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9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5篇
  7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绥8’成熟胚为外植体,研究了愈伤组织的诱导、筛选、再生情况,并对转化植株进行PCR和抗旱性鉴定,以建立高效的愈伤诱导、农杆菌转化和再生体系。结果表明:‘绥8’材料成熟胚易消毒,不易染菌;铺种使用2NBK培养基,可诱导出大量长势良好的愈伤组织,不需切芽;转化后的愈伤组织不需要恢复阶段,在筛选过程中愈伤长势良好但是颜色较浅,区分抗性愈伤较难;分化时绿点率和分化率很高。PCR鉴定证明外源基因成功转化到‘绥8’基因组中,其转化率和阳性率分别为17%和70%。对转基因植株进行抗旱性鉴定,20%PEG胁迫复水后,与野生型相比,表现出良好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52.
1生物学描述和分类特征比较圆叶鸡桑(Morusfromaustrqlis),桑属乔木 ,高3~4m ,褐色枝条 ,冬芽近豆状 ,褐色。叶近圆形 ,叶长3.2~4.3cm,叶宽2.3~3.8cm ,先端圆钝 ,无尾 ,基部截形 ,边缘钝圆锯齿 ,具刺尖 ,叶面暗绿、粗糙 ,有刚毛 ,叶背色淡 ,被疏毛。叶柄较细 ,长1cm左右 ,被疏毛。雌花穗少 ,长花柱 ,柱头二裂 ,约为花柱的1/3长 ,内侧被短毛。聚花果 ,近球形 ,成熟后紫红色。2聚类分析结果圆叶鸡桑(聚类分析时为峨眉29号)与原变种主要区别在于冬芽近豆状 ,叶近圆形 ,边缘钝圆锯齿 ,…  相似文献   
53.
以果桑“大白鹅”的茎及茎尖为外植体,在诱导及增殖培养基(MS+6-BA1mg/L+NAA0.1mg/L)、生根培养基(1/2MS+IBA1mg/L)上,成功地实现了果桑“大白鹅”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相似文献   
54.
55.
雨强和坡度对黄土坡面土壤侵蚀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手段,在2种雨强(50,75mm/h)、4种坡度(5°,10°,15°,20°)条件下,研究了雨强和坡度对黄土坡面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雨强度从50mm/h增大到75mm/h,相同坡度的坡面开始产流时间提前了2.75~4.79min。(2)随着雨强的增大,同一坡度的坡面径流量增加了12.53~15.80mm/m2,增加幅度为1.24~1.31倍;同一坡度的坡面产沙量增加了0.47~3.61kg/m2,增加幅度为0.77~2.90倍。坡面侵蚀过程中,存在临界坡度,为15°左右。(3)氮素流失以径流流失为主,泥沙中总氮的流失量较低,仅占径流总氮流失量的1.4%~9.7%。坡度较小时,磷素流失途径以径流流失为主,随着坡度的增加,磷素的流失途径以泥沙流失为主。(4)径流总氮流失浓度与径流强度呈线性正相关,泥沙总氮和总磷流失浓度与产沙率也分别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56.
马尾松害虫按照食性不同可分为:食叶类害虫、钻蛀性害虫、刺吸式害虫、蛀干式害虫、食根性害虫。文章重点对马尾松幼林和成林培育过程中易受虫害种类、虫害发生机制及具体防治措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明确了我国对马尾松的害虫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辅,部分地区已将生物防治作为主要的工作重点的现状,提出了以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协调使用其它技术措施,以降低虫口密度,缩小虫害范围,进而改善林分生长环境,增强森林自控能力,降低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做到有虫不成灾的综合防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57.
城镇化进程中中国耕地利用功能变化深刻,探究影响耕地多功能协同与权衡的城镇化因素更是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键。该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选取2000-2018年连续年份时间,从耕地生产、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分析耕地多功能时空特征,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揭示耕地多功能间权衡与协同的时空演化,运用调节效应模型定量剖析权衡与协同演化的城镇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耕地生产功能整体呈持续增长趋势,社会功能整体呈持续下降趋势,生态功能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2)耕地生产与社会功能整体呈弱权衡向弱协同转变,且大部分地市内部的两功能权衡关系有所缓解,协同区域逐渐向东部转移。耕地生产与生态功能整体呈权衡增长趋势,但部分地市内部的两功能关系趋向协同发展,主要分布在鲁南和苏北地区。3)耕地生产与社会功能相互关系主要受城乡收入差距、人口城镇化率以及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耕地生产与生态功能相互关系则受居民消费能力的显著影响。同一驱动因子在不同水平下对耕地多功能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作用程度不同。为此提出促进淮海经济区耕地多功能协同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