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2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0篇 |
农学 | 81篇 |
基础科学 | 80篇 |
99篇 | |
综合类 | 434篇 |
农作物 | 55篇 |
水产渔业 | 47篇 |
畜牧兽医 | 270篇 |
园艺 | 81篇 |
植物保护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62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1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依据蓟县2个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以地质灾害防治气象服务需求、满意度和效益为基本评估对象,以德尔菲法(专家评估法)为基本方法,对气象服务调查内容和调查表进行调查评估和客观评估分析。结果发现,暴雨或短时强降水监测预警预报服务的时效、预测的准确性和气象预警覆盖率是地质灾害关注最高的气象信息;对目前气象服务满意和基本满意程度达88%,手机短信以其传输便捷、迅速等优势仍然成为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手段。并希望从气象部门获得相应的气象预报预警、灾害易发区自动雨量监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等服务。 相似文献
23.
24.
25.
对种植于天津滨海的自根苗转AhDREB1基因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 P. bolleana) × P. tomentosa)以及种植于沧州盐山的嫁接苗转基因株系进行安全性研究,评估转基因毛白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利用PCR扩增以及电泳技术,对种植在天津滨海和沧州盐山实验田的4年生转基因毛白杨基因组DNA、土壤DNA、沧州嫁接苗砧木DNA以及抗性微生物基因组DNA进行PCR特异性检测。对天津实验田土壤中根际微生物数量进行连续动态监测(3月、4月、5月)。分别在天津滨海和沧州盐山实验田模拟自然条件下转基因毛白杨植株枯落物掉落,检测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器官(新生嫩芽、多年生枝条、新生根尖、多年生侧根、新生嫩叶、当年生老叶)的降解时间。通过化感实验,检测天津滨海和沧州盐山实验田转基因毛白杨植株叶片对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种子的生长是否造成影响。
电泳结果显示:外源基因稳定存在于转基因毛白杨基因组中,实验田土壤DNA、抗性微生物DNA样品以及沧州嫁接苗砧木DNA中均未出现目的基因片段;天津非转基因植株和转基因植株的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没有显著差异;转基因毛白杨的枯落物,无论是飘落在杂草表面、土壤表面还是埋入土壤,2个月后外源基因均被降解。化感实验结果显示:非转基因植株以及转基因植株对白菜种子的胚轴和胚根生长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未发现实验田种植4 a的转基因毛白杨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
26.
27.
[目的]为给广西蔗糖业提供优良的甘蔗新品种。[方法]以粤糖93/159为母本、ROC22为父本,进行甘蔗有性杂交育种,经过“五圃制”选育程序和广西2年新植1年宿根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育成高产、高糖、宿根性好的大茎甘蔗新品种桂糖39号,于2012年3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果]区域试验结果表明,桂糖39号平均产蔗量97.2 t/hm2,较对照新台糖22和新台糖16分别增产5.3%和11.2%;11月至翌年2月的平均蔗糖分为14.07%,比新台糖22高0.05%,比新台糖16低0.02%;平均含糖量为14.02 t/hm2,比对照新台糖22和新台糖16分别增加9.1%和10.4%。[结论]该新品种适宜在广西中等以上肥力的旱地和水田蔗区种植。 相似文献
28.
燃料在直圆管形状的微尺度燃烧器中进行预热燃烧,对比不同预热温度下的燃烧器工作性能,检验强化预热对促进微燃烧稳定的效果。实验选择燃料混合气体流量为0.12、0.24、0.36L/min,预热温度分别为室温23℃和250、500℃。实验结果显示,在室温,燃料混合气体流量0.12L/min下,燃烧器可燃极限当量比为0.339~3.639。预热温度上升到250℃时,可燃极限当量比范围增大到0.317~4.304。 而预热温度500℃时,可燃极限当量比范围减小为0.453~1.706。在实验中测量燃烧器壁面温度,结合数值模拟研究内部燃烧过程。模拟结果显示,随预热温度上升,反应区域峰值温度上升。在流量0.24L/min,当量比为1,预热温度由室温上升至500℃时,峰值温度由1.890K上升至2.013K。实验结果证明适当预热可以提高反应温度,从而抑制热熄火。 相似文献
29.
30.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磷与富啡酸(fulvic acid,FA)配施对石灰性潮土中磷锌有效性及锌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潮土中速效磷含量随外加磷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发生了明显的固定,而且外加磷越高,土壤对其的固定越明显。土壤速效磷含量随添加FA量的增加而增加,即FA提高了磷有效性,但在低磷处理下,FA对磷的活化作用很小,而在高磷处理下作用明显;土壤速效磷含量随添加锌量的增加而降低,即高锌降低了速效磷的含量。土壤DTPA-Zn含量随锌添加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低量磷可提高DTPA-Zn含量,但当土壤磷添加量太高时(高于120 mg kg-1或160 mg kg-1)则降低DTPA-Zn含量。土壤DTPA-Zn含量随FA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FA对长时间培养土壤锌的活化作用不明显。对土壤锌分级表明,土壤锌主要以残渣态(RES)形式存在,而交换态和有机质结合态锌在石灰性土壤中含量极低。同时,外源可溶性锌明显提高了土壤中RES-Zn、CAB-Zn、OFe-Mn-Zn和EX-Zn含量,但OM-Zn增加趋势不明显,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效性较高的EX-Zn和OM-Zn逐渐向无效态RES转化,FA对土壤锌形态转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