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为了提高薄壳山核桃硬枝扦插成活率,利用5种配比(基质1,泥炭;基质2,蛭石;基质3,泥炭:蛭石:珍珠岩=3:4:3;基质4,泥炭:蛭石:珍珠岩=3:5:2;基质5,泥炭:蛭石:珍珠岩=2:3:5)的薄壳山核桃基质探究其对薄壳山核桃2年生硬枝扦插成活率和扦插苗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1)5种配比的山核桃基质中,成活率最好的是基质5,成活率达到88.9%,成活率最差的是基质1,只有63.3%,碱解氮与扦插苗成活率相关性最高。(2)5组美国山核桃扦插苗叶绿素含量最高的是基质1,到达5.0 mg·g-1,最差的是基质2,为3.26 mg·g-1,叶绿素与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5组扦插苗的净光合速率随光合有效辐射升高而升高,最后趋于稳定,光抑制现象不明显;各组扦插苗最大净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相比于6月份,9月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有明显下降,蒸腾速率有所提高。研究认为,基质5为薄壳山核桃最适硬枝扦插基质,薄壳山核桃扦插苗生长过程中要注意土壤的透气性和氮肥的施用,薄壳山核桃扦插苗光合作用有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油菜素内酯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近二十多年来,油菜素内酯类(BRs)在农林业上的应用逐渐增加,并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报导。但对BRs提高植物的抗逆性研究报道较少。介绍了油菜素内酯类(BRs)物质对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抗旱性、抗冷抗寒性、抗热性、抗盐性、抗药性、抗毒性)的作用以及对植物衰老的调节作用,并从含水量、细胞保护酶活性、脯氨酸累积、光合作用、丙二醛和细胞膜透性等抗逆性指标方面对BRs提高植物抵抗环境胁迫的机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评。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以黄土高原中南部的延安市宝塔区北沟村、淳化县西坡村2村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能值指标,定量分析了农户农果复合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以及系统投入产出特征.结果表明:农户农果复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结构相似,辅助能的投入中不可更新工业能的投入比重最高,且以化肥投入为主,有机肥投入不足,应按适当比例增加有机能值的投入以提高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农户农果复合生态系统生产优势度较高,但系统稳定性指教低,单位时间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农果业生产水平有待提高;农户农果复合系统的能值产出率较低,能值投入率较高,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农果复合系统的环境资源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很大.提高农果复合系统的能值投入应当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农果业管理的科技含量和科学管理力度,使黄土高原中南部的果业生产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涉农高职教育中技能型(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应该是多元化,而自主实验和实训的方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涉农高职院校为农业现代化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人工模拟干旱方式,对山核桃专用砧木湖南山核桃(Carya hunanensisy)、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山核桃(Carya cathynesis)进行干旱胁迫下的生理响应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渗透势的降低,3种山核桃砧木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山核桃大于薄壳山核桃和湖南山核桃,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湖南山核桃中POD、CAT与MDA均呈下降趋势,山核桃与薄壳山核桃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山核桃在渗透势为-0.75时,POD、CAT和MDA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7.74 U·g~(-1)·min~(-1)、45.65 U·g~(-1)·min~(-1)和0.2667μmol·g~(-1),薄壳山核桃在渗透势为-0.25时,POD、CAT和MDA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11.2 U·g~(-1)·min~(-1)、60.67 U·g~(-1)·min~(-1)和0.2280μmol·g~(-1)。3种山核桃砧木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与上述生理生化指标一致,相同处理条件下,湖南山核桃与薄壳山核桃叶片受到破坏性强于山核桃。综上可知,3种山核桃砧木在干旱胁迫下耐旱性顺序为:山核桃薄壳山核桃湖南山核桃。 相似文献
19.
20.
前期研究中将主效抗病QTL(qMrdd1)定位在第8染色体分子标记M103.4-M105.3之间,该抗病QTL表现为隐性基因遗传,可降低24.2%~39.3%的发病率。通过分子标记检测,在抗病系NT411(供体亲本)和感病系NT409(轮回亲本)回交多代的群体中,选择7个含有抗性QTL(qMrdd1)的杂合单株自交得到分离群体B1、B2、B3、B4、B5、B6、B7和来源于同一回交后代的两对抗感病近等基因系(B8-R、B8-S和B9-R、B9-S),利用这两对近等基因系与自交系A7110、Q319、CT03、昌7-2、43684、43683、43946组配13对杂交种,在植株整个生育期内无粗缩病病毒接种的条件下,在北京、海南和山东种植不同的材料并对7个分离群体和13对杂交种进行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7个分离群体中各基因型植株以及13对杂交种在株高、穗长、穗行数等农艺性状上差异不显著,qMrdd1基因对玉米产量性状不存在多效性现象,可以应用于抗粗缩病育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