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8篇
林业   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68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剖面水力学性质变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剖面水力学性质的确定是土壤水分动态预测的基础。该文在水蚀风蚀交错区六道沟流域分别对居于坡中和坡上两块样地160 cm土层不同深度未扰动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进行了测定,将Van Genuchtens水分特征曲线模式与Mualem导水模式相结合,确定了两样地土壤剖面的水力学参数,对水力学参数在剖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剖面饱和含水率、滞留含水率、进气吸力倒数和孔隙大小分布因子沿剖面变化不大,滞留含水率、进气吸力倒数属于中等程度变异,饱和含水率和孔隙大小分布指标属于弱变异,但经方差检验均不显著,说明该地区160 cm土壤剖面可以处理成均质剖面。  相似文献   
92.
稀土对苗期小麦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3.
植物冠层氮素淋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冠层在养分循环及改变养分流量方面的作用,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课题。本文在综合评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植物冠层氮素淋失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下一步应重点研究的问题:(1)进一步完善测定方法,开展对农田植物冠层氮素淋失的研究;(2)如果确定农田植物存在冠层氮素淋洗,需明确冠层氮素淋洗形态,并与不同氮效率基因型联系起来进行研究;(3)开展揭示植物冠层氮素淋失途径与过程的机理研究,特别是应该将不同生育期叶面积、气孔密度、气孔导度、叶片自由空间和自由空间中可溶性氮素等可能影响冠层氮素淋洗的指标与冠层氮素淋洗相联系进行研究,有利于揭示冠层氮素淋失机理,对冠层氮素淋失赋予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4.
在年降水量 4 15 m 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 (Triticum aestivum)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了地膜覆盖 (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和施氮 (设不施氮和施氮 75 kg/hm2 )对春小麦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对春小麦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与底墒和覆膜进程有关。增加底墒和施肥 ,春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显著增加。高底墒处理的平均耗水量 (32 7.7m m)比低底墒(2 85 .4 mm)高 4 2 .3m m,差异达显著水平 (P<0 .0 5 ) ;施氮后 ,耗水量也显著增加 ,不施氮时 ,平均耗水量为2 99.0 m m,施氮后平均为 314 .1mm,施氮比不施氮增加 15 .1m m。在降水相对丰富年份 ,对低底墒处理 ,不同覆膜进程对春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没有显著影响 ,而对高底墒处理 ,覆膜 30 d和 6 0 d作物全生育期耗水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全程覆膜 ,但覆膜 30 d和 6 0 d间、全程覆膜和不覆膜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因此在降水丰富年份 ,全程覆膜并没有使作物全生育期耗水量减少 ,同时也并没有使作物收获后的残留底墒增加。从总体上看 ,覆膜处理比底墒和施肥对作物耗水量的影响小。无论是用地上干物质计算 ,还是用籽粒计算 ,施氮后水分利用效率明显增加。地膜覆盖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与底墒  相似文献   
95.
试验表明,无论是豆科还是禾本科作物,其籽粒增产量和生物学产量与磷肥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小麦对磷肥反应比所谓“喜磷”的豆科作物并不逊色,每公斤P_2O_5可增产小麦生物学产量38.9kg/亩,比豆科作物高出56.3%~84.1%;可增产籽粒19.6kg/亩,比豆科作物高62.7%~108.1%;由于施用磷肥,小麦籽粒的增产量比豆科作物的干物质增产量还高7%~13%.单位面积上小麦吸收的总磷量比毛苕和豌豆分别高出38%和55%,从肥料中吸取的磷素比豌豆略高,而低于毛苕。磷肥利用率也是如此。整体看来,小麦对磷肥的反应比豆科作物的毛苕、豌豆更敏感。  相似文献   
96.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干物质运移及其对氮的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可将供试的基因型大体上分为2类,即“后期同化累积型”,和“后期物质转移型”,前者对氮肥反应相对敏感,该类型在生育后期不宜缺肥,而后者对氮肥反应的敏感性差,后期可适当少施或不施。  相似文献   
97.
为探明降雨特别是酸雨对玉米冠层氮素淋失的影响,以盆栽试验春玉米为指示作物,采用自制人工降雨器进行模拟降雨,研究施氮与不施氮(对照)条件下玉米冠层NO3--N淋失动态、数量及随生育期和降雨酸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性和弱酸性降雨淋洗,NO3--N淋失量主要由冠层氮素含量决定,而强酸雨淋洗,NO3--N淋失量受降雨pH值和冠层氮素含量共同影响。各生育期玉米冠层NO3--N淋失量随降雨pH值降低变化规律不一,生育前期降雨pH值对冠层NO3--N淋失影响较生育后期显著,在研究降雨酸度对玉米冠层NO3--N淋失的影响时,必须考虑生育期。相同pH值模拟降雨条件下,玉米冠层NO3--N淋失量随生育期推进逐渐降低:11叶期>吐丝期>灌浆期,生育前期显著高于中后期。玉米冠层NO3--N淋失量不仅与介质施氮有关,同时受降雨pH值影响,2因素在不同生育期对NO3--N淋失贡献大小有所不同,但总体看,植物体氮素丰富程度是影响冠层NO3--N淋失的主要因素。各生育期玉米冠层均存在一定数量的NO3--N淋失,尤以生育前期为甚,说明在研究农田生态系统氮素流量和冠层氮素损失时,冠层氮素淋失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98.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春小麦品种根系功能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验在高、低两种墒情下 ,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水分利用率、根系干物质重、地上部生物量、根系呼吸速率、根冠比、光合作用、籽粒产量、收获指数等根系功能效率相关指标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根系功能效率演变趋势表现为近期品种 >中期品种 >早期品种  相似文献   
99.
<正> 自2000年起,我县农林局技术人员利用日光温室搞茄子——平菇立体栽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即6月底上茬蔬菜结束后种植一茬夏延茄子,10月份利用高大茄秧的遮阳作用种植平菇,12月份茄子收获后将平菇移至温室一侧,再种植  相似文献   
100.
探讨了不同施氮水平及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群体特征的动态变化,旨在为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的合理施肥与栽培奠定基础。在黄土高原南部年降水量632 mm左右的半湿润区,以小偃22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施氮水平(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纯氮120 kg)及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栽培)对小麦群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栽培模式主要通过影响群体分蘖、叶面积和地上部生物量而影响小麦群体结构。施氮能够明显增加小麦群体的分蘖数,而垄播覆膜栽培模式有利于增加小麦单株分蘖数。随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叶面积指数(LAI)先增后减;施氮处理LAI比不施氮处理显著增加20%(P<0.01);垄播覆膜栽培模式下LAI明显高于其他栽培模式。从开花期到成熟期,小麦冠层透光率(DIFN)依次上升,施氮对DIFN的影响不明显;地膜栽培和垄播覆膜栽培模式下的DIFN与其他栽培模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施氮与栽培模式对DIFN的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以常规栽培、不施氮处理的DIFN最大。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在灌浆前持续增加,灌浆到收获期呈下降趋势;施氮能够极显著增加地上部生物量(P<0.01),不同栽培模式的小麦地上部生物量不同,覆膜处理明显高于不覆膜处理,垄播覆膜比地膜栽培更有利于增加小麦地上部生物量,进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综上认为,施氮有助于提高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等生理指标;就小麦群体特征而言,地膜覆盖和垄播覆膜栽培应为首选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