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5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1篇 |
农学 | 11篇 |
基础科学 | 16篇 |
13篇 | |
综合类 | 114篇 |
农作物 | 14篇 |
水产渔业 | 18篇 |
畜牧兽医 | 62篇 |
园艺 | 15篇 |
植物保护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采用CSTR作为产甲烷反硝化反应器和MSBR作为短程硝化反硝化反应器的串联工艺进行屠宰废水处理中试试验。通过控制溶解氧在0.7~1.2 mg·L-1,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将MSBR出水按一定比例回流至CSTR,实现产甲烷反硝化。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考察了组合工艺对屠宰废水的处理效果,并进一步分析了各反应器对COD、TN、NH+4-N的去除贡献。结果表明:工艺对屠宰废水COD、NH+4-N、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12%、95.13%、77.14%; CSTR对系统COD去除贡献率为68.35%,MSBR对系统TN去除贡献率为72.34%;CSTR对系统TN、NH+4-N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27.66%、-33.42%,MSBR对系统COD、NH+4-N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31.65%、133.42%;组合工艺的适宜回流比较为75%;温度对COD、NH+4-N、TN的去除效果及去除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在最佳回流比75%的条件下,沼气中甲烷含量为66.70%;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稳定期的亚硝酸盐积累率(NAR)可达65%以上。 相似文献
82.
基于HPLC进行多成分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技术,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对生稻芽的质量水平进行评价,为生稻芽后续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采用HPLC法建立18批不同批次生稻芽指纹图谱,通过对照品指认出生稻芽中3种主要酚酸类成分,并测定了样品中3种酚酸的含量。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和IBM SPSS Statistics 23进行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载荷分析。18批生稻芽指纹图谱共标定了6个共有峰,指认的3个共有峰为香草酸、对香豆酸和阿魏酸,指纹图谱相似度范围为0.868~0.995,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样品中香草酸、对香豆酸和阿魏酸含量分别为16.70~54.10μg·g-1、27.00~49.54μg·g-1、23.09~50.81μg·g-1。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3类,18批样品中16批聚为一类,来自浙江杭州(S14)、浙江杭州(S17)的样品分别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用两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得分大于1的前2位分别为S14、S17,18批样品中3种酚酸成分的总含量与主成分分析综合得... 相似文献
83.
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是一类由人工合成的杀虫广谱、毒性较低、残效期长的化学杀虫剂。本文以汕头市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土壤OCPs的残留现状和特征,并对该区的土壤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和初步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汕头地区土壤中OCPs的检出率高达99.13%,OCPs残留量的平均值是113.37ng·g-1,主要的OCPs污染物为DDTs和硫丹类;南澳县OCPs残留量平均值最高(174.68 ng·g-1),其次为龙湖区,濠江区含量平均值最低(69.24 ng·g-1);(2)与国内外一些地区土壤中OCPs的残留量对比,本研究区域土壤中的OCPs处于中等污染残留水平;与美国马里兰州标准、纽约州可容许的土壤浓度标准和我国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相比较,OCPs基本没有超标;(3)本研究地区土壤存在较高的生态风险,OCPs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其中生态风险最高的是DDTs,BHCs的生态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84.
采用地理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当地农民的记忆,还原黄土丘陵区麦地堙村和石咀头村2个典型农耕村庄60多年来不同时期的玉米种植格局及其种植方式,对该地区的玉米种植变迁进行研究,立足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农耕发展的得与失。结果表明,在过去的60多年间,研究村庄的玉米种植由零星分散的空间格局向大面积连片格局过渡;种植结构从与其他农作物多样化种植转变为单一化种植;种植体系由内部良性循环体系转变为投入与产出高度依赖外部的体系;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逐渐被抛弃。黄土丘陵区60多年来的玉米种植变迁过程,实际上是传统农耕在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是传统农耕逐渐消失的过程,这一区域正面临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85.
86.
87.
为探讨西芹鲜根及根际区物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机理,在黄瓜幼苗长至第一片真叶横宽5cm时,分别用西芹鲜根及根际区物的蒸馏水、乙醇、丙酮各浸提液对黄瓜植株进行两次灌根处理后,测定其叶片内POD、PPO、PAL三种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西芹根物质各浸提液处理后黄瓜叶片内POD、PPO、PAL三种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各处理均高于对照;从浸提剂种类看,各浸提液处理后黄瓜叶片内三种酶活性变化幅度为:丙酮处理大于乙醇处理,乙醇处理大于蒸馏水处理;从根浸提剂种类看,西芹鲜根及根际区物两种浸提物处理后其叶片内三种酶活性变化幅度为:根际区物处理大于鲜根处理. 相似文献
88.
植物化感物质与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植物化感物质作用途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植物产生的化感物质大多数最终都将进人土壤,因而土壤微生态环境与植物化感作用密切相关.一方面通过土壤微生物对化感物质的活性、转化和在土壤中持久性影响探讨了土壤微生物对化感物质的作用;另一方面由化感物质对土壤微生物生长、活性、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化感物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从两方面阐释了植物化感物质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关系,以期为进一步探讨植物化感作用的机理及途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9.
以嫁接茄子植株不同器官(根、茎、叶)为试材,用丙酮分别对其进行浸提,采用自然病原激发病害试验与人工接种病原激发病害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茄子幼苗期(2叶1心)在其诱导处理(灌根)后对植株病株率、病情指数以及诱导抗性效果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生产中对茄子黄萎病进行绿色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自然病原激发病害试验中,经过丙根、丙茎与丙叶诱导处理后茄子植株病株率与丙CK相比分别降低31.82%~100.00%、18.21%~33.74%、9.90%~66.93%,病情指数分别降低34.40%~100.00%、18.98%~52.65%、10.03%~56.86%,平均诱导抗性效果达到76.33%、64.88%、58.44%,与丙CK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人工接种病原菌激发病害试验中,经过丙根、丙茎与丙叶诱导处理后茄子植株病株率与丙CK相比分别降低16.89%~41.99%、13.40%~25.57%、8.06%~19.20%,病情指数分别降低19.00%~46.23%、11.36%~32.59%、6.52%~42.97%,平均诱导抗性效果达到68.70%、63.32%、62.48%,与...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