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8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191篇
林业   615篇
农学   343篇
基础科学   358篇
  219篇
综合类   2667篇
农作物   334篇
水产渔业   240篇
畜牧兽医   1334篇
园艺   692篇
植物保护   169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211篇
  2018年   217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321篇
  2011年   343篇
  2010年   328篇
  2009年   356篇
  2008年   359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342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270篇
  2003年   268篇
  2002年   243篇
  2001年   170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12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6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为了研究成品饲料的吸湿解吸平衡规律,用GAB模型及其含温度变量的改良模型(mGAB, modified GAB)拟合静态法获得的肉大鸡颗粒料在15、25、35和45℃环境下,在11%至97%平衡相对湿度(即水活度0.11~0.97)范围内的吸湿平衡以及11%~75%(即水活度0.11~0.75)范围内的解吸平衡,得到优异的拟合精度。结果表明:随温度上升,饲料的平衡含水率下降,吸湿和解吸之间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用BET解吸模型计算的15~45℃范围内单层含水率为6.34%~5.39%(干基),并且随温度升高线性下降。以水活度0.65为安全贮存的临界点,对应于吸湿和解吸过程, 用改良GAB模型估计4个温度点的安全水分(干基)分别为13.09%和14.71%、12.92%和14.33%、12.74%和14.00%、12.56%和13.66%。研究结果为饲料的贮存和冷却过程规律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2.
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坡面细沟侵蚀演变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沟头溯源侵蚀和水流汇集发源地的梁峁坡面,在强降雨下其产流产沙对沟缘线以下坡面及沟道侵蚀有着重大影响。该研究根据野外实地考查构建5°~35°变坡段实体模型,进行6场间歇性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并借助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PhotoScan软件获取坡面DEM,将其侵蚀演化过程进行图形化、数字化,定性定量揭示其侵蚀形态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梁峁坡面细沟侵蚀历经4个阶段:面蚀阶段,即产生一系列呈串珠状分布的侵蚀跌坑,宽度5~9 cm,深度1~4 cm;细沟形成阶段,由面蚀所产生的微小跌坑在径流作用下长、宽、深均不断增大,最大分别达到266、7.6、13.8cm;细沟网形成阶段,细沟出现分叉及联通,有明显流路;小切沟形成阶段,伴随沟壁崩塌、沟壁加宽和沟底下切,最大沟长及最大沟深较细沟形成时增大3倍以上。2)对比次降雨过程基于三维建模所计算侵蚀量与实测侵蚀量,第1场降雨试验因地表疏松颗粒较多导致实测侵蚀量比建模计算侵蚀量大而引起较大偏差(20.82%),其他场次偏差均在10%左右或以下,总体来说,该技术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侵蚀发育过程的研究。该研究实现侵蚀演变关键过程图形化、数字化,有助于人们定性、定量了解和认识梁峁坡面侵蚀过程,且对于创新侵蚀过程研究方法亦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3.
缢蛏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沿海群众喜爱的海味佳品.养殖缢蛏具有生产周期短,易管理,成本低,效益高,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在对虾塘里混养缢蛏,可充分利用水体,不但可以增加贝类的产量;还可避免因残饵腐败引起的水质恶化,减少虾病发生;贝类的排泄物又能促进浮游生物和底栖硅藻的繁殖,为对虾提供天然饵料,有利于对虾生长,形成良性循环,达到虾贝双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4.
为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土壤中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的实时荧光定量体系的方法,根据辣椒疫霉菌保守的ITS序列设计的特异性荧光实时定量PCR的引物,通过对保守序列构建克隆文库,筛选阳性克隆子,制备用于实时荧光定量体系的标准品,从而构建优良的标准曲线。利用构建的标准曲线和优化的实时荧光定量体系对人工接种含梯度浓度的辣椒疫霉菌的土壤样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辣椒疫霉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体系的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R2=0.980,斜率为-3.295,扩增效率为101.1%,线性方程为Y=-3.295X+44.484,标准品的检测下限为1.000×102拷贝,带菌土壤的检测下限为1.236×103拷贝,约为4.887pg基因组DNA。经过土壤样品试验,得出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845,表明所建立的辣椒疫霉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205.
土壤硒形态及其相互转化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天然富硒农产品的生产及加工成为研究热点。决定植物硒含量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有效形态硒含量,因此了解土壤硒形态及转化关系,寻找提高硒有效性方法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硒研究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对土壤硒形态的分类、土壤硒形态间的转化及提高土壤硒有效性的因素等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土壤硒化学形态和浸提形态及其关系,进一步研究不同形态间转化的驱动因子,寻找提高富硒区土壤硒有效性的方法。结合不同富硒区域土壤及作物特点,采取不同的硒素活化方法,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6.
以‘绿岭1号’薄皮核桃为原料,从烘烤工艺出发,在不添加抗氧化剂的前提下,对比不同烘烤温度下薄皮核桃的干燥速率和氧化程度,优化五香薄皮核桃的烘烤条件,达到缩短烘烤时间、降低氧化程度的目的。结果表明,‘绿岭1号’薄皮核桃在60~90℃梯度升温烘烤条件下,干燥时间、氧化程度均明显低于其他烘烤方式,并且产品质量良好。因此‘绿岭1号’薄皮核桃的最佳烘烤条件是60~90℃梯度升温,其次是持续80℃烘烤。  相似文献   
207.
除湿降温系统用于温室降温的可行性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我国温室降温的现状,指出了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直接蒸发降温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利用除湿降温系统来解决高温高湿地区温室降温难的问题;分析了该系统的构成以及实现降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8.
预冷是对刚采收的果蔬迅速除去田间热,冷却到预定温度的过程,是果蔬流通、贮藏、加工重要的前处理技术。预冷与流通冷链的有机结合成为果蔬保持采后品质、扩大流通范围的重要技术保证。差压预冷是在冷库预冷的基础上弥补了其预冷时间长、不均匀等不足而研究发展起来的预冷技术,差压预冷是通过加大冷空气流经蔬菜表面的速度,提高蔬菜与冷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来实现快速降低蔬菜温度的。  相似文献   
209.
富含多糖的转基因石斛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石斛兰转基因研究中,需通过PCR和Southern杂交等手段检测外源基因是否转入并整合到转化植株基因组.由于转化石斛植株生长缓慢,且含有多糖,因此从转化植株中提取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以尽快对转基因苗进行分子检测存在较大困难.本研究旨在通过改良现有的DNA提取法(CTAB法或SDS法1,克服转化石斛植株基因组DNA提取中碰到的产量低,纯度不高而导致难以进行PCR或酶切等问题.在本研究所用的3种改良法中,方法Ⅱ能从少量的转化石斛苗中提取出高产量和高纯度的基因组DNA.研究结果表明方法Ⅱ提取的基因组DNA完全适用于转基因石斛的外源基因PCR扩增,限制性酶切和Southern杂交分析.  相似文献   
210.
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CMV)基因的ISSR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Copicum annuum L.)抗黄瓜花叶病毒(CMV)一直是辣椒育种的主攻目标之一.本研究以辣椒抗CMV品种VC16a和感CMV品种SS69杂交的F2群体60个单株材料,通过人工接种鉴定,采用高抗单株和高感单株分别构建抗、感基因池,利用BSA法筛选了40条ISSR引物,其中引物I-34在抗感病池中扩增出450 bp多态性片段,通过F2单株验证后证明I-34450与抗CMV基因紧密连锁,其遗传距离为27.3 cM,为辣椒抗CMV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