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9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07篇
林业   177篇
农学   130篇
基础科学   126篇
  138篇
综合类   987篇
农作物   120篇
水产渔业   221篇
畜牧兽医   854篇
园艺   134篇
植物保护   5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022年12月,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受理了云南省某市人民法院委托的一起“拇指玉米”种子伪劣纠纷引发的诉讼案。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司法鉴定所与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研究,在云南、盐城2地对2原告、1被告所提供的3个来源的玉米种子分别进行了田间种植鉴定与特征特性分析。鉴定发现,3个不同来源的玉米种子质量性状一致,数量性状表达不稳定。鉴定认为,该3个来源的玉米种子真实性、一致性无异议,但商品性存在缺陷。鉴定还发现原告提供的2个玉米种子存在外表破损、田间出苗率差、发芽率低等种子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62.
张民  张坤贞  张海华 《河北果树》2006,(4):15-15,17
苹果树高接换头是苹果品种更新改造的重要途径,被广泛应用在苹果品种结构调整中。但由于高接技术不完善,高接树潜隐病毒病严重发生,造成高接的新品种质量差,甚至大量死树。1症状患潜隐病毒病的高接苹果树地上部一般表现两种症状。1)急性症状。病理学上称苹果衰退病。高接病树的  相似文献   
63.
为探讨温棚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不同放养密度池塘的水质及罗氏沼虾生长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确定最适放养密度, 将暂养后规格为 (0. 61±0. 05) g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苗种随机分配到3个不同放养密度的池塘, 分别为低密度组 ( LSD, 37. 5 in...  相似文献   
64.
为了探究清远麻鸡父母代种鸡的产蛋规律,试验选取一栋存栏数为7 696只的清远麻鸡父母代种鸡鸡群为研究对象,记录开产后从产蛋周第1周到产蛋第38周每天的母鸡产蛋数,统计开产后38周内的累计产蛋数,计算平均每周产蛋率和累计产蛋数,采用伍德、分室、杨宁三种非线性数学模型对开产后1~38周清远麻鸡的平均每周产蛋率曲线进行拟合分析,采用Logistics、Gompertz、Von Bertalanffy三种数学模型对平均每周累计产蛋数进行曲线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清远麻鸡父母代种鸡的平均每周产蛋率以杨宁模型的拟合度最高(R2=0.985),其次是分室模型(R2=0.938),伍德模型的拟合度较差(R2=0.786),其中杨宁模型表达式为Y(t)=82.931e-0.011t/[1+e(-1.245(t-3.485))]。Logistics、Gompertz、Von Bertalanffy三种数学模型都能很好地拟合清远麻鸡平均每周累计产蛋数,拟合度R2都在0.989及以...  相似文献   
65.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下,台湾泥鳅和泥鳅的形体性状、营养成分和品质差异,并探讨了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台湾泥鳅的肥满度显著高于泥鳅,其中,池塘养殖模式下的台湾泥鳅(P. dabryanus ssp. pond-cultivated, PPOC)肥满度(1.00±0.01)显著高于池塘养殖模式下的泥鳅(M. anguillicaudatus pond-cultivated, MPOC) (0.50±0.01) (P<0.05)。泥鳅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台湾泥鳅(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台湾泥鳅(P<0.05),其中,稻田养殖模式下的泥鳅(M. anguillicaudatus paddy-cultivated, MPAC)粗蛋白含量最高,达(21.09±0.57)%。除内聚性外,台湾泥鳅的质构特性显著高于泥鳅(P<0.05);养殖模式对2种泥鳅的形体性状有显著影响,PPOC肥满度显著高于稻田养殖模式下的台湾泥鳅(P. dabryanus ssp. paddy-cultivated, PPAC) (P<0.05),MPOC肥满度显著低于MPAC (P<0.05)。池塘养殖模式下2种泥鳅的致动脉粥样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显著低于稻田养殖的相同品种(P<0.05),硬度(PPOC)>硬度(PPAC),弹性(MPOC)<弹性(MPAC) (P<0.05),稻田养殖模式的2种泥鳅的谷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缬氨酸和甲硫氨酸高于池塘模式的相同品种(TAV>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形体性状与营养品质密切相关,肥满度与体长体高比呈负相关(–0.996),与质构特征、粗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水分、灰分、粗蛋白含量呈负相关。基于肥满度、质构等指标,PPOC最适合作为泥鳅加工原料。  相似文献   
66.
宝石斑引种养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澳洲宝石斑是鲈形目中 ,当今生栖于淡水水域的上品 (或珍品 ) ,是澳大利亚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于维多利亚淡水鱼类资源中刚刚开发的一个可以人工养殖尤其适合工厂化高密度养殖的优良品种。 2 0 0 1年 6月青岛现代农业开发中心 ,从澳大利亚引进了 5 (6 )cm的宝石斑苗种近 1 0万尾 ,在下属晟华种苗有限公司的设施渔业工厂 ,养殖至商品鱼。历时一年取得了引养的初步成功。试验证明 ,宝石斑可以作为当今适合我们国情的引进养殖品种首选之一。宝石斑在室内水泥池中高密度养殖、户外池塘单养以及水库网箱养殖均获成功。毋庸置疑宝石斑是一个可以…  相似文献   
67.
采用PCR方法从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线粒体基因组中扩增到1段约15.5kb的片段,测定了其中627个碱基的序列。经测序分析表明,该扩增片段包括486bp的D—环的部分序列以及D—环5端的tRNA^trh和tRNA^pro基因的完整序列。其中486bpD环序列包含3段保守的终止相关序列TAS、与TAS互补的序列以及类似其他鱼类线粒体CSB序列。tRNA^trh由线粒体DNA的H链编码,长度为72bp。tRNA^pro由线粒体DNA的L链编码,长度为69bp。并绘制了这2种tRNA的二级结构图。本研究所测定的基因序列已登录国际GenBank数据库,序号为AF489918。  相似文献   
68.
亲水胶体对竹荚鱼鱼糜凝胶特性的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亲水胶体类型和添加量对竹荚鱼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通过对竹荚鱼鱼糜的质构特性、持水力和白度的测定,以及超微结构观察等结果表明,添加可得胶、罗望子胶、魔芋胶、卡拉胶、琼胶和CMC的鱼糜凝胶能形成均匀、致密的三维凝胶网络结构,因此能显著改善竹荚鱼鱼糜的凝胶特性,其中可得胶的效果最显著,其次是罗望子胶、魔芋胶、卡拉胶;添加瓜尔胶和海藻酸钠对竹荚鱼鱼糜的凝胶特性无显著影响;添加黄原胶和果胶后形成了较疏松、网孔较大的网络结构,降低了竹荚鱼鱼糜的凝胶特性.  相似文献   
69.
选用8个Badila(甘蔗热带种)与斑茅属间杂交F1品系与9个甘蔗栽培品种配制了24个回交组合,其中6个F1品系的13个组合杂交可育,共获346株BC1实生苗.经同工酶分析,其中320个株系具有斑茅的特征酶带,为斑茅的真实后代。在杂交可育性和BC1后代主要经济性状方面,斑茅F1品系间和杂交组合问均存在显著差异。斑茅BC1后代的产量性状和糖分仍与甘蔗栽培品种有较大差距,但各性状的最大值已与栽培品种的相当。初步研究结果表明,YC96—40和YC95—41是较好的斑茅F1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70.
花青素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海华  梁名志  王丽  罗琼仙  赵甜甜 《茶叶》2011,37(4):217-220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及研究人员在植物花青素的发现、种类、结构、合成途径、生理活性及生物合成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工作和进展,并展望了花青素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