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4篇
农学   48篇
基础科学   6篇
  44篇
综合类   165篇
农作物   4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直播晚稻抽穗扬花期易遭受寒露风危害,影响产量与品质。利用自然低温条件,以陵两优722和中早35为试验材料,设置T1(芸苔素内酯+赤霉素)、T2(芸苔素内酯+赤霉素+磷酸二氢钾)、T3(赤霉素+磷酸二氢钾)和对照(CK,清水)4个处理,研究化学调控剂对直播晚稻遭遇寒露风危害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在寒露风危害下,喷施不同化学调控剂均可有效缩短水稻抽穗时间,与CK相比,陵两优722和中早35生育期平均缩短了2.5d,其中,T1生育期均缩短1d,T2分别缩短3d和5d,T3分别缩短2d和4d,喷施化学调控剂还可有效减缓叶绿素相对值(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Pn)的下降,CK的SPAD值较第1次测定最大下降幅度平均为6.55%,T1、T2和T3分别为3.50%、4.22%和3.77%;CK的Pn较第1次测定最大下降幅度平均为10.59%,T1、T2和T3分别为5.96%、1.22%和3.36%。喷施化学调控剂不仅能稳定结实率与千粒重,且产量、稻米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均优于CK,与CK相比,陵两优722与中早35在T1处理下结实率分别提高8.17%与2.31%,T2分别提高6.20%与5.36%,T3分别提高7.88%与6.31%;千粒重则仅T2有促进作用,陵两优722与中早35较CK分别提高了1.67%与2.92%;与CK相比,陵两优722和中早35在T1处理产量平均提升9.01%,T2平均提升20.69%,T3平均提升19.01%,出糙率、精米率与整精米率较CK均明显提高,垩白度与垩白粒率明显降低。总体而言,磷酸二氢钾、赤霉素和0.01%芸苔素内酯混合液(T2)对水稻低温胁迫的缓解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52.
两系杂交稻始穗期追施氮钾肥提高叶片光合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将占总肥量1/3左右的氮或氮钾肥在始穗期施用,能明显提高两系杂交水稻N31S/P40剑叶的光合速率、RuBP羧化酶活性、光合磷酸化和Hil反应活性。对乳熟期剑叶叶绿素荧光测定表明,始穗肥处理的FV和FV/Fo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施始穗肥的剑叶中活性氧清除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53.
提高早稻稻米品质及效益的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西素称“鱼米之乡”,是全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水稻生产历来是我省引以为荣的一大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用习惯已由过去的“只求吃饱”转变到“要求吃好”,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由于我省稻米品质特别是早稻稻米品质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稻米外销越来越困难,加上品种单一,加工转化能力弱,造成全省每年1.5亿公斤早米滞销和积压,不仅增加了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也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生产积极性。《江西日报M997年1月20日、3月10日先后发表了《江西早米何处去》和《再谈江…  相似文献   
54.
双季超级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10个超级早、晚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双季超级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结果表明,超级早、晚稻均具有明显的干物质生产优势,稻谷产量随生物产量的增加而提高,与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抽穗前各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相关不显著,与抽穗后的LAI也呈极显著正相关.早发度与成穗率和产量密切相关,可作为水稻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期的群体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55.
夜间温度升高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两间玻璃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全生育期夜间温度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与夜间常温对照相比,夜间高温处理明显加快早稻的秧苗出叶速率,显著提高秧苗素质;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生长,提高有效穗数。但夜间高温处理明显缩短了早稻的始穗期和剑叶叶绿素缓降期,减少颖花分化,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56.
施氮量对高产早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曾勇军  石庆华  潘晓华  韩涛 《作物学报》2008,34(8):1409-1416
以高产早稻组合陆两优996(两系)和金优463(三系)为材料, 通过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其氮素吸收特征、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施氮有利于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茎、叶、穗中的氮素含量, 提高叶面积指数, 促进齐穗期以前特别是分蘖盛期至齐穗期的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施氮量增加, 分配到茎和叶中氮素的量及比例增加, 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稻谷生产效率下降。(2) 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是影响双季早稻产量的最主要因素, 适量施氮可以提高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 增加每穗粒数。过量施氮会抑制水稻的前期分蘖, 降低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 使每穗粒数降低, 同时影响后期特别是乳熟期以后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本试验条件下, 穗型较大、株型紧凑的组合陆两优996, 施氮量以225 kg hm-2为宜; 而分蘖力较强、穗型较小、株型较松散的组合金优463, 施氮量以180 kg hm-2为宜。  相似文献   
57.
水稻免耕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水稻免耕栽培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抛秧技术和免耕抛秧栽培的方式和研究进展进行了分类介绍,提出了今后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8.
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基本苗公式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了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秧苗期和大田期分蘖的发生及成穗状况,发现水稻塑盘旱育抛栽不仅存在非同伸蘖现象,且同伸蘖的成穗与湿润水育秧移栽也有较大差异。据此对传统的水稻栽培基本苗公式进行了改进,拟合出了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基本苗计算公式:早稻为X=Y/{(1+t1r1)\[1+(N-n-SN)Rr2\]+(SN-3-t1)R2r5};晚稻为X=Y/{(1+t1r1)\[1+(N-n-SN)Rr2\]+(N-n-SN-3)Rr2R1r3+ (SN-3-t1)R2r5}。其中:X—合理的基本苗;Y—单位面积适宜穗数;t1—单株带的所有分蘖数;r1—单株带的所有分蘖的成穗率;N—主茎总叶数;n—主茎伸长节间数;SN—抛栽时的秧苗叶龄值;R—有效分蘖节位上一次分蘖的发生率;r2— 一次分蘖的成穗率;R1—二次分蘖(除去秧苗所带分蘖上产生的二次分蘖)的发生率;r3—二次分蘖的成穗率;R2—抛栽后非同伸蘖发生率;r5—抛栽后非同伸蘖的成穗率。  相似文献   
59.
以两系杂交水稻F131S/R402和培两优特青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方式及不同抛栽密度对长秧龄抛秧栽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后期氮肥施用比例提高及抛栽密度的适当加大,能勉中快长秧龄抛栽水稻群体茎蘖增长速度,提高N素的吸收及干物质积累、扩大叶面积指数、增强单们面积群体光合量,形成更多的有效穗数。使产量提高;增大抛栽密度、,适当控制前期施氮量,提升后期用氮比例,是长秧龄抛秧栽培较为理想的搭配方式。  相似文献   
60.
两系杂交稻籽粒灌浆的物质积累与生理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用不同类型二系杂交稻,研究籽粒灌浆期间强、弱势粒胚乳中干物质、淀粉的积累动态、可溶性糖含量变化,Q酶、ATP酶活性动态。结果表明,强热粒剪期灌浆生理活性高,胚乳中Q酶和ATP酶活性强,可溶性糖含量低,淀粉积累快,弱势粒生理活性低,剪期灌浆处停滞状态,在强热粒完成灌浆后,弱势粒能否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形成较强的灌浆势,是影响组合间结实率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