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0篇
  12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森林植被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对森林植被的动态进行监测,通过考察植被的组成、结构、功能与其生境关系的时空变化过程,揭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森林植被及其生境的演变方向和机理进行科学研究并作出综合评价,有利于森林植被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李玉媛,2003).  相似文献   
32.
采用野外测定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黎贡山南段4种典型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持水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枯落物总厚度为天然阔叶林>旱冬瓜林>杉木人工林>次生阔叶林,其中未分解层枯落物厚度为旱冬瓜林>天然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次生阔叶林,半分解层枯落物厚度为天然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旱冬瓜林>次生阔叶林;枯落物总贮量为天然阔叶林>次生阔叶林>旱冬瓜林>杉木人工林,其中未分解层枯落物贮量为次生阔叶林>天然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旱冬瓜林,半分解层枯落物贮量为天然阔叶林>旱冬瓜林>次生阔叶林>杉木人工林;(2)未分解层及半分解层最大持水量均为天然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旱冬瓜林>次生阔叶林;(3)未分解层及半分解层持水速度均为天然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旱冬瓜林>次生阔叶林。因此,4种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持水性能以天然阔叶林为最好。  相似文献   
33.
抚仙湖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2017—2019年期间,在多次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对云南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抚仙湖湿地)内的植物进行统计并分析其植物区系的组成、性质及特点,为抚仙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抚仙湖湿地共计有维管束植物128科316属470种,其中蕨类植物11科12属...  相似文献   
34.
滇丁香物候观测及其观赏、利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滇丁香(Luculia pinciana)是一种常绿灌木,具有较高的园林、药用价值.通过滇丁香的物候现测,可为引种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岩溶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和年限土壤养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2005年、2009年、2016年8月,分别对西畴县法斗乡岩溶山地11块植被恢复模式固定样地的上、中、下部位的土样进行4次调查测定,分析不同树(草)种11种植被恢复模式和恢复年限下林地土壤养分变化及其恢复状况。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14 a后,恢复年限及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N含量、速效P含量、速效K含量、土壤pH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植被恢复后增幅及恢复效果明显;土壤速效N含量也可得到明显的恢复;土壤速效P含量呈"缓增-急增-缓降"的变化规律,土壤速效P含量未能得到明显恢复和改善;土壤速效K含量呈现出"缓降-急降-缓增"的变化规律,其恢复效果并不明显;土壤pH值在7 a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4 a后林地土壤pH值得到有效降低并趋于稳定。限制性养分速效P及速效K含量的恢复明显滞后于有机质及速效N的恢复,说明限制性养分要得到明显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基于植被恢复进程中土壤养分变化及恢复状况,建议选择模式7(香木莲+墨西哥柏木+清香木)等6种模式为云南岩溶山地人工植被恢复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36.
3种不同贮藏温度下川滇桤木种子发芽试验的结果表明:川滇桤木种子采收后冷藏(4±1℃)贮藏是最适宜的贮藏方法,对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最小;冷冻(- 18±1℃)贮藏的种子发芽率与冷藏的种子没有显著差异,但发芽势随着贮藏时间的推移与冷藏的种子存在显著差异;常温贮藏下的种子发芽率与冷藏的种子差异显著,发芽势和高峰值差异极显著。用冷藏和冷冻的方法贮藏种子可以较好的保持其发芽率,但贮藏时间过长种子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腐坏霉变。  相似文献   
37.
滇东南岩溶地区石质山封山育林效果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滇东南岩溶地区石质山地封山育林效果观测试验在砚山县铳卡农场试验示范基地的封山育林地进行,面积20.8hm2.依据不同立地环境所设的固定样地的观测材料,自1997年起封护3年后,石质山地的木本植物的平均高、地径、冠幅,每公顷生物量、截留量、种类,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总盖度分别增加30.3%、17.2%、11.8%、42.2%、20.1%、5.94%、27.9%、40.7%和21.2%.土壤的养分、含水率、pH值以及紧密度也产生了变化.土壤中的吸湿水、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土壤含水率分别增加105.0%、-8.3%、6.3%、95.3%、10.9%、12.9%和8.0%,土壤的pH值从7.25降低到6.60.植被和土壤状况的变化说明封山育林对促进石质山地植被的恢复,防止面蚀,保持水土,减小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林地土壤肥力都具有明显的作用.不同坡位及坡向的封山育林以山体中部和阴坡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38.
采用切根及喷云大-120 对杜仲苗木生长的效果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 切根和喷云大- 120 处理对杜仲苗木的生长作用一般不显著, 在苗高、地径、冠幅等10 个性状中, 切根喷云大- 120 对苗高和主根发育负作用明显, 切根、喷云大-120 及其交互作用对根鲜重负作用明显, 故在杜仲育苗过程中不宜采用切根和喷云大-120 处理。  相似文献   
39.
采用切根及喷云大-120 处理对刺槐苗木生长的效果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 切根和喷云大- 120 能够促进刺槐苗木的生长; 切根、云大-120 处理及其交互作用, 对刺槐苗期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在各处理中, 切根喷云大- 120 和不切根喷云大- 120 的效果较好, 其次是切根不喷云大- 120。不切根喷云大- 120 的苗高、地径、冠幅、茎叶鲜重、侧枝数、根长、根幅、根鲜重、主根发育明显的株数和根瘤等性状平均值分别比对照高77-80% 、13-89% 、29-97 % 、140-72 % 、353-33% 、24-63% 、6-23% 、105-54 % 、21-90 % 、34-78% 。  相似文献   
40.
通过对滇东南西畴县石漠化山地12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土壤进行定点观测和地力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状有很大改善,土壤抗蚀性和储水性增强,土壤养分提高,土壤吸收保存养分离子能力增强。对于提高地力而言,墨西哥柏+金银花、花椒+白枪杆、川滇桤木+红三叶、川滇桤木林、花椒+大白脉根和墨西哥柏+紫花苜蓿等6种模式较佳,值得在石漠化山地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