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4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6篇
  9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针对黄土高原干旱日益加剧的现状,水分成为作物生长的直接限制因子.在内蒙古清水河县通过大田对比试验,以不施保水材料为对照(CK),比较4种保水材料-75 kg/hm2 PAA(A)、75 kg/hm2 PAM(B)、1 500 kg/hm2腐植酸(C)、18 000 kg/hm2膨润土(D)在保水、增产效应方面的研究,筛选出更适宜该地区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的保水材料.结果表明:5种处理对该地区的保水增产效应依次表现为A>B>D>C>CK,且以A、B两种保水材料的保水增产效应极显著高于其他几个处理.在苗期10~2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率A、B、C、D分别较CK提高了42.04%、32.08%、7.06%、14.69%;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了18.04%、13.80%、6.74%、4.06%;玉米产量A、B、C、D分别较CK提高了19.48%、15.22%、2.64%、7.8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0.61%、15.17%、2.81%、8.77%;生育期间A、B、C、D分别较CK节水4.36%、3.19%、0.44%、1.63%.可见4种保水材料在该地区具有显著的蓄水保墒增产效应,对提高当地土壤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保护性耕作对旱作玉米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研究了玉米关键生育时期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推进,免耕留低茬、免耕留低茬+秸秆覆盖、免耕留高茬+秸秆覆盖、免耕留高茬4个处理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增强。在全生育期,保护性耕作处理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比传统耕作分别提高41.9%、470.1%、67.9%和65.7%,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分别提高15.0%、18.5%和57.3%,且此效应受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表明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累积,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03.
为探究盐碱农田不同改良措施对燕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于2017—2018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示范园区盐碱地进行大田试验,设空白对照、施用土壤改良剂、秸秆还田1年和秸秆还田2年4个处理,监测燕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和秸秆还田对燕麦株高、干物质量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秸秆还田2年处理显著提高了燕麦各生育时期的株高,苗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分别较空白对照提高了17.39%、2.86%、28.10%、8.82%和21.00%;秸秆还田2年处理显著提高了抽穗期和灌浆期燕麦干物质量,分别较空白对照提高了7.03%和7.79%;对产量构成因素,秸秆还田2年提高了单株小穗重、燕麦籽粒产量,分别较空白对照提高了5.88%、4.73%。由此可知,盐碱农田连续2年秸秆还田可促进燕麦生长发育和提高其产量。  相似文献   
104.
天然叶黄素在水产动物的应用近年来被广泛关注,本文就叶黄素的性质、提取方法、吸收机制、在水产动物中应用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毒理学评价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5.
受到政策的影响,我省很多地区都将自家的旱田改成了水田,越来越多的农户尝试种植水稻。如何在特定的地区种植出高产的水稻,一直都是农户关心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辽宁地区水稻育苗及本田生产的经验,以期为辽宁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6.
构建了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介绍了突变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突变评价法的步骤,探索性地应用突变评价法对吉林西部进行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评价结果得出:吉林西部各县(市)级行政区地下水开发风险值为0.7940~0.8955。风险值为0.5~0.85的长岭县、乾安县和前郭县属于中度风险区;其他7个行政区风险值为0.85~0.95,属于重度风险区。总体来看,吉林西部地区地下水开发风险度很大,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07.
108.
为明确旱作地区水肥条件和燕麦生产的关系,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水分磷肥处理组合对燕麦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处理间叶绿素含量在拔节期差异显著,肥料梯度间各时期差异显著.植株水分利用效率(WUE)随水分梯度的变化显著,随肥料梯度的变化不显著,净光合速率随水分梯度升高而增加.蒸腾速率随水...  相似文献   
109.
2030年中国粮食作物结构调整与安全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研究提出了2030年全国6.4亿吨,7.2亿吨与8.0亿吨粮食生产目标,每个目标均按3种方案布局,方案1在播种面积为1.1亿公顷条件下,保持目前不同熟制省区各分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不变,突出各分区粮食种植面积的相对优势;方案2,在播种面积为1.1亿公顷条件下,保持目前不同熟制各分区粮食作物产量比例不变,突出各分区粮食产量的相对优势;方案3,在播种面积降为1.0亿公顷条件下,保持目前不同熟制各分区粮食作物产量比例不变,突出各分区粮食生产量的相对优势,按上述3个生产方案将2030年全国总产与播种面积落实到各区与各类作物上,为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本文建立了中国粮食生产所消耗资源的微观模型与宏观模型,并应用模型得出如下结果:全国每生产1万t粮食需要播种面积3620hm^2,一熟省区在3000~6000hm^2之间、二熟与三熟省区均在3000~4000hm^2之间。全国平均每生产1万t粮食:消耗水2690万t,消耗农药16.33t,地膜7.92t,需0.92万个劳动力,农机总动力4.98亿W,大中型拖拉机0.12万台,小型拖拉机1.17万台,农用电1.8亿kWh,农用柴油1.8万t。近年来,全国平均每生产1万t粮食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水土流失威胁面积为2640hm^2;所遭受的自然灾害面积为810hm^2。且每生产1万t粮食对上述资源消耗量及遭受的自然灾害因熟制省区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