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4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篇 |
农学 | 1篇 |
3篇 | |
综合类 | 34篇 |
水产渔业 | 2篇 |
畜牧兽医 | 1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生物传感器研究和开发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采用生物传感器原理的新仪器和分析控制方法。Clark和Lyons最先提出生物传感器的设想,到现在为止国际上研究成功的酶传感器有几十种,如葡萄糖、乳酸、胆固醇和氨基酸等传感器。唐芳琼等研制的纳米增强葡萄糖传感器,开辟了制备直接电子传递第3代生物传感器的新途径和纳米颗粒应用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2.
为分析硒与奶牛免疫能力的关系,试验随机选取年龄、胎次、体况相近的泌乳奶牛50头。根据血清硒水平高低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每组实验动物血液中的IL-2、IL-6、TNF-α含量。结果显示,试验组奶牛血清中的IL-2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奶牛血清中硒水平与IL-2呈正相关(R=+0.133,P=0.356);试验组奶牛血清中的IL-6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奶牛血清中硒水平与IL-6呈显著负相关(R=-0.28,P=0.049);试验组奶牛血清中的TNF-α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奶牛血清硒水平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R=+0.311,P=0.028)。该试验表明适当补充硒,可以提升奶牛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53.
54.
55.
56.
旨在明确牛源坏死梭杆菌43K OMP的黏附特性。将43K OMP基因克隆连接至pET-32a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 DE3中,通过IPTG诱导进行原核表达,应用黏附试验、天然蛋白竞争试验、抗体抑制试验和蛋白酶水解试验,明确牛源坏死梭杆菌43K OMP的黏附性,同时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和提取的天然43K OMP与牛子宫内膜细胞和牛乳腺上皮细胞共孵育,观察43K OMP对细胞的黏附作用。结果显示:43K OMP基因克隆到pET-32a载体中,随后在大肠杆菌BL21 DE3以包涵体形式成功表达;携带重组质粒(H2019)的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后,与空载体对照相比,与宿主细胞的结合显著增强(P<0.05);天然43K OMP与细胞共孵育后,黏附细胞的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H2019与43K OMP多抗或单抗预孵育后,显著降低黏附宿主细胞的细菌数量(P<0.05);经不同浓度蛋白酶K处理H2019后,黏附细胞的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且与蛋白酶K浓度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同时,43K OMP天然蛋白和重组蛋白能黏附于牛子宫内膜细胞和乳腺上皮细胞表面。... 相似文献
57.
猪群中7种高发传染病多重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猪瘟、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和猪支原体感染7种猪病的多重PCR诊断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发表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分别针对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和猪支原体感染的2套多重PCR特异性引物,优化多重PCR反应条件后进行敏感性与特异性评价.[结果]建立的2套多重PCR诊断方法对其他常见猪病痛原的基因组无特异性扩增,检测病原基因组最低浓度可达到pg级.[结论]该研究建立的2套多重PCR诊断方法可以用于猪群中上述7种猪病痛原的单一感染或混合感染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8.
贾军峰王梦竹崔一喆王秋菊武瑞 《动物营养学报》2018,(9):3609-3616
本试验旨在通过给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检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鼠血液细胞因子水平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变化。25只雄性ICR小鼠经腹腔注射LPS(5 mg/kg BW),在不同致炎时间[LPS注射前(0 h)以及注射后3、6、12、24、48和72 h]采血制备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肠碱性磷酸酶(IAP)活性及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和IL-8的水平;同时采集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样品,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制作组织切片,观察各肠段病理学变化,并测量各肠段绒毛高度(VH)和隐窝深度(CD),计算VH/CD(V/C)。结果显示:血清IAP活性,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8以及抗炎细胞因子IL-4的水平在LPS注射后6 h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而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的水平在LPS注射后6 h时略有升高,在注射后48 h时达高峰。与注射前(0 h)相比,LPS致炎小鼠在LPS注射后6 h肠道病理变化比较明显,小鼠肠黏膜损伤明显,上皮脱落、绒毛破裂、黏膜萎缩、水肿、且绒毛较短;随着时间的推移,肠黏膜在LPS注射后48 h时已开始缓慢恢复。与注射前(0 h)相比,LPS致炎小鼠十二指肠和空肠的V/C均在注射后6 h时出现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但在注射后72 h时已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LPS(5 mg/kg BW)腹腔注射后6 h时小鼠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达到高峰,肠黏膜损伤明显,之后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