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9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7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0篇 |
农学 | 62篇 |
基础科学 | 7篇 |
26篇 | |
综合类 | 155篇 |
农作物 | 62篇 |
水产渔业 | 22篇 |
畜牧兽医 | 20篇 |
园艺 | 65篇 |
植物保护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生姜试管苗无土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于生姜长期采用老熟的根状茎进行无性繁殖,不仅繁殖系数低而且容易导致种性的退化,通过生姜的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可以脱毒脱菌而且可以快速繁殖,有效解决生姜生产中的问题。通过对移栽于不同基质的生姜试管苗生理指标的测定,找出最适的移栽基质,从而为完善生姜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生姜茎尖分生组织培养中,用HgC12(0.1%)消毒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时间为10min;生姜试管苗最适移栽基质为珍珠岩:蛭石=1:1的混合基质。 相似文献
13.
甘蓝自交不亲和信号传导元件ARC1的体外表达及其与SRK相互作用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蓝自交不亲和信号传导中ARC1和上游因子SRK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为进一步证实该相互作用,以甘蓝E1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扩增ARC1的编码序列, 构建ARC1原核表达质粒pET43.1a-ARC1,转化宿主菌大肠杆菌BL21,通过SDS-PAGE检测该蛋白的表达。利用免疫共沉淀原理及pET43.1a-ARC1融合蛋白序列中的6×His标签与Ni+结合的特点建立了体外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新方法, 并用该方法对ARC1与SRK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体外ARC1能与SRK相互作用并形成复合体,这为深入分析ARC1与SRK相互作用机理以及探讨ARC1与下游传导元件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以青岛市大沽河下游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为对象,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深度土壤和地下水中NO3–-N在一个轮作周期内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和灌溉量对土壤-地下水系统中NO3–-N时空分布的影响,并基于土壤水动力学和溶质运移理论对土壤中NO3–-N运移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小麦季施氮(N)量达到380 kg/hm2,玉米季施氮量达到290 kg/hm2时,季末剖面深度130~160 cm土壤NO3–-N含量超过10 mg/kg;由地下水NO3–-N月累计量估算模型得出,NO3–-N在6月和8月向浅部地下水的淋失量最大,分别为7.20、7.67 mg/L。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小麦籽粒生长期热效应结果表明,小麦开花后热胁迫降低同化源供应,影响库性能,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不同热胁迫形式和不同热胁迫时期对籽粒生长的影响不同。中等高温(25~32℃)下籽粒灌浆持续期缩短,籽粒重下降;极端高温(33~40℃)下籽粒灌浆速率的降低和籽粒灌浆持续期的缩短相伴发生,最终籽粒重明显降低。非叶器官具有较高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等C4途径酶活性,其光合耐热性高于叶片。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对高温胁迫极为敏感,该酶活性的降低是热胁迫下粒重下降的重要机制。发挥非叶器官C4光合活性,增强籽粒SSS耐热性是热胁迫下稳定粒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麦田不同灌水处理对土壤酶活性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石麦15为材料,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春季不灌水W0;春季灌拔节水75mm,W1;春季灌起身水、孕穗水和灌浆水共225mm,W3)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等在0-200cm土层的垂直分布、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春季灌水量减少,冬小麦生育中、后期0-80cm土层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呈现下降趋势,80cm以下土层的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呈增加的趋势;0-40cm土层的脲酶活性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40-120cm土层呈现增强的趋势。籽粒产量以W3W1W0,最终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则以W1处理最高。冬小麦春季适当亏缺灌溉使生长中、后期深土层的土壤酶活性增强,部分地补偿了因浅层土壤酶活性下降所导致的养分供应不足,这可能是实现节水高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