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5篇
林业   48篇
综合类   6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07年,在黑龙江省帽儿山林区,设置30块天然次生林固定标准地,获取10个阔叶树种176株解析木,总共测量3 401个活枝条的叶生物量.建立10个阔叶树种的单木模型来预测活树冠内叶量的垂直分布,用3参数Chapman-Richards方程来估计叶量在树冠内相对高度处的累积叶量分布.参数估计的结果表明:在α=0.05的置信度下,相关系数都超过0.91,白桦达到0.98;水曲柳冠内最大叶量出现在最高位置0.82 CL(冠长)处,最低的是黄菠萝,出现在0.52 CL处;其他树种分布在这个区间之内,白桦为0.66 CL,柞树为0.78 CL;天然次生林阔叶树种的叶量在树冠的上部(0.3 CL以下)所占比例很小,在树冠的中部以及中下部(0.4 CL-0.8 CL)叶量所占比例最大,几乎集中了整个树冠60% ~ 70%的叶量,其中,白桦达到72.22%,杨树达到72.55%,水曲柳最低为57.51%,而在树冠的下部(0.8 CL以下),几乎占很少的叶量,大约10%左右.本研究提出的这种累积叶量分布模型可以应用于采伐设计、合理的间伐收获方法和不同收获生产中的林分营养物质消长预估.  相似文献   
32.
大兴安岭天然林林分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林分密度指数(SDI)作为天然林的林分密度测度,来反映天然林区天然林分中林木之间的竞争水平,利用地位级指数(SCI)代替地位指数来反映天然林区林分立地质量。结合这2个因子以Schumacher生长曲线为基本模型形式建立了天然林全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模型包括断面积生长预估模型、林分蓄积量预估模型、郁闭度预估模型和蓄积枯损率模型。从模型的拟合和检验结果来看,模型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3.
IntroductionAsagrowthmodelforanindividualtreeorforeststhnd,theChapman-RichardsFunction,anextensiontotheVonBertalanffy'sgrowththeory(Bertalanffy1957)embodiesallotherestablishedgrowthfunction.ThisfunctionhasbeenwideIyusedinforestrybecauseofitsflexibility,ac…  相似文献   
34.
东北林区天然白桦相容性生物量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东北林区天然白桦实测生物量数据,通过2种方案(以总生物量为基础分级控制和以总生物量为基础直接控制)建立天然白桦一元和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模型参数估计采用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估计方法,并采用加权回归的方法进行异方差的消除。结果表明:2种方案所建立的天然白桦一元、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R2=0.800~0.988,模拟效率(EF)=0.80~0.97;2种方案所建立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预测精度大多数在80%以上,树枝和树叶生物量模型的预测精度较差,但也在69%以上;所建立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中,总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模型效果较好,树根、树叶和树枝生物量模型效果较差。总的来说,2种方案所建立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都具有一定的精度,都能对天然白桦生物量进行很好的预估,以总生物量为基础直接控制方案所建立的一元和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好于以总生物量为基础分级控制方案所建立的一元和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所以在进行天然白桦生物量预估时,建议采用以总生物量为基础直接控制所建立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  相似文献   
35.
兴安落叶松树干削度和材积相容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描述了相容性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模型在树干削度和材积建模方面的应用及联立方程组模型参数估计的方法。以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人工落叶松为研究对象,以Max和Burkhart分段削度模型作为基础模型,构建了3个具有不同拐点的树干削度和材积系统。削度和材积系统拥有一套参数。为了使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误...  相似文献   
36.
帽儿山地区山杨次生林林木竞争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妍  李凤日 《森林工程》2009,25(3):23-25
基于山杨(Poptdus davidianaD.)次生林固定标准地M712、M720的每木检尺数据,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对帽儿山林场天然山杨次生林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杨次生林林木所受到的竞争强度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山杨次生林种内竞争较与伴生树种枫桦的种间竞争弱。山杨次生林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枫桦〉白桦〉蒙古栎〉杏树〉黄菠萝〉山杨〉胡桃楸〉槭树〉榆树〉水曲柳〉椴树〉暴马丁香〉桦树〉花楸〉花曲柳〉色木。  相似文献   
37.
目的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是研究许多林业问题与生态问题的基础。因此,准确测定生物量和碳储量十分重要。建立生物量模型是生物量和碳储量估测的重要手段。以人工小黑杨为研究对象,进行各分项生物量最优模型的选取,构建3种小黑杨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系统,即基于胸径变量的一元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系统、基于胸径和树高变量的二元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系统以及基于最优变量的多元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系统,为全国性生物量监测提供可靠的理论与技术支持。方法采用聚合型可加性模型来建立生物量模型;模型参数估计采用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模型方法;采用“刀切法”评价所建立的3种立木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结果仅含有胸径的异速生长方程是一种最为简单的模型形式,且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包含树高和树冠属性因子(冠幅和冠长)的生物量模型能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尤其能显著提高树枝、树叶和树冠生物量模型的预测能力。所建立的3种小黑杨可加性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其调整后确定系数(Ra2)均大于0.81,平均相对误差(ME)为-1.0%~10.0%,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E)均小于25%,所有模型的平均预测精度在85%以上。多元可加性生物量模型优于一元可加性生物量模型和二元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结论为了使模型参数估计更有效,所建立的生物量模型需要考虑立木总生物量及各分项生物量的可加性。虽然获取树冠属性因子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但随着林地环境的变化,多元可加性生物量模型在结合生长模型精确估计小黑杨生物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总的来看,所建立的立木生物量模型均可对小黑杨生物量进行很好的估算。   相似文献   
38.
基于联立方程组的人工樟子松枝下高模型构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基于黑龙江省帽儿山实验林场、横头山林场、孟家岗林场的61块樟子松人工林固定样地的5211株样木调查数据,构建了树高模型与枝下高模型的联立方程组。方法首先,从8种常用的标准树高曲线,选出拟合效果较好的2个模型作为树高曲线的备选模型。再以5个枝下高预估模型作为基础模型,通过引入林木及林分变量(林木大小,竞争因子,立地条件)采用最优子集回归法筛选出3个变量少且拟合效果较好的模型作为枝下高备选模型。将树高曲线备选模型与枝下高备选模型分别两两联立,建立树高与枝下高联立方程组模型,采用似乎不相关回归(SUR)对模型参数进行求解。最后,对联立方程组进行评价。结果树高(H)和枝下高(HCB)与林分断面积(G)和优势木平均高(H0)呈正相关。最优的联立方程组预估树高时调整后相关系数(Ra2)为0.9520,均方根误差(RMSE)为1.17m;预估枝下高时的Ra2为0.9066,RMSE为1.36m,并且模型的各项检验指标数值较小。结论整体来看,联立方程组的拟合效果较好,预估精度较高,同时联立方程组解决了树高与枝下高的内在相关性问题。本文所建立的含林分因子的树高模型与枝下高模型联立方程组可以很好地预估不同林分条件下樟子松人工林的树高和枝下高,为进一步研究樟子松树冠结构和动态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
【目的】对Kozak方程进行修正,采用树木易测因子为预测变量,构建人工樟子松树冠外部轮廓预估模型,为研究树木生理和树木竞争提供依据,为模拟单木树冠表面积和树冠体积奠定基础。【方法】基于黑龙江省14块固定样地70株人工樟子松解析木907个最大枝条数据,以Kozak方程基本形式为基础并对其进行修正,选出构建人工樟子松树冠外部轮廓基础模型的最优模型形式。在最优模型基础上,建立分别考虑样地效应、样木效应及同时考虑样地和样木效应两水平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利用R软件的nlme软件包求解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参数,采用AIC、BIC、-2LL对混合效应模型中不同随机效应参数组合形式、不同随机效应矩阵、方差-协方差矩阵和方差函数进行比较,选出最优模型形式,并对人工樟子松外部轮廓随树木因子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以林分密度为哑变量,构建不同密度的人工樟子松树冠外部轮廓预估模型。【结果】人工樟子松树冠外部轮廓预估模型因子包含胸径(DBH)、冠长率(CR)和高径比(HD)。与基础模型相比,分别考虑样地效应、样木效应的混合模型能够显著提高模型拟合效果,外部轮廓模型差异主要来源于样木效应。以样木为单水平的混合效应模型中,a2、a6为随机参数,对角矩阵为方差-协方差矩阵形式,ARMA(1,1)为解释组内方差的矩阵,采用幂函数消除异方差的模型形式为最优模型。同时考虑样地和样木效应两水平混合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单水平混合模型有所提高。以两水平混合模型的固定效应部分模拟外部轮廓与树木因子之间的关系,在分别固定另外2个变量的情况下,树冠半径随着DBH、CR增大均逐渐增大,树冠上半部分半径随着HD增大而增大,下半部分半径随着HD增大而减小。外部轮廓拐点的变化范围为0.6250~0.9170,拐点平均位置为0.8413,随着林木在林分中被压强度增大,拐点位置向树冠基部移动。密度小于1000株·hm^-2林分中单木的冠形与1000~2000株·hm^-2和大于2000株·hm^-2林分中单木的冠形区别很大。【结论】修正后的Kozak模型满足梢头处半径为0、在整个树冠范围内存在拐点且拐点唯一的特性,能够对人工樟子松树冠外部轮廓进行合理模拟及预测。两水平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可显著提高模型拟合效果,能够在树冠外部轮廓模型中应用。  相似文献   
40.
以白城市9个样点90株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的树冠结构调查数据作为依据,研究了不同绿化类型红皮云杉一级和二级枝条数量、枝条在树干上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及分枝角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城市绿化红皮云杉的单位冠长一、二级枝条数量随着树龄增大而减少;红皮云杉各轮枝的一级枝条平均分枝数为街路4.58、广场4.38、公园4.34、庭院5.20;各种绿化类型一级枝条垂直分布有较相似的趋势,不同年龄轮枝上的一级枝条数多为4~6个;群生状态下(庭院和广场)的红皮云杉二级枝条数量以4~5层轮枝上分布最多,然后随着枝条轮枝数的升高而减少;而街道绿化的红皮云杉2~4层轮枝上的二级枝条数为最多。χ2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绿化类型红皮云杉一级和二级枝条的水平分布遵从均匀分布原则;红皮云杉一级侧枝的分枝角度与其着枝深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但同株树一级枝条分枝角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