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5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3篇
  10篇
综合类   129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土壤与植物的磷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对白三叶草植株生物量、磷吸收和土壤磷酸单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不同AMF群落均能显著地促进白三叶草植株的生长及其对磷素的吸收,提高根际土壤磷酸单酯酶的活性。Mnp处理中,白三叶草生物量最大,白三叶草总生物量、茎叶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处理(-M)提高64.48%、61.48%和84.91%。不同菌根处理中,Mck处理显著地提高白三叶草磷吸收和土壤磷酸单酯酶活性,白三叶草磷吸收总量和茎叶磷吸收量分别比对照(-M)提高107.18%和91.91%,土壤碱性磷酸单酯酶和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相对对照(-M)分别提高54.33%和138.43%。碱性磷酸单酯酶活性与AMF群落中的Acaullospora属孢子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则主要受Paraglomus属孢子数的影响。说明接种AMF群落可显著地影响土壤的磷酸单酯酶活性,从而影响白三叶草的生长及其对磷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究卷烟感官质量与烟气成分、烟支物理质量、化学成分间的相关性,为卷烟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某烟草集团4个品牌卷烟的质量常规监督检测数据,以卷烟烟气成分、烟支物理指标和化学成分为考察对象,对3类指标集与感官指标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烟气指标、卷烟物理指标及化学指标对感官指标均有影响,且存在典型相关关系,综合简单相关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对卷烟感官指标(香气、杂气、刺激性、余味)影响较大的指标为:烟气焦油量、烟气烟碱量、一氧化碳量、烟气水分、压降、吸阻、质量、硬度、端部落丝量、还原糖、钾含量、氯含量、糖碱比。【结论】生产上要控制卷烟质量,就应重点分析香气、杂气、刺激性、余味与烟气焦油量、烟气烟碱量、一氧化碳量、烟气水分、压降、吸阻、质量、硬度、端部落丝量、还原糖、钾含量、氯含量、糖碱比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4.
2011年重庆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61.87万hm2(2927.99万亩),总产量达到1407.97万t,人均占有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近两年,重庆市蔬菜价格走势平稳,"买贵卖难"现象不突出,量足价稳;蔬菜产业发展态势强劲的同时农基设施仍待完善,科技支撑仍需加强,安全生产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25.
瓦埠湖的浮游藻类特征及其营养状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瓦埠湖各采样点浮游藻类定性、定量调查以及叶绿素a值和各理化指标的测定,研究该湖区浮游藻类结构、数量,评价了水体水质和营养状态.结果显示,瓦埠湖湖区水体浮游植物群落为绿藻-蓝藻型,优势种中绿藻门有8种,硅藻门4种,蓝藻门1种,各采样点细胞密度平均值为4.623×105个·L-1,叶绿素a平均值为14.28 mg·m-3;理化指标中,各采样点总磷(TP)、总氮(TN)均处于较高水平,透明度较低.根据多因素综 合营养状态指数(TLI)法评价瓦埠湖水体处在中营养水平,且已接近轻度富营养化,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提高土壤肥力是增加作物产量的有效方式,我们尝试了不同耕作和有机肥还田方式对砂粒含量较高且贫瘠的土壤的培肥效果。  【方法】  田间试验于2018年开始,在辽宁南部砂质棕壤进行,供试作物为玉米。以常规浅翻15 cm (T15)为对照,设置了秸秆浅混还田(0—15 cm,T15+S)、深翻35 cm (T35)、秸秆深混还田(0—35 cm,T35+S)、有机肥深混还田(0—35 cm,T35+M)、秸秆有机肥深混还田(0—35 cm,T35+S+M)、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和免耕秸秆条覆盖(HT+HS)处理,共9个处理 。2020年玉米收获后,测产,同时取0—15 cm和15—3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pH、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及有机碳储量。  【结果】  试验进行3年后,在0—15 cm土层,T35+M和T35+S+M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较T15分别增加了19.2%和20.4%,而NT和T35处理则显著降低;在15—35 cm土层,T35、T35+S、T35+M和T35+S+M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T15分别增加了12.5%、24.5%、29.9%和35.7%。深翻和有机物料还田(T35+S、T35+M和T35+S+M)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与T15处理相比,3年T35+S、T35+M和T35+S+M处理玉米产量平均增加了10%、12.3%和16.4%,而浅翻处理(T15+S、NT、NT+S和HT+HS)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玉米产量。T15+S、HT+HS和NT+S处理间有机质转化率无显著差异,但与T35+S处理相比平均降低了57.9%,与T35+M处理相比平均降低了78.4%。0—15 cm土壤有机质和pH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而在15—35 cm土层,除pH外,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及有机碳储量均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  【结论】  腐熟猪粪、猪粪和玉米秸秆配合深翻混合还田可以快速提升0—35 cm土层中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有机质的转化率,是较为理想的棕壤快速培肥途径。通过提高深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提高了辽宁南部棕壤的农业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7.
1国内玉米市场1.1一季度售粮高峰显现,玉米价格大幅下跌2012年冬季,东北产区的超预期降雪造成玉米上市推迟1个月,造成用粮企业着急收,农民着急卖的局面。元旦之后降雪减少,东北地区农户加快出售玉米,产区售粮高峰显现,但用粮企业春节前备货积极,对产区玉米价格支撑较强。春节之  相似文献   
28.
基于干旱对全球植物生物量分配影响的数据库,选择丛枝菌根(AM)、外生菌根(ECM)和二者兼生型菌根(AM+ECM)3种最常见的菌根类型,研究3种菌根类型植物应对干旱时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变化,采用一般线性模型模拟分析器官间的相对生长速率,探索不同菌根类型植物生物量分配对干旱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AM和AM+ECM植物根系生物量(MR)的分配率分别增加了8.2%和7.6%,而ECM植物对MR的分配则无显著变化;干旱导致AM植物茎生物量(MS)分配率降低了7.7%,ECM和AM+ECM植物对MS的分配则无显著变化;干旱使得AM+ECM植物和ECM植物叶生物量(ML)的分配率分别下降了9.4%和6.5%,AM植物ML则无显著变化;不同菌根类型植物遭受干旱时,AM和AM+ECM植物根、茎、叶的生物量积累速率依次降低,ECM植物茎、叶、根的生物量积累速率依次降低;不同菌根类型植物对干旱响应的策略不同,AM植物通过降低茎和生殖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来提高对根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29.
为明确不同长绒棉纤维适纺性能及不同纺纱方式下的成纱质量,以新疆5个长绒棉品种(系)(新海35号、新海53号、新海57号、丰海8号、丰海7号)的纤维为原料,采用普通环锭纺和紧密纺2种纺纱方式,纺100S纯长绒棉纱,并对成纱性能进行测试。结果:与环锭纺相比,紧密纺大大提高了成纱的强伸性能,降低了3 mm毛羽指数,改善了条干不匀变异系数,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3 mm毛羽指数的改善,其次是对强伸性能的改善。可见,紧密纺可较环锭纺提高长绒棉成纱品质,较优的原棉品质对纺纱等后道工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另外,品质指标较优的丰海7号纤维的成纱强伸性能、3 mm毛羽指数、条干不匀变异系数等指标表现较优异。  相似文献   
30.
正培养稳定的结果枝组结果是果树整形修剪的核心技术之一,棚架梨所有骨干枝和多年生枝组都固定在架面上,背上会冒大量新梢,这些新梢能够方便的培养出新的结果枝组和结果枝结果。砂梨系统的品种普遍存在成花容易,连续结果后易形成鸡爪枝条,进而造成枝组变弱、果个变小、品质变差等问题,所以生产中最好采用棚架树形,以利于培养新枝结果(结果枝一般不超过4年)。在生产中很多人也利用棚架技术生产梨,但没有掌握利用棚架培养和更新结果枝组的方法,本文就棚架梨结果枝组培养和更新技术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