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31.
32.
33.
以茄子为试验对象,以直径20cm标准蒸发皿蒸发量为灌溉依据,通过设置I1(Kcp:0.6)、I2(Kcp2:0.8)和I3(Kcp3:1.0)3种灌水水平,借助称重式蒸渗仪试验平台研究了不同灌水量下温室秋茬茄子的蒸腾规律、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处理在各生育期的典型日蒸腾强度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在12∶00-13∶00出现。增加灌水量提高了日蒸腾强度的峰值,与处理I1相比,处理I2和I3在开花结果期的日蒸腾耗水强度的峰值分别增加了40.0%和55.0%。温室秋茬茄子在开花结果期的蒸腾量最高,为35.3~49.9mm,可占总蒸腾量的38.7%~42.0%,其次为结果盛期,而结果末期的累积蒸腾量最低。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到温室茄子日蒸腾量(P<0.01),其中日蒸腾量与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关性最高,而与日均温度的相关性较低。温室茄子的全生育期蒸腾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升高,相比处理I1,处理I2和I3的总蒸腾量分别增加了24.9%和53.2%。增加灌水量能够提高温室茄子产量,但处理I2的产量相比处理I3并无显著差异,且比处理I1显著增加了44.7%。处理I2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25.5kg/m^3,相比处理I1与I3分别增加了16.0%与13.3%。综合考虑温室茄子蒸腾耗水强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处理I2(Kcp2:0.8)在比处理I3减少20%灌水量的条件下,仍具有较高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为供试条件下较优灌水处理。 相似文献
34.
35.
为了充分挖掘冬播糜子的生产潜力,以固糜21号为供试材料,以露地春播为对照(CK),设置膜侧冬播(D1)、平覆膜冬播(D2)、露地冬播(D3)3种处理,分析不同冬播栽培模式对糜子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D1~D3处理,出苗率达到90%以上,生育时期提前8~59 d,生育期延长34~44 d,产量性状不同程度提高,产量增加15.04%~23.34%,其中膜侧冬播表现最高为5215.95 kg/hm2,可作为糜子冬播的主要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6.
38.
39.
为揭示播期对西北旱区糜子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适宜西北旱区栽培的粳性和糯性糜子为研究对象,探究6个播期[4月20日(S1)、5月5日(S2)、5月20日(S3)、6月4日(S4)、6月19日(S5)、7月4日(S6)]下糜子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变化。结果表明,播期推迟,糜子的生育期也推迟,生育天数缩短,S1播期各品种糜子生育天数变化范围为125~139 d,S4处理生育期缩短至101~112 d,S6播期时仅81~88 d。糜子植株随播期推迟呈矮化生长,S4播期各品种糜子的株高比S3低10.63~16.70 cm(P<0.001)。糜子的穗长在S5播期下较长,穗重、单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达最大,且穗茎短。在S5播期,‘陇糜12号’、‘固糜21号’‘、榆糜2号’‘、冀黍2号’‘、赤黍8号’和‘晋黍9号’的产量比S3分别高18.0%、14.4%、15.1%、9.3%、8.0%和10.0%(P<0.05),穗茎长比S3分别短13.1%、14.6%、15.1%、30.6%、15.3%和11.8%(P<0.05)。糜子籽粒品质受播期的影响显著,播期推迟,糜子品质得到改... 相似文献
40.
茶花‘娃丽娜深’Camellia reticulata‘Valley Knudsen’属于滇山茶品系,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Howard Asper先生培育,系怒江红山茶C.saluenensis Stapf ex Bean与滇山茶品种‘法老’C.reticulata‘Buddha’之间的杂交种。1993年由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引入我国,2010年武汉市农科院林果所将该品种引进湖北省。‘娃丽娜深’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株型直立。枝条密集,叶片亮绿革质,花牡丹型,紫粉红色,花径10~14 cm。花期2月下旬至3月下旬。可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家庭园艺等。适宜湖北省茶花适生区栽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