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41篇
综合类   4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山西中部油松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山西中部油松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样地测算乔木、灌木、草本及凋落物的生物量,钻取并分析0~100cm土层土样150份,最后依据相关方程,得出各层次及生态系统的含碳率和碳储量。结果表明:植被含碳率变化于42.88%~48.39%,凋落物含碳率平均为45.1%,0~100cm土层含碳率变化于0.22%~1.92%。油松生态系统平均碳储量为131.37Mg·hm-2,其中植被平均碳储量为46.37Mg·hm-2,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5.3%,植被各层碳储量的顺序为乔木(44.30Mg·hm-2)灌木(1.15Mg·hm-2)草本(0.92Mg·hm-2);土壤平均碳储量为77.38Mg·hm-2,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58.9%,是植被与凋落物碳储量的1.67倍和10倍,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凋落物平均碳储量为7.61Mg·hm-2,仅占生态系统碳储量5.8%。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不同树种营养器官(叶、枝、干、根)及其土壤的养分含量变化特征。[方法]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取样分析方法,对3种典型森林树种(刺槐、侧柏、辽东栎)不同器官及其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不同树种叶片与其土壤C、N、P化学计量的关系。[结果]辽东栎、刺槐和侧柏的叶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68.43、454.96、438.53 g·kg-1,刺槐、辽东栎和侧柏叶片的全氮含量分别为27.52、20.74、12.73 g·kg-1,辽东栎、侧柏和刺槐叶片的全磷含量分别为2.73、2.15、1.35 g·kg-1,叶片C∶N值为侧柏辽东栎刺槐,C∶P、N∶P值分别为刺槐侧柏辽东栎、刺槐辽东栎侧柏;3个树种树枝的有机碳含量均最大,树叶的全氮含量均最大,而树干的全氮含量均最小。侧柏、辽东栎、刺槐树枝的全磷含量分别为3.07、3.07、1.87 g·kg-1,显著比其它器官的大;3种森林土壤的C、N、P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且0 10 cm土层的含量最大,C∶N、C∶P、N∶P值随土层深度的变化不一致;刺槐叶片的有机碳、全磷含量与土壤C∶N值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侧柏叶片的有机碳含量均与土壤C∶N、C∶P、N∶P值极显著负相关,叶片N∶P值与土壤C∶N、C∶P、N∶P值均极显著正相关;辽东栎叶片的有机碳含量、C∶P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辽东栎、刺槐和侧柏的有机碳含量均较高,分别为468.43、454.96、438.53 g·kg-1;辽东栎和刺槐对晋西黄土区干旱环境的防御能力比侧柏强,当地环境较适宜辽东栎的生长发育,而刺槐和侧柏的生长分别受土壤P和N的限制。  相似文献   
93.
臭椿苗木蒸腾速率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5—10月在山西方山北京林业大学试验基地,采用LI-1600稳态气孔仪,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盆栽臭椿的生理指标进行了观测,比较分析了不同水势梯度下、不同时间段臭椿蒸腾耗水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蒸腾速率与生理辐射光量子强度成幂函数关系;蒸腾速率、气孔阻力和土壤体积含水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蒸腾速率一般随光强的增强和土壤水分的提高而增大,臭椿蒸腾速率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决定系数平均可达0.8917。通过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臭椿蒸腾速率的差异,得出臭椿水分利用效率的合理供水范围为15%~20%,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林木的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
为研究HCO3^-是否为比利时杜鹃叶片失绿黄化的因素和其对比利时杜鹃叶片生理特征和活性铁、锰含量的影响,将比利时杜鹃盆栽苗分HCO3^-处理和对照两组,采用对比法设计在温室培养,对新鲜叶片中部分生理特征和活性铁、锰进行了测定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短时间内HCO3^-处理和对照之间外观没有明显差异。HCO3^-处理的活性铁的平均含量低于对照新叶为19.3mg/kg。老叶为19.9mg/kg。HCO3^-处理的叶绿素的平均含量也低于对照新叶为0.45mg/g。老叶为1.15mg/g。而HCO3^-处理的活性锰含量和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高于对照。HCO3^-处理和对照中新叶活性铁、活性锰和叶绿素含量低于老叶。新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老叶。可见,HCO3^-是的导致比利时杜鹃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而失绿黄化的主要因素。活性铁可以作为比利时杜鹃花失绿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5.
集流造林技术在山地果园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果树,水分是影响其成活及正常生长发育的主导因子.该研究采用了集流造林技术使有限的天然降水在时空上被重新分配,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并为果树的生长发育创造相对适宜的土壤水环境,协调水分与果树生长的关系,从而使苹果树定植成活率提高39-1 % ~124-4 % ,幼树栽后第3 年开花株率30-0 % ,第5 年产量为9 990-0 ~14 112-0 kg·hm - 2 .  相似文献   
96.
为改善困难立地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以核桃、山杏和紫穗槐幼苗为试材,采用正交试验法组合配方,将不同浓度保水剂(SAP)和外源物质复合,进行了盆栽试验,用极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最佳方案。结果表明:不同浓度SAP与外源物质处理下,核桃、山杏、紫穗槐的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现双峰型;在提高叶片蒸腾速率方面效果以处理⑤:山杏、SAP 10 g、吲哚乙酸(IAA)0.250 0%+萘乙酸(NAA)0.500 0%、聚天门冬氨酸(PASP)10 g最显著。由于保水剂与外源物质的施入,改变了土壤的供水方式,使得苗木叶水势日变化曲线变幅较小;在提高叶片水势方面的效果以处理⑨:紫穗槐、SAP 15 g、IAA 0.250 0%+NAA 0.500 0%、PASP 1 g最为显著。最后,从抗旱性的角度考虑,对处理⑤、⑨的蒸腾速率和叶片水势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最优配方为处理⑨。将保水剂与外源物质复合一体化这一技术运用在林木培育上,对于干旱地区造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
通过在半干旱地区的山地果园采用土内深松爆破技术,使土壤孔隙度,水分状况,有效养分含量都有了显著提高,改善了果树的生育条件,从而促进了梨树生长,提高了产量,果实品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8.
为研究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动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为草地植被动态监测提供技术、理论支撑,本文选取地处农牧交错带的宁夏盐池为研究区域。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G 8.7和多元统计软件SPSS 13等支持下,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研究区最佳NDVI-生物量反演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反演研究区2002-2005年植物生长季节(7-8月)植物生物量。2002-2005年研究区生物量等级类型动态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5年研究区植被年际间波动较大,等级Ⅳ(生物量3000-5000kg/hm2)、Ⅴ(5000-7000kg/hm2)、Ⅵ(>7000kg/hm2)是盐池县植被生长状况较好的区域,三个等级面积之和最大的是2003年,606955.1hm2,是4年中植被生长状况最好的一年,其次是2002年和2004年,分别为551733.12hm2和550895.4hm2,最小的是2005年为270909.9hm2。以植被生长状况最好的2003年的等级Ⅳ、Ⅴ、Ⅵ面积之和606955.1hm2为1,则2002年为0.909,2004年为0.908,2005年为0.446。分析植被年际间波动的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气象因子如降水、温度等,其中降水对农牧交错带植被动态影响最大,但存在滞后效应。二是人为因子,包括有利因子和不利因子。有利因子如退耕还草、人工封育、撂荒等草地植被恢复及荒漠化防治措施以及相关的荒漠化防治政策法规的实施,不利因子如偷牧、滥垦、滥樵等。  相似文献   
99.
山杨和油松是晋西地区重要的建群树种,采用整株收获法分析了山杨和油松各器官生物量以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采用胸径(DBH)、树高(H)、树木因子(D2H)、平均冠幅(CW)和冠长(CL)等变量建立了叶、枝、干、根、地上部分及整株生物量模型,并选取了最优模型.结果表明:(1)山杨的叶、枝、干、根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为3.42%,11.23%,64.30%和21.06%,油松的叶、枝、干、根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为13.44%,19.86%,47.52%和19.18%;山杨和油松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比值分别为3.32∶1和3.99∶1.(2)山杨和油松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01).(3)山杨和油松各器官生物量拟合的最优模型形式均为CAR类型,模型解释量均超过92%.(4)基于树木胸径D的山杨和油松各器官单变量模型可解释量除叶(解释量>83%)外均达到或超过了90%,树高不宜单独对各器官生物量进行预测.综合考虑模型的可解释量和生产实践中的需要,胸径是预测山杨和油松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可靠变量.  相似文献   
100.
浅析沙棘根系在砒砂岩地区坡面上的分布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工种植在砒砂岩地区坡面上的中国沙棘的根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不同径级的三个生长指标:根密度、根长、根量进行研究,可以得出:沙棘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范围内,这种分布为浅根型分布,且水平根系比较发达。对于径级〈3 mm的根系,它的根密度值在表层最大,之后沿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其它径级的根系其根密度的实测点分布呈现出表层较少,10-20 cm处最大,20 cm以下沿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的规律。根长随根系径级的增加大致呈现出减小的趋势。根量则反之,随径级的增加而增大。具有固氮能力的根瘤主要分布在0-40 cm的土层内,在表层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