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1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0篇
  8篇
综合类   85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留白增绿”,让森林进入城市。城市森林具有多种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探索城市森林功能类型及栖息生境型城市森林营建策略,以期实现特定城市背景下城市森林功能的拓展,使城市森林成为解决不同城市问题的绿色空间,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本文在对大量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尺度城市森林所能发挥的主导功能、周边用地类型、城市总体规划定位三大因素对城市森林功能类型进行论述,并对栖息生境型城市森林营建策略进行研究。结果提出生态型、生活型、生产型3个一级分类,包括栖息生境型、环境调节型、景观游憩型、科普教育型、康养服务型、设施防护型、经济生产型共7个二级分类。城市化进程造成了城市生物多样性锐减,重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选择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标的栖息生境型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提出目标物种选择、林地生境、水体生境营建策略,并以横街子城市森林为例,对营建策略进行实践。结论对城市森林功能类型进行论述,能够为城市森林营建提供目标指引。对栖息生境型城市森林进行营建策略研究可以为未来城市森林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2.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生态文明的进步,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修复已成为科研热点问题。通过对北京市4座乡镇平原型和1座山区沟谷型填埋场植被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封场时长对乡镇平原型垃圾填埋场垃圾堆体恢复植被的形式有重要影响,浅根性灌丛和乔木覆盖面积随着封场时间增加而增加,地被层自然化。山区沟谷型填埋场以人工抚育的半自然林占优势,如以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为优势种的针叶林,以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榆(Ulmus pumila)等乡土树种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以荆条(Vitex negundo)、蚂蚱腿子(Myripnois dioica)等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灌丛;地被均为野生。进行植被恢复时,平原型垃圾填埋场应遵循"草-灌-乔"的顺序落实低维护、自然演替的植被恢复理念;山区型应结合植被调查选择和配置,尤其可选用自然起源的物种,加快群落稳定。  相似文献   
33.
对崎峰茶金矿废弃地破坏区自然恢复植被及周边未破坏区自然植被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原理,为废弃地植被修复的植物材料和群落配置模式提供建议。植被调查采用样方法,研究地植被物种总计134种,隶属53科104属,均为乡土物种。其中破坏区自然恢复植被处于次生演替初期,总计物种55种;菊科、蔷薇科、蝶形花科、唇形科等优势科草本对不良生境具较强抗性和适应性。未破坏区自然林是植被修复的重要种质资源库,总计物种88种,与破坏区物种构成具较大差异;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毛茛科、桦木科等;乔、灌层优势种分布的海拔梯度格局较为显著,乔木层优势种为蒙古栎、山杨等,灌木层优势种为六道木、小花溲疏、毛榛、卵叶鼠李、山杏等。稳定度指数法评价筛选出的13个典型原生植物群落对破坏区植被恢复的群落配置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4.
【目的】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导致全球变暖、游憩空间缺失等一系列生态及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地处城市边缘地区的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进行基于碳汇和游憩服务协同提升的郊野公园环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研究基于RS与GIS技术,首先利用CASA模型计算区域提供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用以表征区域内生态空间可提供的碳汇量的时空分布趋势;其次,应用核密度分析模型与邻域分析探究区域综合游憩功能的时空分布强弱,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帮助识别潜在游憩廊道;最后,应用CA-Marcov复合模型预测2023年区域生态空间格局变化趋势,全面支撑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的优化选址。【结果】综合不同区域所提供的碳汇服务及游憩潜力的差异,结合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现状生态空间分布情况以及2023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模拟结果,共筛选出59处以碳汇和游憩服务协同发展为导向的郊野公园拟建用地范围。【结论】协同提升碳汇与游憩两类功能的郊野公园选址方法具有一定的空间定量化研究优势,相关评价结果可为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的空间布局优化和其他生态空间建设提...  相似文献   
35.
基于边缘电场的电容式土壤含水量监测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一种基于边缘电场的电容式土壤含水量监测仪,设计了新型的同平面梳齿状多级电极组传感器结构,利用边缘电场的电容效应分布式测量土壤含水量.同时,分析了土壤介电特性检测的原理和方法,传感器设计原理、数学模型以及传感器处理电路.实验结果表明,该监测仪具有不破坏原土壤结构、传感器电极稳定等优点,能够动态地测量不同分布位置的土壤含水量,在低于土壤饱和含水量的范围内,土壤含水量与测量值呈线性关系,能够有效地降低传感器受土壤类型的影响,适合于地质灾害预警和农业科学生产等的监测.  相似文献   
36.
[目的]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北京市边缘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绿化隔离带成为控制北京市建成区无序扩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手段,在绿化隔离带范围内建设郊野公园是落实规划的有效途径.郊野公园的核心目标是在生态保育的同时提供少量的游憩活动,因此对于绿化隔离带范围内生境质量高的区域进行保护应作为郊野公园选址的基础原则.[方...  相似文献   
37.
正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虚拟仿真实验适应公安实训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形成了"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的虚拟仿真实验与传统实训相结合的建设新方向,这对新时代公安队伍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公安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虚拟仿真实验概述(一)虚拟仿真实验的相关概念什么是虚拟仿真?有关学者把"虚拟仿真(Virtual Reality)"称为  相似文献   
38.
国内本科院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已有多年,但高职院校此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重点从通识教育目标、通识课程调整、通识课程设计、配套与改进机制等方面介绍了高职通识课程发展模式的构建,并结合国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评判与改进方案,适时运用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PDCA循环中的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对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的构建与管理,探索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方法,提高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9.
城市绿地的科学评价和评估是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城市绿地指标评价仍以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3大指标为主要评价途径,其方法过于陈旧,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城市绿化建设要求。文章在基于生态园林城市的新要求和当前城市绿地指标评价约束剖析基础上,提出了响应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的城市绿地评价指标优化。从城市绿地生态内涵型分析指标完善、关注民生的绿色质量评估指标建立、绿地发展动态评价指标和应对城市问题的绿地效益评价指标等多方面提出了城市绿地评价指标内容和体系的优化建议。该研究对当前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也对科学开展我国城市绿色发展中的绿地建设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0.
文章首先对无障碍设计的含义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南京市道路和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方面的实地调查研究,总结现存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无障碍建设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设计方法,以期望达到无障碍建设达标、使用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