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43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3篇
  40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71.
生物有机肥对作物生长、土壤肥力及产量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85,自引:0,他引:85  
通过7年的生物有机肥试验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使作物保持良好的生长发展态势,促进干物质的积累;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全氮、碱解氮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其中施用生物有机肥15000kg/hm^2的处理有机质含量上升的最快,从1996年的1.26%升高到2001年的1.96%。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持续稳定的提高作物产量。施用生物有机肥15000kg/hm^2的处理冬小麦年平均产量比常规施肥和对照分别增产1808.14kg/hm^2和3652.39kg/hm^2;夏玉米产量分别增产2668kg/hm^2和5062kg/hm^2。  相似文献   
172.
综述了影响农田N2O排放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符合中国特点的农田N2O减排策略,并展望了未来农田N2O排放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73.
以高产粮区河北省曲周县为例,运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DNDC模型,在实测田间试验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平衡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曲周县47 821 hm2农业耕地土壤的总有机碳储量为C 742.94×106 kg,平均每公顷耕地土壤有机碳(SOC)储量为C 15 536.05 kg.1998年耕地土壤有机碳为正平衡,1990年为负平衡,2年SOC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秸秆还田比例的多少.1998年曲周县农业土壤氮库表现为盈余.土壤有机碳的长期模拟动态表明与当前管理相比,增加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比例、采用免耕均可有效的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4.
东北三省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方法,在GIS区域数据库支持下运行模型,研究了东北三省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状况,及其在现行农田管理措施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1998年为例,东北三省耕地土壤有机碳(SOC)储量(0-30cm土层)约为124 348万t,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分别占58.4%、25.5%和16.1%;在目前的农作制度下土壤有机碳库处于严重的负平衡,每年净丢失有机碳3122万t,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分别占59.3%、25.9%和14.8%;单位面积耕地SOC年减少量高达2.05 t·  相似文献   
175.
秸秆还田是保护耕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绿色生产技术。农户作为秸秆还田技术的实际应用者,参与环境保护为公众带来生态福利,理应获得合理的补偿。现行的秸秆还田补贴政策,采用基于成本测度的补偿标准,低估了农户技术采纳的意愿,导致补偿标准过低,难以获得农户的响应。为了发挥补偿政策的激励作用,推动秸秆还田技术持续发展,本文从农户支付意愿的视角,基于河北省徐水区301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Probit二元离散选择模型,探明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影响机理:教育年限、灌溉次数、问题求助、还田作用及WTP投标值占比等5个因子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秸秆还田费用的支付意愿,而劳动力比率与支付意愿呈负相关;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对数回归模型,测算得出徐水区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支付意愿为564.9元/hm~2。最后,提出秸秆还田技术生态补偿政策建议:一是给予普通农户420元/hm~2的补偿,相关人员6元/hm~2的报酬;二是建议设立单独的“补贴服务中心”,负责补贴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三是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并针对老龄化家庭提供完善服务。  相似文献   
176.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鲜食玉米在群众日常生活中也成为重要的蔬菜之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超过2200万亩,位居世界首位,鲜食玉米果穗市场消费总量达到600亿颗。种植面积和市场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对鲜食玉米生产方式,尤其是机械化收获提出了更高要求。关于玉米夹持摘穗装置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是由于鲜食玉米收获期植株特性,需要研制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收获装置,以有效避免收获作业中存在的二次伤穗、果穗破损率高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7.
通过在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进行引种并探索相应的育苗配套技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配套育苗技术,红松幼苗在该区能够正常生长发育,但生长比较缓慢,与当地樟子松相比,相差较大。抗性方面,除抗旱性略低于樟子松外,抗病虫及抗寒性方面与樟子松幼苗相当。  相似文献   
178.
嫩江中游段草原耗水量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中游的实际情况,建立草原蒸散量的计算模式。计算出嫩江中游长青乡地区草原的需水量及时空分布规律,同时利用Φ30 cm小型蒸发皿实测蒸散量,并以此计算出草原实际蒸散量和作物系数Kc值,进而计算出草原的耗水量。  相似文献   
179.
仔猪均匀度是指同一窝内仔猪之间的体重差异。近年来,作为最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母猪产仔数得到很大提高。但是随着产仔数的提高,仔猪初生重下降、均匀度越来越差、死亡率升高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仔猪均匀度差,产后仔猪的生长性能差,生产管理复杂,屠宰时肉品质差。文章概述了均匀度对猪生长性能,产后管理以及肉品质的影响,并对影响仔猪均匀度的因素进行总结,以期为提高仔猪均匀度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0.
氮素损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模型是对氮素损失影响评价及定量化研究的有效手段。利用华北典型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氮素淋失量等田间观测数据对DNDC模型进行了验证,并采用验证后的DNDC模型对该种植模式的氮素损失进行了定量评价,提出了综合考虑作物产量、氮素淋失量、N2O排放量以及NH3挥发损失的综合调控途径。结果表明,DNDC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作物的产量、氮素淋失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土壤中NO3--N和NH4+-N的残留量,说明DNDC已具备模拟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能力。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传统农业管理措施下,氮素通过淋失、N2O排放以及NH3挥发损失的量分别达到49.4 kg(N).hm-2.a-1、17.71kg(N).hm-2.a-1和144.8 kg(N).hm-2.a-1。综合考虑氮素损失途径,提出了适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最优化管理措施,即减小当前常规施氮量到340 kg(N).hm-2.a-1,提高玉米秸秆还田率到100%,并保持灌溉量不变。相比常规管理措施,最优化管理措施氮素淋失量为14.1 kg(N).hm-2.a-1,降低71.5%,N2O排放量为14.91kg(N).hm-2.a-1,降低15.8%,NH3挥发损失量为117.2 kg(N).hm-2.a-1,降低19.1%,而对作物产量基本不造成明显影响。该评价结果可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