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4篇
基础科学   7篇
  8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在多源遥感图像融合过程中,为充分利用高分辨率影像的低频信息,从而提高对影像的解译能力,本研究尝试对传统的小波融合算法进行了改进,以SPOT5的多光谱波段和全色波段为数据源,借助MatLab与ENVI等工具,实现改进后小波变换的遥感影像融合,该融合方法跟传统融合方法相比,信息熵和清晰度都有所提高.分别以传统融合图像及改进小波变换融合后图像为分类底图,实施了监督分类,完成地物类型的提取,结果表明:改进的小波变换融合后图像分类效果更好,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都有所提高,其中利用小波变换融合为基础的马氏距离法和决策树算法相结合的分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以雷尼镍作催化剂对混合脂肪酸进行选择性加氢正交试验和单因素水平试验,对所得产品进行凝固点测定和韦氏法碘值测定后得出最佳反应条件:原料1在温度200℃,压力0.6 MPa,时间60 min,催化剂ω(A)=0.6%,搅拌速度250~300 r/min条件下所得产品碘值从120.84降到100以下而凝固点控制在10℃以内;原料2在温度200℃,压力0.4 MPa,时间45 min,催化剂用量ω(A)=0.3%,搅拌速度为250 r/min的条件下碘值从97降到85而凝固点控制在15℃左右,验证了混合脂肪酸选择性加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传统行业展现出新的发展生态。"翻转课堂"萌芽于2000年的美国迈阿密大学,这种教学模式在2007年迅速在北美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2012年该教学模式引入中国,并借助于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得到极大推广,受到国内学者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耕地利用和保护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针对黄土高原耕地利用和保护面临的问题,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以黄土丘陵区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黄土丘陵区耕地资源利用的特点,构建了耕地系统的熵流模型,耕地利用效益、光合转化效益及生态效益是影响该区域耕地系统有序性的关键。以上黄试区为例,分析了该试区不同时期耕地系统熵流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从"六五"时期至"十五"时期,通过对该试区耕地系统进行综合治理,耕地系统的熵值逐步减少,其不同时期的熵变值分别为-0.6524、-0.1988、-0.3421、-0.2664和-0.2900,表明耕地系统的有序性、稳定性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压力及土地利用模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缓解土地压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该文以上黄试区为例,针对试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用地需求,从粮食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三方面构建了土地压力指数定量评价方法,根据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分析了上黄试区不同时期土地压力指数和土地利用模式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982年,上黄试区土地压力指数达到0.738,为重度压力等级,1982-2000年,土地压力大大缓解,2000年土地压力指数降至0.247,为轻度压力等级,2001-2010年,土地压力指数继续下降,达到0.164。在整个研究期间,土地利用模式与土地压力相互作用,不同时期其作用的表现形式存在着明显差异。治理前,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面临巨大的压力,土地利用模式粗放,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土地压力与土地利用模式变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出现了严重的失调,人地矛盾突出;1982-2010年,虽然人口有一定的增长,土地资源面临更大的压力形势,但在科技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引导和干预条件下,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土地利用模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实现了粮食增产、经济增收,生态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从土地压力和土地利用模式相互演变的关系来看,人口增长是土地压力的主要来源,而土地生产力水平是缓解土地压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水土保持产业化阶段划分方法的不足,按照水土保持产业化过程,以土地生产力变化规律将水土保持产业化过程划分为投入期、发展期、收益期3个阶段,从主要任务、投入产出关系、关键问题和效益等方面分析了各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郝仕龙  李春静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2):135-138,144
提高土地生态效益是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利用的关键。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利用生态承载力分析方法,以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为切入点,对上黄试验区1982年、2000年和2010年3个时间序列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上黄试验区1982年、2000年和2010年的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242.47,750.53,929.68 hm2和0.67,1.47,1.86 hm2,呈现出增长趋势,表明上黄试验区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中,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扩大以及单位土地生态生产能力的提高是生态承载力提高的原因,尤其后者是生态承载力提高的关键。本研究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驻马店地区薄山林场为研究对象,提出测定其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分析理论,对该林场的可持续经营能力进行科学地、定量地、客观地评价,结果表明,薄山林场为弱可持续经营型。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地籍管理手段已无法满足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构建一个城乡管理一体化、地籍管理和电子政务管理一体化的集成型土地管理工作环境是现代地籍管理发展的方向。详细讨论了集成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功能设计及网络结构体系,为统筹城乡地籍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深化对耕地资源价值的认识,有助于实现耕地资源价值重建和耕地保护。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上黄试区为例,分析了耕地资源的价值体系,提出耕地资源经济产出价值、社会保障功能价值以及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估算方法,并对上黄试区1982年、2000年和2010年耕地资源价值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治理前(1982年),上黄试区耕地资源的价值较低,仅为4.37万元·hm-2 ,治理期(1982—2000年)和退耕期间(2001—2010年),上黄试区耕地资源价值有较快增长,两时期末的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24.13万元·hm-2 和56.47万元·hm-2 。其中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增长最快,1982年仅为0.87万元·hm-2 ,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10.96万元·hm-2 和21.86万元·hm-2 ,耕地资源经济产出价值占耕地资源价值比重也由1982年的19.91%提升到2000年和2010年的45.41%和38.71%;其次是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1982年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为2.11万元·hm-2 ,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8.37万元·hm-2 和25.00万元·hm-2 ;整个研究期间,耕地资源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不断提升,1982年为1.39万元·hm-2 ,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4.81万元·hm-2 和9.62万元·hm-2 。不同时期耕地资源价值变化的影响因素不同,上黄试区综合生态经济治理期间(1982―2000年),科技因素对耕地资源价值提升起主导作用;而退耕期间(2001―2010年),政策因素对耕地资源价值提升起主导作用。为促进上黄试区耕地资源价值进一步提升,需要进一步对现有部分坡耕地实施退耕,提高耕地质量和集约化水平,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等措施,提高耕地资源化配置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