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利用剑麻提取液对芒果炭疽病的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剑麻叶片水提液对芒果炭疽病菌的菌丝扩展速度以及菌丝生长量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增高,抑制效果增强,当每100mL培养基中加0.2mL提取液处理时,抑制率达到50%以上;对孢子产孢能力以及孢子萌发率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当100mL培养基中加5mL提取液处理时,产孢抑制率为98.18%,孢子萌发抑制率为97.43%;用提取液处理菌丝后电导率升高,表明该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菌丝体细胞结构有影响,导致菌丝体电解质外渗;芒果苗期盆栽试验表明,处理后21d,对照发病率达到92.22%以上,而处理仅为44.44%,表明该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2.
33.
为探讨杧果感染畸形病过程中顶芽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凯特杧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接种病菌(Fusarium mangiferae)后顶芽内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接种病菌后,杧果顶芽内赤霉素和生长素含量急速上升,且在整个试验阶段明显高于健康处理,脱落酸含量在试验后期不断升高;分析发现,F. mangiferae侵染能够显著影响杧果顶芽内源激素的含量,改变IAA/ABA和GA3/ABA的平衡,致使杧果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进而引发畸形病的产生。 相似文献
34.
基于Illumina HiSeq~(TM)2000平台,对健康与感病杧果顶芽的转录组进行测序,采用BLAST软件将获得的Unigene与NCBI-nr、Swiss-Prot、KEGG和COG数据库进行比对,根据基因功能注释后分析杧果病健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DEGs进行GO和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表明:2个样品共获得119 815条Unigene,N50为1 546 bp,平均片段长度为880 bp;鉴定了29 878个DEGs,对随机挑选的11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q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一致。以corrected P-value≤0.05为阈值的代谢途径有22条,其中大多数代谢途径与植物的抗逆响应密切相关;153个DEGs参与了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DEGs主要是编码糖类异构酶、水解酶和转移酶等,参与葡萄糖水解、细胞碳水化合物、丙酮酸盐和核苷酸代谢等生物进程;在抗氧化生物过程中,编码活性氧代谢相关酶且log_2Ratio10或-10以上的DEGs有20个,14个属上调表达,表明活性氧代谢在杧果与病原互作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解作用;F.mangiferae侵染杧果后,以log_2Ratio10或-10为筛选条件,共获得酚类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53个,其中40个DEGs上调表达,推测杧果可能是通过合成加固细胞壁的木质素或生成抑菌作用的酚类化合物来提高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杧果与F.mangiferae互作过程中,钙信号传导、SA信号途径和丝裂原活化蛋白信号传导途径相关基因表达下调,造成了下游植物抗病基因RPM1的表达受到抑制,这可能是杧果畸形病的主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35.
红树内生细菌AmS2菌株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解红树内生细菌AmS2菌株对芒果炭疽菌的抑菌机制及其分类学地位,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菌株抗菌活性对芒果炭疽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有效中浓度(EC50)。结果表明:经形态与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AmS2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抗菌活性物质分析发现,菌株可分泌产生易溶于水和甲醇等强极性溶剂、对热稳定、pH4~7条件下较稳定的非蛋白类抗菌活性物质。毒力测定表明,菌株抗菌物质粗提物对芒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0.9772 mg/mL和1.9027mg/mL,当提取物浓度3.0mg/mL时,可致使病菌分生孢子壁消解。 相似文献
36.
广西桉树焦枯病的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桉树焦枯病是广西近年来较严重的桉树病害之一。经常规组织分离鉴定确定广西桉树焦枯病病原菌主要有5种:Cylindrocladium quinqueseptatum,Cy.floridanum,Cy.scoparium,Calonectria sulawesiensis,Ca.hongkongensis。其中Ca.sulawesiensis和Ca.hongkongensis是国内新发现的2种焦枯病菌。在广西,桉树焦枯病4月下旬开始发病,12月初结束,高峰期在7—8月。病害的发展与当地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尤其是降雨量、相对湿度和温度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程度。该病的发生程度与桉树的树龄、品种、所处地理位置、坡向、坡位有关。一年生以下桉林或桉苗、北坡和山脚洼地的树林发病较重;广西的两大主栽无性系中,广林9号抗病性较强,而DH 32-29相对较感病。 相似文献
37.
为研究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在不同芒果组织中的定殖规律。利用电击转化法将质粒pBBR1MCS2-Tac-EGFP导入野油菜黄单胞菌芒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pv. mangiferaeindicae)Xcm003中,通过转化子生长表型和外源基因的PCR鉴定,成功获得带绿色荧光(GFP)标记的转化子Xcm003-EGFP,采用室内刺伤和盆栽苗灌根接种试验,结合组织学观察法,追踪该病原菌在不同芒果组织中的定殖规律。试验表明:病原菌通过伤口先侵入芒果果实外表皮细胞层,随着侵染时间推移,向内层果皮细胞层垂直扩散并定殖,后期,病原菌在伤口处大量聚集,出现“隆起”状病斑;在叶片中,病原菌从伤口侵入上表皮细胞层,随后迁移到叶肉细胞间隙,侵染后期,病原菌在气孔和伤口定殖,造成气孔和伤口堵塞,导致接种点出现黑褐色“水渍”病斑;盆栽苗灌根实验发现,该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定殖,入侵芒果根部,但并不扩散至其他芒果组织,不会危害整株幼苗。研究表明,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可在不同芒果组织中定殖,但仅表现为局部侵染特性。本研究初步探索了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在不同芒果组织中的定殖规律,为探究该病原菌与寄主互作机制及其流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
澳洲坚果叶斑病新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澳洲坚果园发现一种叶部病害,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将采集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运用柯赫法则测定致病性,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形态都与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一致,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其ITS序列与小孢拟盘多毛孢的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将引起澳洲坚果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DA培养基最有利于该病原菌生长,培养3d后,菌落直径达62.9mm,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硫酸铵;病原菌在15~30℃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8℃;病原菌在pH值4~11范围内均可生长,pH值7生长最佳,全光照有利于病原菌生长。首次报道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引起澳洲坚果叶斑病。 相似文献
39.
杧果畸形病病菌(Fusarium mangiferae)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对其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mangiferae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应用于生产,系统研究了该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和碳氮源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病菌在OM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在液体PDA中生长量最大,最佳产孢培养基为PSA;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均为25~28℃;光照时间和酸碱(pH 4~10)对病菌菌丝生长速度、孢子产生及萌发的影响不明显。病原菌生长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酵母提取物。室内9种杀菌剂病原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咪鲜胺乳油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和EC95分别为1.200 4 mg·L-1和2.623 9 mg·L-1;25%嘧菌酯悬浮剂能够强烈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EC50和EC95分别为0.531 2 mg·L-1和2.974 1 mg·L-1。25%咪鲜胺乳油和25%嘧菌酯悬浮剂对杧果畸形病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进一步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40.
五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enta-primer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PARMS)是基于PCR反应的最新基因分型技术,构建杧果PARMS分型体系对杧果种质资源分类和品种选育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杧果基因组DNA为模板,对PARMS体系的反应体积、引物浓度、DNA浓度进行调整优化,以期建立最佳的杧果PARMS分型反应体系,同时利用48份杧果种质对优化体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杧果PARMS分型反应体系的最佳体积为4μL:包含2μL 2×PARMS Master Mix,1μL DNA模板(稀释100倍),0.28μL特异性扩增引物混合物(100μmo L/L),0.72μL dd H2O。从可靠性和稳定性可以看出,优化的反应体系可将48份杧果种质资源显著分型。该反应体系的建立可在遗传多样性分析、指纹图谱构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多领域对杧果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