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1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18篇
林业   87篇
农学   93篇
基础科学   150篇
  151篇
综合类   684篇
农作物   81篇
水产渔业   122篇
畜牧兽医   228篇
园艺   84篇
植物保护   4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制备1,1.5和2 mg/g的玉米幼芽提取物(Extract of maize plumule,EMP)凝胶,用2 mol/L的NaOH复制家兔皮肤烧伤模型,并分别用上述EMP凝胶进行治疗,同时设立EMP盐酸溶液阴性对照组、烧伤止痛膏阳性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各组均连续处理14 d。于烧伤后第1,7,14和21天取各组家兔烧伤部位皮肤,制成100 mg/g组织匀浆液,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和透射电镜观察,探讨EMP凝胶对家兔皮肤烧伤脂质过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MP凝胶治疗组SOD和CAT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MDA含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降低(除7 d时1 mg/g EMP凝胶治疗组外);与阴性对照组相比,EMP凝胶治疗组SOD和CAT活性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提高、MDA含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降低(除7 d时1 mg/g EMP凝胶治疗组外);EMP凝胶可促进组织细胞生长,减轻皮肤局部组织炎症反应,与阳性对照组结果一致。表明EMP凝胶在皮肤烧伤治疗中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抑制炎症及促进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论述了农业工程学科的概念及地位,探讨了农业工程学科教育改革途径,即: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3.
乌拉尔甘草中6种微量元素的初级形态分析(摘要)(英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乌拉尔甘草中6种微量元素的初级形态,为阐明甘草药效原理和探讨人工种植甘草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传统煎煮法对人工种植乌拉尔甘草中Cu、Zn、Fe、Ca、Mg、Mn6种元素进行提取;用微孔滤膜分离提取液中的可溶态与悬浮态;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可溶态中的6种元素进行测定。[结果]Ca含量最高,为3.572mg/g,其次为Mg、Fe、Zn、Mn、Cu含量最低,为3.81mg/kg。甘草中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随元素种类不同而有显著差异。甘草中6种元素的总提取率为1.71%~60.06%,浸留比为0.0183%~1.6820%。其中,Zn的提取率最高,为60.06%;其次为Mn、Cu和Ca,分别为51.86%、22.26%和19.38%,表明Zn和Mn元素的存在形态较易溶于水,与甘草具有镇痛、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可能存在密切的关系。Zn的浸留比最大为1.68,是甘草中作用最大的元素或最特征的元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各元素的加标回收率为95.72%~103.1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38%。[结论]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准确性高,用以分析乌拉尔甘草中微量元素的初级形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4.
通过对澳大利亚棉花产业考察,介绍了澳大利亚棉花生产及科研概况,包括植棉历史、植棉区域和气候、棉花品质、耕作制度、棉花农场、产业优势、棉花科研体系、棉花科技优势等内容。概述了澳大利亚棉花植棉特点,包括澳大利亚棉花种植模式、棉花品种、棉花灌溉及水资源管理、棉田土壤及施肥、病虫害及其防治、机械化、精准农业等内容。分析了澳大利亚植棉效益情况,包括植棉成本、澳棉纤维品质及棉花贸易。  相似文献   
65.
王俊  胡继超  袁学所  吴有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62-17163
利用历年逐日降水量、蒸发量等资料,引用一种动态干旱指数,通过比较干旱指数计算值和干旱等级判别标准来判别干旱的发展;然后,基于动态干旱指数,运用VC++计算机编程语言和Access数据库开发了一套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地区动态干旱识别系统。这对该地区干旱预测与预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
黄海春季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8年 5月 16日~ 6月 1日 ,对黄海 ( 33°0 0′~ 39°30′N,12 1°0 0′~ 12 5°30′E)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 :1998年春季黄海已鉴定的浮游植物有 14属 2 9种。其中 ,硅藻门有 10属 2 1种 ,甲藻门 4属 8种。在硅藻门中圆筛藻属的种类最多 ,有 7种 ,其次是根管藻属 ,有 3种。甲藻门中甲藻属的种类最多 ,有 5种。浮游植物的平均数量为 2 .2 3× 10 4 个 / m3,其中 ,硅藻门的平均数量为1.55× 10 4 个 / 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 69.5% ,甲藻门的平均数量为 0 .68× 10 4 个 / 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 30 .5%。黄海北部浮游植物的数量高于黄海中、南部。黄海浮游植物分布密集区主要在调查区西、北部。与 1986年同期黄海浮游植物调查资料相比 ,1998年春季黄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 1986年春季相似 ,但浮游植物的数量减少 64.6%。  相似文献   
67.
在耐盐相关基因芯片基础上,我们筛选到盐诱导显著上调表达(Ratio>2)的N-乙酰氨基葡糖转移酶基因.选取耐盐材料中9806为材料,根据耐盐性抑制消减文库EST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ACE及RT-PCR技术获得该基因cDNA全长1970 by,命名为GhGnT.通过Blast比对,发现该基因与蓖麻乙酞氨基葡萄糖转移酶基因...  相似文献   
68.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  在再生稻系统下,探讨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有机质组分及其养分含量的影响。  【方法】  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CK)、水稻秸秆半量还田(SH)、水稻秸秆全量还田(SW)和水稻秸秆全量还田配施腐熟剂(SWF)共4个处理,分析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  【结果】  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与CK处理相比,在头季和再生季水稻收获期,秸秆还田处理(SH、SW、SWF)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19.62%~22.63%、20.99%~41.48%;土壤中颗粒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8.47%~20.62%、24.71%~30.90%;三个施秸秆的处理间土壤总有机碳、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秸秆还田可以改变水溶性有机质结构,使其结构趋于简单。秸秆还田下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铵态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在头季水稻收获期,SWF处理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在再生季水稻收获期,与头季稻收获期相比,CK处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秸秆还田下各处理速效养分含量均呈增高趋势。  【结论】  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再生稻田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以及腐殖酸组分的含量,促进水溶性有机质结构的变化,从而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69.
中街山列岛保护区底栖海藻分布与资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对舟山中街山列岛的底栖海藻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底栖海藻4门54属78种。其中蓝藻门1属1种,绿藻门9属15种,红藻门32属47种,褐藻门12属15种。本地区新记录5种。中街山列岛底栖海藻以暖温带性的海藻为主,垂直分布规律表现为底栖海藻种数从高潮带向低潮带剧增。与史料相比,中街山列岛底栖海藻资源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相似文献   
70.
总结了沿淮地区夏芝麻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播前准备、播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打顶与收获等内容,以期为夏芝麻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