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41篇
综合类   4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集水造林不同密度林分生长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黄土高原 ,集水造林与常规造林相比 ,林木的生长规律和林分的生产力水平有显著的差异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集水造林通过增加植树带汇流量改善了林地土壤水分条件。通过对 4种密度 (84 0、1110、2 2 2 0和 3330株·hm- 2 )自然坡面集水造林的 15a生刺槐林及拍光坡面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 (密度同为 10 0 0株·hm- 2 )的 9a生刺槐林进行研究 ,表明林分密度越小 (集水面积越大 ) ,微型集水区产流率越高 ,则植树带汇流量越大。以密度为 84 0株·hm- 2 的林分植树带汇流量为 10 0 %计 ,则从小到大其余 3种密度的林分植树带汇流量分别占 93 6 0 %、81 77%和 84 4 3% ,密度最小的林分年均土壤含水率比密度最大的 2林分高约 2 0 %~2 5 % ;集水造林比常规造林植树带年汇流量多 30 %左右 ,土壤水分相差约 10 %。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和密度效应 ,各密度林分间及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差异显著 ,尤其生长总量最为明显 ,从小到大 4种密度林分 15a时树高分别为 12 10、10 31、8 4 5和 7 2 2m ,胸径分别达到 17 14、11 6 1、9 17和6 5 6cm ,林分蓄积量分别为 2 14 5 8、110 2 9、12 1 35和 84 0 3m3·hm- 2 ;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 9a时的树高生长分别达到 9 13和 7 0 4m ,胸径生长分别达到  相似文献   
82.
黄土半干旱区侧柏蒸腾作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利用Li-1600稳态气孔仪,对黄土半干旱区山西省方山县试验地侧柏的蒸腾作用及其环境因子进行测定.该研究的目的是为分析该地区侧柏蒸腾作用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和侧柏最适的水分生态条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呈三次曲线相关,蒸腾速率与气孔阻力的关系呈幂函数相关.蒸腾作用受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影响,其中气温对蒸腾作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3.
本文介绍了山西省方山县进行的黄土高原径流林业试验的基本原理、技术和结果。以降水资源环境容量为基础控制了林分的密度,试验了不同集水技术对林地土壤水环境的改善作用、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及集水技术的适用性。结果证明使用以集水措施为基础的径流林业技术在年降雨量为416mm的地区8m2的集水区可以获得2.75~0.494t的径流量,造林成活率可以达到82.6%~98.9%,林木生长量可以提高24%~118%。  相似文献   
84.
山西省油松林生态系统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评价山西省油松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山西省油松人工幼龄林(AY)、人工中龄林(AM)、天然幼龄林(NY)和天然中龄林(NM)为研究对象,通过38块标准地实测数据,探讨了4种森林类型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AY,AM,NY和NM乔木叶片的C∶N∶P分别为276∶8∶1,283∶8∶1,458∶12∶1和362∶11∶1,灌木叶片的C∶N∶P分别为181∶11∶1,132∶8∶1,228∶9∶1和221∶15∶1,草本叶片的C∶N∶P分别为211∶8∶1,200∶9∶1,190∶8∶1和230∶11∶1,凋落物的C∶N∶P分别为347∶3∶1,246∶5∶1,507∶9∶1和327∶9∶1,土壤(0—100cm)的C∶N∶P分别为23∶6∶1,37∶7∶1,28∶6∶1和30∶5∶1;2)4种类型的C∶N和C∶P基本都表现为凋落物叶片土壤,凋落物和叶片的C∶N和C∶P表现为AYAM,NYNM,土壤的C∶N和C∶P则为AMAY,NMNY,而N∶P则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在林龄上表现规律不明显,植物叶片N∶P14,存在N限制;3)4种类型植物叶片C∶P均表现为乔木叶片草本叶片灌木叶片,表明油松林生态系统中乔木叶建成效率最高,而灌木叶建成效率最低;4)4种类型土壤层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C∶N表现出下降规律,C∶P和N∶P规律表现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4种生态系统的叶片、凋落物和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85.
为在小流域尺度上深入认识并定量区分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对黄土高原年径流变化的影响,统计了甘肃省平凉市纸坊沟小流域49a间(1955—2003年)的年降水量和径流量实测数据。结果发现,年降水量虽无明显变化,但年径流深却呈显著减少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的59.1 mm降到21世纪初的12.2mm,相对降幅高达72.4%。根据年降水量—年径流深双累积曲线,划分出了5个降水—径流关系变化时段(1955—1964,1965—1976,1977—1985,1986—1995,1996—2003年),然后以1955—1964时段为基准期,定量估算了各时段内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对年径流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除在干旱时段内降水对年径流减少有明显贡献外,其他时段的径流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并且其绝对贡献量呈逐渐增大趋势。合理规划人类活动是解决黄土高原水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6.
臭椿苗木蒸腾速率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5—10月在山西方山北京林业大学试验基地,采用LI-1600稳态气孔仪,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盆栽臭椿的生理指标进行了观测,比较分析了不同水势梯度下、不同时间段臭椿蒸腾耗水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蒸腾速率与生理辐射光量子强度成幂函数关系;蒸腾速率、气孔阻力和土壤体积含水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蒸腾速率一般随光强的增强和土壤水分的提高而增大,臭椿蒸腾速率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决定系数平均可达0.8917。通过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臭椿蒸腾速率的差异,得出臭椿水分利用效率的合理供水范围为15%~20%,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林木的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7.
对辽西地区两个试验点的油松人工林下草本植物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密度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人工林生态功能恢复评价和植被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密度条件下,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影响油松林植物多样性较重要的因子是海拔高度、坡度和坡位、林分密度和坡向。  相似文献   
88.
黄土半干旱区枣、榆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黄土半干旱区,采用人工控制水分的方法,选择生长良好的枣树和榆树幼树,在晴天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进行了测定,并应用遮荫法测定不同太阳有效辐射下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比较其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枣树和榆树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明显不同,枣树变化幅度大于榆树,枣树对水分的利用效率高于榆树.对枣、榆幼树连续时间内日蒸散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影响蒸散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枣树耗水能力高于榆树,但当土壤含水量升高时枣树耗水能力反而降低,相对于枣树而言黄土半干旱区更有利于榆树生长.  相似文献   
89.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应用主成分回归法(PCR)、偏最小二乘法(PLS)、BP神经网络法、支持向量机(SVM)等四种方法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4种聚丙烯-聚丙烯酰胺型保水剂进行了品种的鉴别研究。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SVM法可以有效的进行保水剂分类鉴别工作。当光谱范围选择5000cm-1~9000cm-1,经验参数c=8,g=0.0313时,PCA-SVM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可以达到100%。研究证明此种方法可以应用于保水剂品种的鉴别。  相似文献   
90.
运用基于耗水量的密度调控模型,结合降水量,估算了山西吉县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人工林不同林龄的合理林分密度。研究表明:①随着林龄的增加,各耗水量等级的林分密度均递减。但随着耗水量等级的增大,其林分合理密度水平也递增。②耗水量为450 mm时,以胸径连年生长量指标估算的刺槐(1~18 a)、油松(5~40 a)林合理密度分别为:562~3 666、1 969~2 642株/hm2。以材积连年生长量指标估算的刺槐人工林合理密度为:733~3 752株/hm2。③耗水量为500 mm时,以胸径连年生长量指标估算的刺槐(1~18 a)、油松(5~40 a)林合理密度分别为:1 049~6 843、2 025~2 717株/hm2。以材积连年生长量指标估算的刺槐人工林合理密度为:871~4 456株/hm2。④在目前降水条件下,试验区人工林密度偏高,因此需要通过间伐处理降低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