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48篇 |
免费 | 117篇 |
国内免费 | 26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60篇 |
农学 | 344篇 |
基础科学 | 247篇 |
262篇 | |
综合类 | 2267篇 |
农作物 | 314篇 |
水产渔业 | 265篇 |
畜牧兽医 | 1322篇 |
园艺 | 409篇 |
植物保护 | 1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178篇 |
2022年 | 205篇 |
2021年 | 209篇 |
2020年 | 179篇 |
2019年 | 265篇 |
2018年 | 272篇 |
2017年 | 138篇 |
2016年 | 163篇 |
2015年 | 159篇 |
2014年 | 334篇 |
2013年 | 278篇 |
2012年 | 239篇 |
2011年 | 260篇 |
2010年 | 266篇 |
2009年 | 302篇 |
2008年 | 239篇 |
2007年 | 256篇 |
2006年 | 228篇 |
2005年 | 175篇 |
2004年 | 172篇 |
2003年 | 141篇 |
2002年 | 125篇 |
2001年 | 159篇 |
2000年 | 104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74篇 |
1997年 | 77篇 |
1996年 | 76篇 |
1995年 | 70篇 |
1994年 | 81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60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39篇 |
1983年 | 25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17篇 |
1979年 | 7篇 |
1966年 | 6篇 |
1965年 | 7篇 |
1964年 | 7篇 |
195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994.
995.
关于山西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10,他引:6
玉米是山西半干旱农区高产生态型作物,在巩固中部和晋东南地区中晚熟和中早熟传统玉米主产区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南部旱地春播晚熟玉米区和夏播中早熟玉米区以及北部盆地中熟玉米区和山地早熟玉米区,玉米的种植面积有望达到180万~200万hm2,山西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区之一。构建以秸秆还田为主体的保护性土壤生态耕作体系,提高地力,大力推广新一代紧凑耐密型杂交种,以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为中心的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玉米大田产量可由现在的5 000 kg/hm2提高到6 000kg/hm2,总产将达到1 000万~1 200万t。以玉米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畜牧业,开拓以玉米化工醇为源头的玉米生物化工业,延长产业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值可达千亿元以上,玉米产业将是山西煤炭后主要的生物资源替代产业。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通过抗性及感性稳定的10个自交系完全双列杂交对腐霉菌(pythiumsp)引起的茎腐病的抗性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F1的抗病性与亲本抗病性密切相关,且多偏向于感病亲本。正反交差异不明显,属于核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为不完全显性。基因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属于数量性状遗传,抗性遗传力较高。10个玉米自交系间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99.
新疆主要早熟陆地棉农艺性状相关分析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研究利用2007年度由农四师农科所承试的新疆早熟陆地棉预备试验品系为材料,用NTSYS聚类分析了参试材料遗传差异,用SPSS分析了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参加单位主要集中于石河子周边地区;参试材料遗传距离较近,并有6组材料异常相似,这说明参试材料遗传差异较小;生育期与籽棉总产、皮棉总产以及霜前花皮棉均成极显著负相关,这说明早熟品种仍是伊犁棉区的首选;单铃重、籽指同生育期成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性状成负相关,表明单铃重、籽指通过影响生育期而影响到棉花产量;衣分与生育期成显著负相关同棉花产量性状成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高衣分有利于棉花早熟和高产;种植密度与产量性状成显著正相关,表明在伊犁棉区种植密度是伊犁棉花获得高产的关键性管理因子.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解近44年来黑龙江省夏季低温指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利用1971-2014年黑龙江省80个气象台站夏季日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观测资料,结合低温指数模型,通过趋势变化、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测等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夏季低温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夏季平均低温指数呈减少趋势,夏季低温指数在20世纪80、90年代和21世纪初变化不明显,而2010s以来明显减少,夏季平均低温指数较春季小。气温从1980s升温以来,低温指数明显减少,夏季低温指数自1970s中期以来明显减少,低温指数序列突变开始于1983年前后,夏季低温指数变化与气温呈负相关。夏季低温指数存在18~32 a,6~14 a和4~8 a三个尺度的周期变化,其中18~32 a尺度非常稳定且具全域性,在1980s中期以前6~14 a尺度较为稳定,在1980s中期以后4~8 a尺度较为稳定,7~12 a尺度年周期变化最明显但有局域性(1980s中期以前),24~31 a尺度能量虽弱且具有全域性。夏季低温指数有26、8、和5 a的主周期,其中第一主周期为8 a,平均周期为5.5 a;第二主周期为26 a,平均周期为14.5 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