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21.
毛乌素沙地臭柏、油蒿细根生产动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北试实验地选取了七块样地,并依据建群植被外貌特征划分为臭柏群落、臭柏灌丛、油蒿群落三类。用根钻对各样地一个生长季内的根系进行了五次取样,同时测量土壤水分、枝条生长长度、温湿度等一些气象因子。对活细根分级并称干重,发现臭柏、油蒿不同径级细根的季节动态不同,不同土层内相同径级的细根生产动态也不相同:①臭柏与油蒿D≤2 mm的细根生物量在4~5月份都有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随后增长格局各不相同。②臭柏灌丛中,1 mm相似文献
22.
毛乌素沙地三种下垫面土壤吸湿凝结水量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对土壤吸湿凝结水量的影响,采用称重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院内臭柏群落、油蒿群落和裸地三种下垫面土壤吸湿凝结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被可以改变试验点的温湿度,裸露沙地凝结量小于有植物区;臭柏群落形成吸湿凝结水最多,油蒿次之,裸地最少;同一下垫面中的凝结水量,地表以上20cm处的>10cm处>地表处。 相似文献
23.
应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 ,研究了影响毛乌素沙地沙丘顶部臭柏 ( Sabinavulgaris)年轮宽度变化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 :生长季的降水能够促进沙丘顶部臭柏的径向生长 ,但生长季的高温对匍匐生长的沙丘顶部臭柏有抑制作用。 1 0月份开始进入休眠期后 ,气温过高会影响下一年度臭柏的生长。以各个变量的因子负荷量为依据 ,对各个气候变量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 ,温度变量比降水变量的效果显著 ,其中对年平均气温影响最大的是冬季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主要受夏季降水量和秋季降水量的影响 ;冬季平均气温和生长季降水具有明显的正效应 ,但春季高温会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24.
额济纳绿洲环境容量与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资源是额济纳荒漠区绿洲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对水资源作了系统分析 ,并对该区做了绿洲环境容量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25.
不同分布格局低覆盖度油蒿群丛防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低覆盖度(约20%)油蒿群丛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点式自记风速仪,研究行带式配置和随机分布的防风效果.结果表明:1)行带式配置的油蒿群丛的防风效果大于同覆盖度的随机分布的油蒿群丛,行带式配置具有显著的防风效果;2)在灌丛与灌丛之间形成的类似"狭管"流场的局部,有局部提升风速的作用,导致群丛内局部风速大于对照风速,致使随机分布的油蒿群丛内流场结构复杂、变化多样,低覆盖度时,沙地处于半固定、半流动状态,稀疏群丛内同时存在风蚀和积沙现象;3)除去两个极值后,行带式配置的油蒿群丛内平均地表粗糙度是随机配置的4倍,平均摩阻速度是随机配置的1.3倍,说明行带式配置具有显著的防止风蚀、固定流沙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沙棘的4个种类,不同立地条件的沙棘根形态解剖结构进行显微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在同一生境下的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的根形态解剖结构差异很大,中国沙棘的皮层厚度比俄罗斯沙棘相对要厚,导管直径小,导管密度大,维管束占根面积的百分比较大,表现出中国沙棘适应干旱地区生态条件的结构特性。同一种类在立地条件不同的山地、滩地、人工林的中国沙棘根组织结构各部分也有明显差异,人工沙棘林根的皮层厚度比山地阴坡、山地阳坡和滩地沙棘根的皮层厚度都要宽,维管束直径也大;导管密度则以山地阳坡根导管密度最大,立地条件不同所造成的差异是由于人工林、滩地及山地,土壤水分逐渐减少即逐渐趋于干旱,土壤肥力逐渐减弱即逐渐趋于贫瘠,中国沙棘形成了适应其严酷的立地条件变化的适应性特征,此项研究为沙棘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7.
4种植物代表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人工栽培的4种植物根系以0.5mm为1个径级进行分级,计算每个径级组的累计根数、累计根长、累计根表面积和累计根干重。结果表明:沙地柏(Sabina valgarisAnt.)、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Lam.)和沙柳(Salixpsammophila)的根系的分枝能力比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Krasch)强;沙地柏和柠条主要是以细根分布为主,0 mm~0.5mm、0.5 mm~1mm、1mm~1.5mm的径级组为代表根,累计根数、累计根长、累计根表面积和累计干重各个指标所占的百分比和都在33%以上;沙柳和白沙蒿0.5 mm~1mm、1 mm~1.5mm、1.5mm~2mm的径级组为代表根,沙柳各个指标所占的百分比之和在34%以上;白沙蒿各个指标除累计干重之和外,所占的百分比之和在25%以上。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3~4年生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 Lam.)、沙地柏(Sabina valgaris Ant.)、沙柳(Salix psammophila C.wang et Ch Y.Yang)、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侧根分支处的抗拉力学特性,为植物固土护坡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境内和林格尔县境内采集5种植物根系,每种植物采3株标准株,对直径0.5~4mm的根系按0.5mm分级,采用织物强力机(加载速度为200mm/min)测定5种植物各径级根系的室内轴向抗拉力并计算抗拉强度,同时分析根型(鲱骨型、二分枝型)、生长时期(生长季初期(5月)、生长旺盛期(8月))、土壤含水量(0%,6.8%,18.8%,26.6%)对侧根分支处抗拉强度的影响。【结果】5种植物侧根分支处断裂比例均在60%以上,侧根分支处抗拉能力明显不及相邻的直段根;无论是鲱骨型还是二分枝型,5种植物侧根分支处的抗拉力均低于相邻直段根的抗拉力,柠条、沙柳、沙地柏、白沙蒿和沙棘直段根的抗拉力分别是相邻侧根分支处抗拉力的1.39倍、1.33倍、1.46倍、1.63倍和1.91倍;5种植物2种根型侧根分支处抗拉力和抗拉强度的种间差异相同,均表现为柠条沙柳沙地柏沙棘白沙蒿,根型对其影响不显著;生长旺盛期柠条、沙柳、沙地柏、白沙蒿、沙棘侧根分支处抗拉强度均值分别为30.57,18.19,9.52,8.54和5.34MPa,生长季初期分别为26.79,15.25,10.17,6.76和6.10 MPa,生长时期对5种植物侧根分支处抗拉强度的影响均在α=0.01水平下差异显著;5种植物侧根分支处的抗拉强度均随周边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土壤含水量对其影响显著。【结论】5种植物侧根分支处是根系抗拉的薄弱点,其抗拉力是正确评价植物根系抗拉力学特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9.
桃林口水库水源涵养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桃林口水库水源涵养区为研究对象,以"3S"技术为平台,分别利用不同时期TM遥感影像资料(1993年、2000年和2008年),结合地面调查与历史资料,采用遥感图像解译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研究区域内不同时期景观类型分布图,重点对植被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式等信息进行提取,分析景观要素随时间推移变化过程,全面掌握生态修复前后区域景观格局与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耕地面积、草地面积和未利用土地面积从1993年以来呈减少趋势,而林地面积、水域面积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则呈增加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地、水域、草地、耕地、居民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30.
为探索灌木在沙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采用埋袋法对毛乌素沙地臭柏、油蒿群落细根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臭柏细根在分解前期,N、Ca、Mg元素的含量逐渐升高,P、K元素含量则逐渐降低;虽然油蒿细根分解过程中的各元素含量变化规律与臭柏细根相似,但臭柏细根分解过程中各元素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小,油蒿较大,尤其P、K元素在油蒿分解初期含量降低最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