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7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1篇
  20篇
综合类   60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8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选取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柽柳、梭梭和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霸王、四合木、白刺、油蒿、红砂等7种荒漠植物为对象,通过获取各植物的冠层光谱反射率,采用光谱学分析法,提取光谱吸收特征参数,确定荒漠植物识别的最佳波段。结果表明,各荒漠植物的波谷波长位置接近,吸收波段特征有一定的相似性。具体看,梭梭和柽柳的波谱吸收特征更相近,其他5种植物更相近。应用二阶导数方法,在350~1 350 nm建立了5个具有植物生化意义的谱带,并得到典型荒漠植被识别的12个最佳波段。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荒漠植被遥感识别和分类提供参考,也为荒漠植被生态监测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
73.
1983-2009年西安市郊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特征与变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为充分了解关中农业区土壤肥力状况,该文以西安市郊区的长安区、户县和周至县为例,综合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分析西安市郊区耕层土壤有机质空间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当前研究区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介于5.80~34.90g/kg,平均15.95g/kg,空间上呈西北低东南高格局。在约450m的采样尺度下,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变异性是由地形地貌、土壤质地等结构性因素和施肥、种植制度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2009年耕地中有机质质量分数6.42%适宜,93.46%偏低,0.12%缺乏,整体水平偏低。按西安市第二次土壤普查有机质分级标准,1983-2009年,81.75%的耕地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2.20%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农户老龄化、土壤性质、农艺措施等是影响当前耕层土壤有机质积累的主要因素。该文可为保养耕地和区域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4.
本研究旨在揭示西安市粮食主产区耕层土壤速效养分现状,为区域平衡施肥、耕地保养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基础。选取西安市辖的长安区、户县和周至县的农业区,综合运用传统统计学、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结合3414田间试验结果,研究耕层土壤速效氮、磷和钾的空间变异特征,丰缺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当前耕层土壤速效氮、磷和钾平均含量分别为59.06 mg/kg、21.26 mg/kg、127.66 mg/kg,比值介于1:1:2~5:1:15,空间含量分布主要呈东西向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城乡过渡特征。在样点间距约500 m的采样尺度下,土壤速效养分的块金系数介于0.533~0.710,均表现出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变异性是由地形地貌、土壤类型、质地等自然因素和施肥、灌溉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整体上,土壤速效钾含量丰富;速效磷较丰富,仅1.14%耕地缺乏;速效氮普遍不高,50.78%的耕地缺乏。盲目施肥和养分利用率低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今后的生产实践中应密切关注钾的消耗、氮的补充和磷肥的控制,平衡土壤养分,提升区域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5.
以白花鬼针草、芒萁和鸭跖草为试材,研究了三裂叶蟛蜞菊入侵对这3种杂草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裂叶蟛蜞菊入侵胁迫下,白花鬼针草、芒萁和鸭跖草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种杂草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显著升高;3种杂草通过调节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光合色素含量对三裂叶蟛蜞菊的入侵胁迫产生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76.
土壤水分是地表水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农林系统的重要状态指标。土壤水分观测系统的研制有利于土壤水分的有效观测,从而及时掌握其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当前存在多种土壤水分传感器,如常见的基于不同工作原理的频域传感器(Frequency domain spec-troscopy,FDS)和电感传感器等,其成本、土壤含水量-信号曲线以及影响因素均有较大差异。选用国产的FDS传感器,研制了信号采集和长期存储的数据采集器,制成了低成本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同时设计了基于不同试验条件与水分含量的室内控制试验和室外现场同步观测试验,将研制系统的观测结果与美国HOBO土壤水分观测系统的观测结果、环刀取样测试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含量较低时,研制的土壤水分观测系统观测结果与实际值较接近,优于HOBO观测结果,且适用于瞬时速测和定点长期观测。HOBO传感器在不同环境下表现更为稳定,观测结果值域变化范围较小。盐度对2种土壤水分传感器测量结果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7.
由于水貂发情周期短,因而配种方式对水貂的繁殖效果有显著影响。试验选择88只1岁标准水貂按照三种新型方式进行配种。结果表明,A、B、C三组的产仔数与传统方式无显著差异(P=0.902);配种过程中要以A和B两种方式为主,合理利用其他两种配种方式,尽量使水貂在3月10~17日完成第3次配种。  相似文献   
78.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相关技术标准、输变电工程建设特征和水土流失类型,设计水土保持监测内容。通过对输变电工程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的水土保持监测,准确掌握输变电项目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和防治效果,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有效的提高监测质量,控制输变电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为同类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管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9.
新疆迪那河流域轮台人工绿洲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新疆迪那河流域轮台人工绿洲耕地进行动态监测,量化和描述26年来绿洲耕地的时空变化规律。在RS与GIS支持下,通过解译1992年8月、1998年8月、2007年9月和2018年8月4期卫星遥感影像和野外调查获取的无人机影像数据,提取迪那河流域轮台人工绿洲耕地信息,采用数理统计、动态度、转移矩阵和重心模型分析绿洲耕地26年内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6年来,迪那河流域轮台人工绿洲耕地面积从1992年的8 381 hm~2增长到2018年的46 284 hm~2,耕地面积在人工绿洲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从1992年的40. 18%增长到2018年的71. 28%,耕地面积在迪那河流域总面积中所占比例从1992年的1. 61%增长到2018年的8. 91%。迪那河流域轮台人工绿洲耕地面积呈现"缓慢增加—急剧增加—缓慢增加"的变化过程。1992—1998年,绿洲耕地增加主要由政府推动的开垦政策驱动,耕地面积年均增长速率2. 28%; 1998—2007年,绿洲耕地增加受开垦政策和棉花产业发展状况两种因素共同影响,耕地面积急剧增加,年均增长速度达16. 85%; 2007—2018年,绿洲耕地增加主要受棉花产业发展状况影响,耕地面积年均增长速率为8. 46%。迪那河流域轮台人工绿洲耕地动态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开垦扩张面积(41 545 hm~2)远大于耕地转出面积(3 441 hm~2),绿洲外围土地的开发是轮台人工绿洲耕地扩张的最主要途径,耕地转为果园是轮台人工绿洲耕地减少的最主要途径。迪那河流域轮台人工绿洲耕地呈现向沙漠区扩张明显、向戈壁区扩张较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80.
旨在探讨钙稳态失衡在锰致体外培养鸡胚脑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以体外培养鸡胚脑神经元为研究对象,在含终浓度为0、1.5、22、.5 mmol.L-1MnCl2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24 h,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磷脂酰丝氨酸(PS)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琼脂糖凝胶电泳法(DNA Ladder)检测细胞染色质的断裂,以Fura-3/AM为探针检测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内CaM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随着MnCl2浓度的升高,ΔΨm呈降低趋势,PS膜外翻增加,细胞染色质DNA发生损伤,产生明显的梯形条带,细胞内[Ca2+]i呈升高趋势,CaMmRNA的表达水平下降。结果提示,过量锰通过抑制CaM活性,引起神经元内[Ca2+]i升高,膜通透性发生改变,ΔΨm降低,从而导致鸡胚脑神经元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