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117篇
农学   69篇
基础科学   43篇
  39篇
综合类   429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47篇
畜牧兽医   251篇
园艺   216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一、定量间伐的科学性通过用材林基地的调查,我省能造杉林总面积达6002万亩,最适宜区占2132万亩,适宜区占3000万亩,较适宜区占870万亩,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1/3。如何把它培育成速生丰产优质林分,抓好成林抚育间伐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定性间伐是以林  相似文献   
112.
陕西是全国板栗的主产区之一,栽培面积约1.7万ha,年平均产量3000t以上,在秦巴山区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近几年来全省的板栗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野生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但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也存在有一定的盲目性,品种质量不高,经济效益较差等,制约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搞好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发展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3.
黄土高原适于造林的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缺乏的自然条件 ,该文提出了 30 0mm到 6 0 0mm地区用于造林的集水设计与施工方法 .这种集水系统由不同形式、大小的种植区与产流区组成的微型集水区形成 ,其设计依据主要是降雨、产流区的径流系数、来自树木和土壤的蒸散、土壤水分亏缺及降水资源环境容量等等 .经过YJG(有机硅化学处理 )处理的产流区、拍光压实产流区和自然坡面的径流系数分别为 0 8 0 89,0 2 3 0 36 ,0 0 8 0 10 根据彭曼法计算的土壤水分亏缺量在 5 0mm到 30 0mm之间 .在降雨量为 4 0 0mm的地区经过YJG处理之后用材林每株林木的产流面积为 3 4m2 ,经济树种为 8 10m2 ;经过压光拍实处理之后用材林每株林木的产流面积为 6 8m2 ,经济树种为 10 12m2 ;自然坡面对于用材林每株林木的产流区面积为 8 10m2 ,经济树种为 12 15m2 采用这种系统经过YJG处理产流区、拍光压实产流区和保持自然坡面的微型集水区中树木的蒸腾量分别是总集水量的 4 7 6 5 % 5 3 31% ,2 4 10 % 36 93%和 18 6 5 % 2 9 5 5 % .这种大面积应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系统被称为径流林业 .  相似文献   
114.
为了评价甲氰菊酯在苹果园使用后的生态环境行为和效应,采用室内模拟方法,借助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了甲氰菊酯在3种苹果园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与土壤理化性质和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甲氰菊酯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是微生物降解,非生物降解所占比例较小,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25℃时降解半衰期为27.5~30.4d;甲氰菊酯在苹果园土壤中降解的半衰期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呈显著高度负相关,常温下相关系数为0.9;综合微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因素,苹果园土壤中甲氰菊酯降解的适宜温度是30—35℃。  相似文献   
115.
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几种化学测定方法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采自于黄土高原差异较大的25个农田耕层石灰性土壤为供试土样,以淋洗和未淋洗土壤起始NO3--N小麦和玉米两季盆栽试验作物累积吸氮量为参比,对8种反映旱地土壤供氮能力的化学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可用有密切关系的土壤全氮或有机质,反映有机氮或全氮存在较大差异的土壤供氮能力,但其灵敏性较差。石灰性土壤矿质氮,特别是NO3--N与未淋洗土壤起始NO3--N作物吸氮量之间有较高相关性(r=0.884,P0.01),而与淋洗土壤起始NO3--N作物吸氮量间相关系数仅为0.472(P0.05),说明矿质氮可反映土壤当前供氮水平,而不能反映土壤潜在供氮能力;石灰性土壤起始NO3--N对各化学方法与作物吸氮量之间相关性影响较大。酸性高锰酸钾法既可反映土壤潜在供氮能力,也可反映土壤总供氮能力;酸性高锰酸钾法的修订方法,即硫酸高锰酸钾法提取出的NH4+-N值接近于KCl水浴法提取出的NH4+-N值,该方法在反映土壤总供氮能力方面与酸性高锰酸钾法相当,但在反映土壤潜在供氮能力方面不及酸性高锰酸钾法优越。KCl水浴法在评价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方面,与酸性高锰酸钾法的效果基本相同;沸水浸取法和NaHCO3-UV法在评价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方面效果较差。总结以上发现,在以盐类溶液提取法中,酸性高锰酸钾法、硫酸高锰酸钾法和KCl水浴法可作为反映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的化学方法,其中以酸性高锰酸钾法最优,其次为KCl水浴法和硫酸高锰酸钾法。这3种方法在不包括起始NO3--N时,可反映石灰性土壤潜在供氮能力;包括起始NO3--N后,可反映土壤总供氮能力(当前供氮能力+潜在供氮能力)。  相似文献   
116.
鉴于当前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日益突出,且云贵高原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随机选择了该地区9个自然村,通过访问式问卷调查、现场采样、实验室测试等方法,对当地农村生活垃圾的特性、群众对生活垃圾的认知以及参与管理的意愿进行了调研,以期为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与处理处置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研究表明:云贵高原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60g·人-1·d-1;主要组分有厨余类、灰土类、橡胶类、纸类和木竹类;垃圾容重、含水率、灰分、可燃物和热值分别为106kg·m-3、39.16%、19.48%、41.37%和7615kJ·kg-1。此外,云贵高原农村地区群众对生活垃圾的污染性认知主要来自于直观感受,对可回收生活垃圾的认知直接受当地废品回收商的影响,对有毒有害生活垃圾的认知不足;群众对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支付意愿较好,参与生活垃圾保洁和管理工作的意愿较强,该地区已基本具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与处理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17.
潘杉  贺中华      陈莉会  王茂强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3):279-288
[目的]基于气候因子分区条件下,分析贵州省不同区域在不同时间尺度下气象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可为干旱监测和预测、抗洪救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贵州省31个气象站点1970—2019年的逐月降水和气温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讨论贵州省降水及气温变化特征,结合SPEI指数研究贵州近50年气象干旱时空演化规律。[结果](1)贵州近50年气温变化由东向西逐渐递增,即西部为气温极端变化和重度变化区、中部和东部为中度变化区、南部和北部边缘为轻度变化区; 贵州省降水变化由西向东逐渐递减,其中西部为极端变化和重度变化区、中部为重度变化区、东部为轻度变化及正常区;(2)贵州省近50年气象干旱强度中度变化区最大、其次是轻度变化区,重度变化区最小; 随着年代的递增及时间尺度增大,气象干旱逐渐增强,并呈现“峰—谷”交替现象,其中1970—1985年及1990—2000年为干旱“低谷”期、1985—1990年及2000—2019年为干旱“峰值”期;(3)贵州近50年逐月干旱频率以中低频为主,主要发生在贵州东部、南部及北部; 轻度变化与中度变化区70s干旱频率最小、变幅最大,10s干旱频率最大、变幅次之,其余年代干旱频率变化相对较小。[结论]气象干旱具有显著的时间尺度特征,干旱的时空演化是气候变化、流域地表及人类活动时空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8.
119.
本研究选择陕北黄土高原绥德、吴旗、宜川3个地区,调查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草、灌、乔)下05cm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均显著提高了 2mm和2~0.25mm 两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SOC)的含量,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作用在3个地区有所不同。与农地相比,在绥德,油松和柠条、分别使 2mm和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99%~153%和219%~350% ,但苜蓿没有明显作用;在吴旗,苜蓿、沙棘、刺槐分别使 2mm和2~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中SOC含量分别提高了28%~30%和85%~130%,而刺槐对 2mm水稳性团聚体没有作用,而使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SOC含量提高了210% ; 在宜川,白草、羊胡草、狼牙刺和油松使 2mm和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405%~932%和724%~1130%。植被恢复土壤增碳主要是提高了2~0.25mm和2mm 两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SOC的含量,提高值分别为514%和470%,占土壤有机碳库增量的49%和43%,而对其它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SOC含量的贡献小于16%。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植被恢复稳定土层结构、促进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中SOC的形成,可能在黄土丘陵侵蚀景观土壤固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0.
采用间隙淋洗长期通气培养法,通过对黄土高原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较大的10种农田土样起始矿质氮、起始提取态总氮、起始可溶性有机氮,以及培养期间淋洗矿质氮、淋洗总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其与作物吸氮量关系的研究,分析并评价黄土高原主要农田土壤氮素矿化能力以及包括和不包括培养淋洗可溶性有机氮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样起始可溶性有机氮平均为N 23.9 mg/kg,是起始提取态总氮的28.8%,土壤全氮的2.4%。在通气培养淋洗总氮中,可溶性有机氮所占比例不高,经过217 d通气培养,淋洗出的可溶性有机氮平均为N 28.8mg/kg,占淋洗总氮量的19.8%。相关分析表明,淋洗可溶性有机氮量与第1季作物吸氮量相关不显著,但与连续2季作物总吸氮量显著相关。淋洗矿质氮、淋洗总氮与两季作物总吸氮量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与第一季作物吸氮量的相关系数;与第一季作物吸氮量达显著相关水平,与连续两季作物吸氮量达极显著相关水平。总体上看,可溶性有机氮和土壤全氮、土壤微生物氮不能作为反映短期可矿化氮的指标;间隙淋洗通气培养淋洗液中淋洗矿质氮、淋洗总氮是评价可矿化氮的较好指标,不仅适宜于第一季作物,而且也适用于对连续两季作物土壤供氮能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