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5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2篇 |
农学 | 17篇 |
基础科学 | 70篇 |
27篇 | |
综合类 | 150篇 |
农作物 | 8篇 |
水产渔业 | 20篇 |
畜牧兽医 | 63篇 |
园艺 | 36篇 |
植物保护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482.
[目的]研究4种埋干深度对1年生豫楸1号根系生长特性的影响。[方法]埋干深度设计4种处理(10、20、30和40 cm),各处理分别选3株平均木,采用全根挖掘法,调查其根系数量、长度、生物量及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性。[结果]不同埋干深度间根系数量无显著差异,以细根数量最多,其次为中根和粗根。各处理间根系长度也无显著性差异,以粗根长度最大,其次为中根和细根。处理间的根系总生物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随埋干深度增大递减;粗根、中根和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嫁接痕下根桩0~40 cm范围。[结论]该研究为生产中楸树栽植时埋干深度的科学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3.
I-69杨人工林生长进程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Logistic方程对2种密度的14年生I-69杨人工林的树高、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的生长进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效果显著,相关系数皆在0.93以上。并以此将I-69杨林木的生长过程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三个阶段,生长量在三个阶段表现出明显的“慢-快-慢”的节律,对各生长阶段的生长特点进行了分析。其中速生期内的树高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比率平均为56.9%,胸径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比率平均为57.3%,材积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比率平均为50.9%。密植林分林木的各项生长指标的速生期持续时间均比稀植林分林木的速生期持续时间短;材积的速生期持续时间比树高和胸径的速生期持续时间短,而树高和胸径的速生期持续时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484.
从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和质量管理有效机制等方面研究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485.
486.
黑杨派无性系生长与材性联合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 9年生黑杨派 10个无性系试验林材料进行了生长与材性等 14个性状的遗传分析及选择研究。方差分析、遗传参数估测表明 ,无性系间 14个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各性状无性系重复力在 0 85 2~ 0 987。说明这些无性系在多个性状上存在广泛遗传差异 ,并且这种差异受较强的遗传控制 ,从中进行多性状遗传改良是可行的。经多性状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选出卡帕茨、5 0杨、I 6 9三个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无性系 ,其中卡帕茨为新选无性系 ,在该试验林中生长量最高 ,材积超I 2 14杨 6 9 7%、超中林 4 6杨 7 9% ,且材质优良 ,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87.
大兴区是北京市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也是风、雹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的地区。该区农委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充分的调研,分析了大兴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和对农业产业的促进作用,同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88.
489.
490.
为挖掘与小麦产量性状的相关等位变异及给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参考,选取SSR与SNP标记对52个黄淮麦区品种(系)材料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对株高、穗长、单株穗数、可育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6个重要产量性状进行标记,并进行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与全基因组关联定位等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群体可被划分为4个亚群,5种环境间所测产量性状差异均达到0.05显著水平,且穗长和单株穂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利用Powermarker进行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899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3.625,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586,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510。利用Tassel的MLM(Q+K)模型关联得到与产量显著关联的分子标记共13个(6个SSRs和7个SNPs),这些与产量相关性状的优异等位变异可为发掘和利用小麦育种优良基因提供依据,并为今后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