的1H处的沙量是旷野处的13.94%,即防沙率为86.06%;行距3.0 m的防沙效应为10.06%.行距1.5 m的防沙率是行距3.0 m的8.5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