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34篇
农学   48篇
基础科学   70篇
  59篇
综合类   266篇
农作物   64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75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4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甘蔗褐锈病是目前中国蔗区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为明确近年国家甘蔗体系育成的50个新品种(系)对甘蔗褐锈病的抗性,确定其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在甘蔗褐锈病高发蔗区云南德宏、保山2个区域化试验站,采用田间自然抗性调查与分子标记辅助鉴定抗性基因的方法,于2014年和2015年对中国近年选育的50个优良新品种(系)及2个主栽品种进行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子检测及自然抗性评价。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结果表明,50个优良新品种(系)及2个主栽品种中,高抗至中抗的有34个,占65.38%。其中15个材料表现高抗,占28.85%,16个材料表现抗病,占30.77%,3个材料表现中抗,占5.77%;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共29个抗病材料含有抗褐锈病基因Bru1,出现频率为55.77%,表明中国近年选育的优良新品种(系)中抗褐锈病性主要由Bru1控制;其余5个抗病材料均不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暗示除了Bru1外,可能还有其他抗褐锈病基因存在。不同系列品种田间感病品种的频率和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频率不同,粤糖系列品种感病品种的频率最高达到60%,含Bru1的频率最低,只有30%,抗性最弱;云蔗系列品种感锈病品种的频率最低只有12.5%,含Bru1的频率最高,达到81.25%,抗性最好。本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甘蔗抗褐锈病育种,选育和推广优良抗病品种,有效防控甘蔗褐锈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优良抗性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112.
随着养兔产业的发展,兔囊尾蚴病的发病率也有了一定的抬高,及时关注该病并减少其发生是提高家兔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该病的病因、流行特点、致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诊断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3.
一起猪附红细胞体与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感染动物机体后,寄生于宿主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等处引起的一种以发热、黄疸、贫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猪链球菌病是致病性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猪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常表现为败血症、关节炎和局部肿胀。这2种疾病已成为断奶仔猪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发病快、死亡率高,尤其是当2种病混合感染时,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并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介绍了一起猪附红细胞体病与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发病情况,从其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实验室检验进行诊断,并提出相应治疗措施,以便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4.
王晓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28-15330,15336
分析了黔南州农民增收的现状及制约因素,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5.
文章概述了鹅膏菌毒素化学方面、鹅膏菌毒素提取、分离研究、鹅膏菌毒素毒性、毒理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其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6.
种传甘蔗病害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作为用蔗茎腋芽进行无性繁殖的作物,甘蔗种苗是传播甘蔗病害的主要媒介。结合田间调查对近年来甘蔗生产上最具威胁性的几种常见种传甘蔗病害的发生为害、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其流行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17.
近段时间,在张家港沿江地区出现了以猪高热为主的疫情,造成了大批猪的死亡,给许多养殖户造成了巨大损失。现将处理措施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8.
2006-2009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所选择粤糖93—159、ROC25号、ROC10号、闽糖69—421、桂糖17号等主栽品种进行蔗种温水脱毒试验研究及生产示范。研究结果表明.甘蔗温水脱毒种苗具有显著的增产增糖效果,是最具潜力和成效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应作为现代甘蔗优质原料生产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生产上加快推广,使之制度化,可大幅度提高甘蔗的产量和糖分、延长宿根蔗年限,可以显著提高甘蔗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蔗农收入。  相似文献   
119.
对在我国大陆蔗区发生的甘蔗花叶病(Sugarcane mosaic disease)、甘蔗黄叶病(Sugarcane yellow leaf disease)和甘蔗杆状病毒病(Sugarcane bacilliform virus disease)的病原病毒、田间症状、分布及危害、传播途径及大陆各蔗区的检测技术做一综述,并提出了防控对策,以期提高对甘蔗病毒病的重视,保护我国甘蔗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0.
国外引进甘蔗材料白叶病植原体巢式PCR检测及其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防止引起重要危险性检疫病害甘蔗白叶病(SCWL)的植原体病原随引进甘蔗材料侵入我国,确保我国甘蔗生产安全,本研究对从缅甸、菲律宾、法国和泰国引进的22个甘蔗材料进行了SCWL植原体巢式PCR检测,并对阳性样品的巢式PCR产物进行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8个甘蔗材料呈SCWL植原体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1.8%。所有SCWL阳性样品的16S-23S基因间隔区片段长210bp,与GenBank中已有的其他SCWL植原体分离物(登录号HQ917068、AB646271)的同源性为99.8%~100%,并在系统发育树中聚为一个类群。根据SCWL的巢氏PCR检测及其序列分析结果,对呈阳性的材料及时进行了集中销毁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