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0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6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6篇 |
农学 | 75篇 |
基础科学 | 152篇 |
196篇 | |
综合类 | 486篇 |
农作物 | 27篇 |
水产渔业 | 76篇 |
畜牧兽医 | 211篇 |
园艺 | 73篇 |
植物保护 | 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56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62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60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108篇 |
2013年 | 70篇 |
2012年 | 69篇 |
2011年 | 70篇 |
2010年 | 65篇 |
2009年 | 60篇 |
2008年 | 54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51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GIS支持下乡镇域土壤肥力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以鄂南典型红壤丘陵区为例,研究了乡镇域土壤肥力评价的方法和过程,分析了土壤肥力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应用GIS对乡镇域土壤肥力进行评价能克服速率慢、数据更新不方便的缺点,避免乡镇决策者主观判断土壤肥力等级的弊病,为生产和局和用地决策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试区土壤肥务与土壤养分、土地利用和区域经济有关,肥力等级有向中等级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2.
123.
花岗岩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对农田的危害及治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野外实地调查结果为依据,按照形态特征将崩岗分为集水区、崩岗体和洪积扇区3个区域,在阐述崩岗侵蚀对各区农田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集水区对农田的危害主要为减少农田面积、降低农田肥力和导致农田缺水,防治措施主要为修建截水保水工程;崩岗体对农田的危害主要为掩埋或直接冲走农作物,导致农田缺水,防治措施主要为修建护坡工程、排水工程,削坡开梯后对梯面临空面的固定和对土壤的熟化;洪积扇区的危害主要为大量洪积物冲入农田砂化土壤和破坏水利设施,防治措施主要为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兴修水利设施。 相似文献
124.
为了综合水分活度及玻璃化转变理论构建状态图,获得灰枣粉的较佳贮藏条件,该文采用静态称量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灰枣粉的吸附特性及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表明,膨化干燥灰枣粉水分吸附的平衡干基含水率随水分活度的增加而增加,水分吸附等温线呈J型,描述灰枣粉水分吸附特性的适宜模型为GAB模型(R2=0.9968);灰枣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含水率升高而降低,湿基含水率由0.064 g/g增加到0.175 g/g时,玻璃化转变温度由29.90℃降低到?35.02℃;灰枣粉干基含水率≤0.1223 g/g、贮藏温度≤?0.062°C时其稳定性较好,研究结果为灰枣粉加工、运输等过程中的贮藏条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6.
127.
<正>2012—2014年笔者对博爱县山药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观察,确定了博爱怀山药主要病害种类及发生规律,并根据主要病害发生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一、主要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一)炭疽病1、症状。主要为害山药叶片、叶柄和茎蔓。叶片受害,发病初期先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然后产生褐色略下陷的小斑,形状不规则,接着小斑逐渐扩大,呈黑褐色、中部褐色、边缘清晰、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0.2~0.5cm的病斑, 相似文献
128.
以紫楠(Phoebe sheareri)、浙江楠(P. chekiangensis)、闽楠(P. bournei)、楠木(P. zhennan)、白楠(P. neurantha)、山楠(P. chinensis)为试材,对6种楠木属植物的幼茎及表皮细胞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紫楠幼茎密生锈色被毛,圆柱形,接近顶芽位置呈扁平状,表皮细胞形状相似,不规则,分布杂乱;浙江楠幼茎有白色被毛,少量斑点,表皮颜色较绿,侧枝部位扁平状,表皮细胞分布整齐,形状规则,近矩形;闽楠幼茎表皮无被毛,光滑,颜色绿紫,似圆锥形,较细,表皮细胞大,分布整齐,形状各异;楠木幼茎表皮无被毛,有白色附属物,扁平状,有菱有凹,有不规则形状的红色斑点,表皮细胞小,杂乱不规则;白楠幼茎表皮无被毛,近圆柱形,有凹痕,颜色较绿,紫色斑点较多且向外凸出,幼茎表皮细胞间隙大,分布较乱;山楠幼茎表皮无被毛,光滑,有菱又有凹痕,大量的红色斑点,斑点呈长条状,表皮细胞分布均匀,大小相近,较密。该结果可以用于对6种楠木属植物进行童期鉴定。 相似文献
129.
130.
农田改为农林(草)复合系统对红壤CO2和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南玉米地、紫穗槐/玉米地、香根草/玉米地、紫穗槐林地、香根草草地与撂荒地6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对夏玉米生长期间土壤CO2和N2O通量及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研究我国北亚热带丘陵红壤区农田改变为林(草)地和农林(草)复合系统后土壤CO2和N2O排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撂荒地土壤CO2排放量明显低于其他5种土地利用类型,但紫穗槐/玉米地、单作玉米地、香根草/玉米地、紫穗槐林地、香根草草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土壤CO2排放量差异不显著。(2)玉米生长期间,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2O排放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紫穗槐/玉米地(508 g·hm-2·a-1)、紫穗槐林地(470 g·hm-2·a-1)、撂荒地(390 g·hm-2·a-1)、香根草/玉米地(373 g·hm-2·a-1)、香根草草地(372 g·hm-2·a-1)、单作玉米地(285 g·hm-2·a-1)。(3)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N2O通量与土壤氮素净矿化率呈显著线性相关,但与土壤无机氮和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农田改变为农林(草)复合系统可能潜在地增加土壤CO2和N2O排放;农田改变为林(草)地可能潜在地减少土壤CO2排放,增加土壤N2O排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