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林业   91篇
农学   72篇
基础科学   105篇
  75篇
综合类   564篇
农作物   48篇
水产渔业   48篇
畜牧兽医   181篇
园艺   130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弹簧预紧力可调式振动深松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减小深松机的耕作阻力和拖拉机的动力消耗,增强深松机对不同类型土壤的适用性,设计了弹簧预紧力可调式自激振动深松机。在机具工作过程中,通过自激振动单元的振动作用,可有效减小深松机的牵引阻力;通过弹簧预紧力调节机构可改变弹簧的预紧力,以适应不同物理特性的土壤,获得理想的深松效果。田间试验表明在保证耕深的前提下,合适的弹簧预紧力可有效减小机具的耕作阻力。为了测试该深松机的减阻性能,设计了2.5、3.2、4.0km/h 3种作业速度和250、300、350mm 3种深松深度,进行了两因素三水平的全因素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作业速度与深松深度下,与非振动深松机相比,该深松机均能有效减小牵引阻力,减阻比为10.30%~22.65%;对不同作业速度和深松深度下的振动深松牵引阻力和非振动牵引阻力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作业速度、耕作深度和机具类型对深公机工作阻力均有显著性影响,在不同作业速度下,由于自激振动单元的减阻作用,随着耕作深度的增加,振动深松牵引阻力增加速度小于非振动深松。  相似文献   
52.
西红柿采摘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目标提取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提出了基于色彩分通道法的果实目标提取方法。该方法是先将彩色图像在色彩空间中分解成多个单通道图像,再对每个通道图像进行分割,最后综合各通道结果得到彩色图像的整体分割结果。采用该方法对西红柿图像在Lab色彩空间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简单快速,得到的果实目标较清晰准确,可满足图像后续处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53.
林盘是川西平原地区一种极具特色的传统农村聚落形态,具有突出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植被是构成林盘的核心要素,了解植物群落的历史变化过程可以为传统林盘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掌握传统林盘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然后选取成都市郫都区4个林盘样地和3个灌渠边林地进行植物群落调查,从而比较不同时期林盘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林盘植物群落结构发生的主要变化包括乔木层中的传统优势种杉木、楠木及柏树被黑壳楠取代,林盘植被趋向单一化;竹类的物种丰富度下降明显,竹林退化严重;灌渠林地中桤木及柏树被枫杨和构树取代,竹类基本消失。川西平原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变迁破坏了传统农业系统中人口、耕地和林盘之间的平衡,从而导致了林盘植被群落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54.
为达到组培苗分割移植机器人的嵌入式控制系统对图像处理器小型化和快速化的要求 ,采用基于TMS32 0C6 711的嵌入式图像处理平台 ,开发了运行于该平台的软件系统 ,实现了组培苗识别算法在该平台上的移植。针对DSP软件开发难度大、涉及因素多 ,以及在本研究中需要大量数据存取的情况 ,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尽量精简软件结构 ,编写了轻量简洁的Bootloader和适应大量数据存取的连接命令文件。对软件进行了优化 ,将算法中占用时间较长的环节用线性汇编语言编写 ,使总处理时间降低了近 80ms。该图像处理器实验室测试结果为 ,苗节点识别准确率 96 % ,每棵苗的处理时间为 0 7~ 0 8s ,10× 2 4h连续运转稳定 ,性能达到设计要求。该图像处理器的体积只有PC机的 1/ 2 0 ,达到了小型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55.
对进行生物增氧的鱼类越冬池底泥低温状态下的研究表明:(1)底泥吸附性氨态氮含量平均为0.194mg/g(烘干重,不同),有效磷平均为0.0394mg/g,有机物平均为25.7mg/g;(2)间隙水中氨态氮含量为5.31-38.4mg/L,平均14.0mg/L,占无机氮总量的99.1%活性磷酸盐(PO4-P)含量为0.111-0.632mg/L,平均0.302mg/L;(3)在无扰动条件下NH^+4  相似文献   
56.
铅、镉、汞对皱纹盘鲍幼鲍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水温14 ̄16℃的条件下,分别用铅、汞、镉溶液对皱纹盘鲍幼鲍(6月龄)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毒性大小依次为汞〉镉〉铅。汞对幼鲍24,48,96h的LC50(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282,0.164,0.123mg/L。镉对幼鲍24,48,96h的LC50分别为8.68,7.10,4.60mg/L。铅浓度达到10mg/L时,水中出现沉淀,幼鲍96h无死亡现象。幼鲍对汞中毒和镉中毒的反应现象不  相似文献   
57.
本试验选用48头(长白×梅山)×(汉普夏×梅山)断奶仔猪(11.0±0.24kg),研究不同来源植酸酶对植酸磷利用的影响。设4个试验处理,每试验处理设4个重复,每重复以圈为单位喂3头猪。在玉米—豆饼基础饲粮中(0.34%总磷),分别添加微生物来源的(Aspergillusniger)植酸酶1200PU/g、麦麸10%、及无机磷0.3%,组成4种不同的试验饲粮。不同试验饲粮之间,除磷和植酸酶以外,其余营养指标均相似。饲养试验期间,猪自由采食及饮水。试验在猪平均体重50kg时结束,然后进行了为期10天的磷、钙和蛋白质的平衡试验。结果表明,加入微生物植酸酶(MP)或麦麸(WB)使猪的增重和采食量均达到了与添加无机磷类似的水平(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P和WB使粪中P排出量比对照组分别减少41%(P<0.05)和10%(P>0.05),比无机磷级减少55%(P<0.01)和31%(P<0.1)),它们还使饲粮中P表观消化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4(P<0.05)和7(P>0.05)个百分单位。WB还明显改善了蛋白质的表现消化率(P<0.05)。试验结果说明在生长阶段,微生物植酸酶或麦数可以代替添加的无机磷的作用。麦麸的有益作用是由于其中含有较高的植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58.
采用四川严重缺只硒地区冕宁县实用雏鸡饲粮饲喂泸宁鸡(当地地方鸡)、白洛克和来杭三个品种共682只雏鸡,作了两个试验,结果表明:谷实类缺硒饲粮(含硒0.0051ppm)引起雏鸡严重营养性胰腺萎缩和纤维化;泸宁鸡和白洛克缺硒死亡率分别为83%和63%,添加维生素E可起到轻微缓解作用(缺硒死亡率52%);补硒显著促进生长和改善饲料利用率。饲粮中添加动物性饲料(使基础日粮含硒0.1018ppm)后雏鸡未出现明显缺硒病变,但补硒显著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组织硒含量和生长速度。雏鸡对缺硒的敏感程度、组织硒含量和GSH-px活力存在明显品种差异。以GSH-px活力和组织硒含量作为评定标准结合对生长速度的考察表明:对于生长较快的泸宁鸡和白洛克,基础饲粮补加0.20ppm硒是适宜的,而对于蛋用型来杭鸡则以添加0.10ppm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9.
以毛竹幼苗为材料,通过测定在不同浓度(0、50、100、150 mmol.L-1)NaCl胁迫条件下的幼苗生长、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毛竹幼苗的植株生长量、苗高生长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相比,NaCl胁迫条件下,毛竹幼苗叶片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显著降低,PS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显著降低。低NaCl浓度(50 mmol.L-1)胁迫下,光化学淬灭(qP)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高NaCl浓度(100~150 mmol.L-1)胁迫下,qP显著下降。非光化学淬灭(NPQ)无显著差异;毛竹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在低NaCl浓度胁迫下,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高NaCl浓度胁迫下,显著降低;各个NaCl浓度处理下的毛竹叶片脯氨酸含量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0.
以新疆核桃主栽品种"新温185号"为试材,通过设置不同施氮处理,采用根钻取样法和图像扫描分析法,对不同氮素供应水平下核桃细根(直径≤2mm)的空间分布和细根根长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细根根长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0~70cm深度土层是"新温185号"核桃细根集中分布区域;在水平方向上,距离树干150cm以内是核桃细根集中分布区域,细根根长密度随着与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各施氮处理核桃细根根长密度显著高于对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核桃细根根长密度和总根长中细根长度比例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中氮处理(单株施氮量1.2kg)>高氮处理(单株施氮量1.8kg)>低氮处理(单株施氮量0.6kg)>对照(单株施氮量0kg)。"新温185号"核桃的栽培应加强距离树干150cm以内0~70cm深度土层的水肥管理,适量施氮能够促进细根形成,氮素亏缺和过量均不利于细根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