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3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63篇
林业   184篇
农学   112篇
基础科学   87篇
  89篇
综合类   1041篇
农作物   109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514篇
园艺   124篇
植物保护   8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明确不同花生品种(系)对土壤酸胁迫的响应差异及其机制,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酸化土壤(pH值4.2)及正常土壤(pH值6.0,对照)中比较了19个花生品种(系)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及钙吸收特征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酸胁迫条件下,多数花生品种(系)植株钙含量显著下降,较对照平均降低0.18个百分点;酸胁迫降低了生殖体(果针、果壳、籽仁)中钙累积,而整株及营养体(根、茎、叶)钙累积量平均值与对照相差不大,表明酸胁迫主要抑制了果针和荚果对钙的吸收,对根系钙吸收影响较小;此外,酸胁迫显著降低了荚果、籽仁钙利用效率。酸胁迫导致花生徒长,胁迫处理植株干物重平均比对照增加31.2%,其中营养体及针壳增幅明显,籽仁干重下降显著。酸胁迫导致花生荚果性状变劣,酸胁迫下出仁率和空秕率平均值较对照分别降低45.5和55.5个百分点,百果重和荚果产量分别降低70.2%和60.4%。不同品种(系)耐酸系数变幅为0.002~0.548。按照耐酸系数,将供试品种(系)分成耐酸型、中间型及酸敏感型三类,其中L2010和花育32两品种(系)为耐酸型;酸胁迫下荚果产量、出仁率、籽仁钙累积量、荚果钙利用率及籽仁钙利用率等指标与耐酸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空秕率与耐酸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本研究为耐酸花生品种选育及酸化土壤花生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2.
以20年塿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化学肥力要素、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响应。试验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NP)、磷钾(PK)、氮磷钾(NPK)、NPK+秸秆(SNPK)以及不同量有机肥+NPK(M1NPK、M2NPK)等8种施肥模式。结果表明,与CK相比,长期施用NP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达34.0%、全氮34.0%、全磷58.5%、速效磷608.9%、微生物量碳23.3%、微生物量氮54.0%、蔗糖酶53.9%、脲酶132.6%、碱性磷酸酶29.9%以及脱氢酶40.9%。长期施用NPK与NP效果相似,钾素效果甚微。作物秸秆还田配合氮磷钾化肥与氮磷钾相比没有明显影响土壤有机碳、氮和磷水平,但是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的含量(29.5%)、碱性磷酸酶(23.0%)和脱氢酶(26.9%)的活性。有机肥配合氮磷钾与其它施肥处理相比,显著提升土壤化学肥力要素、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特别是引起了磷素的大量富集(速效磷含量大于150 mg/kg)。因此,塿土不施有机物情况下,氮磷配合可以提高土壤化学和生物肥力,作物秸秆还田配合氮磷钾化肥的培肥效果优于氮磷钾化肥配合,而合理的有机无机肥配合是塿土提升化学肥力和保证生物健康的最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73.
一套GPS两种功能的结合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与分析,利用一套双频GPS进行单点定位与快速RTK技术的结合来快速测量水土流失面积,即:先用GPS单点适时定位完成控制测量,再利用RTK技术测量水土流失的边界,当超出RTK测量的有效范围时,再采用单点定位法进行控制点的加密,以便于继续RTK测量工作,直至测区边界的测量工作全部完成为止。这种方法简单、准确、经济,解决了水土保持监测中的面积度量问题,克服了由于国家三角点被破坏而受数量与分布的限制的缺点。  相似文献   
74.
利用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Landsat TM影像,对吉隆坡及其周边地区城市扩展模式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影响因子和限制因素,并基于CA模型原理对该研究区的城市扩展进行了模拟与预测.结果表明.吉隆坡及其周边地区城市扩展一直处于多经济核心支持下的中高速扩展阶段.吉隆坡内部的填充式扩展模式在整个城市扩展期间受周边的集中式扩展影响较大.在地形、经济及行政政策的交互影响下,研究区的扩展方向主要为西北、南、东南方向,其中以南部的城市扩展在各个时期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75.
秦州区水土保持林建设生态效益价值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效益的评价和核算对评价生态工程的建设效果至关重要。综合运用专家咨询、理论分析和频度分析3种方法,建立了秦州区水土保持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市场价值法、碳税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法等方法,对该区水土保持林年生态效益进行了价值核算。结果表明:秦州区水土保持林建设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核算后的总生态价值约为224197.48万元,其中,水圈生态效益9806.27万元,土圈生态效益65676.65万元,气圈生态效益137889.25万元,生物圈生态效益10825.31万元。该评价方法可为相似类型区水土保持林建设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梅江盆地叶塘组紫色岩上发育土壤的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梅江盆地白垩系上统叶塘组(Kyt^2)紫色岩上土壤物理性质特征扣差异,结果表明:叶塘组紫色岩母质发育的土壤粘粒含量低而砂粒含量高,具有容重较大,比重相对偏小,孔隙度不高,自然含水量偏低的特点。从丘顶、丘腰到丘脚,土层逐渐增厚,土壤粘粒含量逐渐增加,砂粒含量逐渐减少,容重递增而比重减小。孔隙度表现出丘顶〉丘腰〉丘脚的趋势,含水量则表现出丘顶〈丘腰〈丘脚的趋势。针对情况,提出相应建议以维护紫色土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7.
本文从效用角度,通过比较作为农民和作为市民的总效用差距,从微观上找到了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临界点,进而从宏观上可以通过加大市民与农民的总效用差距,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78.
吉林省舟蛾科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吉林省舟蛾科昆虫44属,共计71种,其中6个属的7个种:糙内斑舟蛾Ptrachitso(Oberthtir)、明白颈异齿舟蛾A.sikkima leucodera(Staudinger)、细羽齿舟蛾P.kuwayamae(Matsumura)、绚羽齿舟蛾P.saturata(Walker)、暗大齿舟蛾T.coreana(Matsumura)、歧怪舟蛾H.kishidai Nakamura、杨谷舟蛾G.japonica(WileInan)为吉林省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79.
黄土台原旱地小麦覆盖保水技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7  
 针对黄土台原自然降水特点及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以具有显著保水性能的地膜覆盖技术为中心 ,设计出旱地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新模式。研究表明 ,夏闲期采用地膜秸秆两元覆盖技术 ,可以把占小麦生产全年度 5 0 %的夏闲期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 ,较传统耕法多蓄水 10 8.4mm ,蓄水率达73.2 % ;在此基础上 ,种麦时再应用起垄覆膜沟播技术 ,既可把夏闲期蓄积到土壤中的水分最大限度地保住 ,又可把小麦生育期的降水最大限度地蓄住 ,从而使旱地小麦的水分条件明显改善 ,增产效果显著 ,是黄土台原旱地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 ,实现高产、稳产的最佳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80.
在人类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花艺虽然源远流长。但由于它的创作和欣赏都是即时性的,花艺作品到现在已经变成单纯的欣赏,文化内涵严重不足。因此,利用贵州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对花艺作品进行创新非常有必要。在研究花艺作品创新的问题上,直接创新传统的花器、花材、花卉艺术造型。将贵州优秀少数民族文化通过一定方法融入花艺中,使得花艺作品更具文化历史内涵,同时也可以传播贵州优秀少数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