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83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3篇
  2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51.
广州是国内较早使用工程手法,运用人工材料塑造假山的地区。广州塑石假山从早期以塑山法为雏形,发展至以水泥砂浆为塑面,砖石钢筋为骨架的塑石假山,以及GRC组装型假山。这类新型塑石假山与传统天然山石假山相比,具有材料易获取、可塑性强、承重轻、造价较低、建造效率高等特点。结合案例介绍了3种塑石假山的工艺特点:塑山法以砂浆和灰浆弥补形之不足,水泥砂浆塑面假山结构灵活且受环境约束小,GRC组装型假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能满足多种特殊形态的表现需求。  相似文献   
152.
以广东省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ier分析从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到的文献关键词频次与聚类,对近20年来广东传统村落研究的趋势、动态与热点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首先,“岭南水乡”“文化生态”“古劳”等作为广东省传统村落的研究热点,具有明显的岭南地域空间特征。其次,研究领域动态包括村落文化价值和历史演变,空间格局,乡村风貌和景观环境,以及遗产保护利用现状4个方面。最后,基于广东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加强乡村风貌管控,提高村民文化自信和地方认同,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以及构建可持续保护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3.
慢行系统作为彰显城市魅力和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基础,在广州打造“国际花园城市”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慢行系统为导向,针对广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园连通性存在的山水文脉联系薄弱、慢行路径不连续、服务品质不佳的问题,基于国内外对慢行系统和公园连通性的研究,及广州慢行相关规划实践,提出3个城市公园连通策略:在构建连通网络上,从景观山水、断点空间、居民生活方向入手,重塑慢行网络;在具体空间营造上,分区分径,构建互为关联的主题环路;在实施连通的路径上,从特色策略、植物配植、意境营造等方向入手,打造品质化慢行空间。  相似文献   
154.
为了解决三角梅 Bougainvillea spp.新优品种繁殖难题,利用花泥进行6个品种的绿色嫩梢扦插繁殖试验。结果表明:花泥基质和泥炭+珍珠岩(1︰1)基质中的绿色嫩梢的生根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均极显著高于珍珠岩和木屑基质中的。IBA处理对绿色嫩梢扦插有明显促根作用,浓度可用100~300 mg/L。不同品种间扦插生根有显著差别,‘塔紫’生根率最高(100%),其后依次为‘斑叶塔紫’(95.0%)、‘樱花’(72.0%)、‘金边大红’(71.0%)、‘银边浅紫’(61.0%)和‘金心双色’(54.0%)。扦插时间宜选择在6月底至8月初,该时段的扦插生根率极显著高于10月中旬。花泥扦插生根苗的移栽成活率为100%。  相似文献   
155.
在岭南完成文化重构的历史进程中,岭南园林逐步由边缘走向中心,成为我国园林事业发展的引领力量之一。作为见证者和重要载体,广州城市公园在文化重构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日益焕发新的生机。以文化重构为视角,重点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广州城市公园建设与发展的活态历程,联系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总结并揭示社会文化发展与公园建设的内在关系。多元汇通的文化基底、与时俱进的时代政策以及务实求新的人文精神为现代岭南园林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为岭南园林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增加了底气和信心。  相似文献   
156.
在公园城市理念下,老城区的城市公园更新的价值观从单纯的物质更新转向内涵式发展。老城区公园的更新利用一方面能盘活公园存量空间,使老公园焕发新活力;另一方面促进老城区公园融入公园城市的更新发展,作为区域公共服务功能的补充和优化。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提出适用于老城区公园更新的边界连通、综合渗透和智慧赋能3种更新策略,并以广州老城区公园为例,通过“公园+”模式赋能,使公园的存量低效空间向“以人为本”的多功能空间转变,从而实现公园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57.
福州市休闲慢行系统体现了山水城市的特色。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居民使用特征及满意度分析,探讨了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优化提升策略。结果表明,福州市居民对休闲慢行系统的总体满意率为95.04%,且具有以下使用特征:山体绿道的人气最高;绿道在晚上和周末的使用频率最高;有65.14%的居民距离绿道在2 km以内;居民的停留时长在3 h内。最后基于以上情况,提出突出品牌特色、强化夜景、完善配套、链接成网、巧设观景设施等适用于以福州为代表的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的优化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58.
在全球公共卫生传染性疾病事件频发背景下,广场空间既要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又要兼顾预防公共健康风险的要求。基于图像数据,通过机器视觉识别以及图像评分的方式探究海珠广场环境要素对公共健康传染性疾病风险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道路、人行道、建筑、栅栏、地形和人是影响公共健康风险感知的重要环境要素。其中,道路、人行道、建筑、栅栏和人与可控性风险感知呈显著负相关,与易染性和恐慌性风险感知呈显著正相关。地形与可控性风险感知呈显著正相关。基于此,提出更新策略:提升绿色空间品质,构建疗愈性户外环境;优化空间布局,营造弹性化的城市广场空间;优化人流量管理,发挥城市广场公共健康效应。  相似文献   
159.
基于空间句法中整合率与穿行率2个指标,对清华大学校园景观空间形态及其演变展开建模、分析与论述。通过对景观形态特征与历史社会经济特点的讨论,将清华大学校园景观形态的演变分为4个时期作为理解景观形态发展的框架,包括熙春园时期、美式校园时期、单位制时期和书院回归时期。结果表明,熙春园时期的3个重要历史景观均为现代校园师生出行的重要空间节点。不同时期关键景观节点具备通过空间形态特征,反映校园发展过程中典型文化意识形态的潜力。历史与人文景观空间节点在师生出行中逐渐向穿行地的角色靠拢。同时基于聚类分析,发现清华大学1954年前后建成的景观空间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60.
芳香植物具有净化空气、驱除蚊虫、美化环境、调节身心健康等功能,在公园绿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广州10个公园的芳香植物种类、生活型、芳香类型、香气来源、观赏期及应用频率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共出现芳香植物109种,隶属54科95属;乔木的种类最多,占比51%,其次为灌木;芳香类型覆盖芳香型、浓香型、淡香型、清香型和木香型5种;花是芳香植物主要的散香部位。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最优解法(TOPSIS)对芳香植物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最重要的准则层指标为康养性,其次为芳香性、观赏性;舒适性、愉悦感是芳香植物最重要的指标。根据评价结果,将109种芳香植物分为I级“很好”、II级“好”、III级“中等”3个等级,分别有31种、37种、41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