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8篇
林业   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68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土壤氮素矿化过程中非交换铵态氮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室内通气和淹水培养 ,研究了培养过程中土壤非交换铵态氮的变化及其对有机氮矿化量和微生物体氮的影响。结果表明 ,淹水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铵态氮会被粘土矿物固定 ,使供试土壤非交换铵态氮显著增加(30 .0~ 14 2 .4 μg·g-1) ,从而导致有机氮矿化量的测定结果偏低。经过长期间歇淋洗通气培养后 ,在供试的 2 0个土样中 ,有 4个土样的非交换铵态氮增加 ,16个土样的非交换铵态氮减少 ;与培养前相比 ,2 0个土样非交换铵态氮平均下降 2 8.8μg·g-1(P <0 .0 1) ,显然 ,在长期间歇淋洗通气培养中有一部分非交换铵态氮释放出来 ,成为淋洗液中的矿质氮 ,从而使土壤有机氮矿化量测定结果偏大 :如果不考虑培养前后非交换铵态氮变化 ,培养 2 6 2d后累积的有机氮矿化量为 116 .0 μg·g-1;如果考虑非交换铵态氮变化 ,则有机氮矿化量为 87.2 μg·g-1,相差 2 8.8μg·g-1(P<0 .0 1)。在测定土壤微生物体氮时 ,熏蒸后接种土壤经过淹水培养 ,与未熏蒸土壤相比 ,形成大量铵态氮 ,导致非交换铵态氮增加 ,供试的 15个土壤平均增加 2 2 .2 μg·g-1(P <0 .0 1) ,相当于 88.7μg·g-1的微生物体氮。因此 ,仅用淹水培养后熏蒸与不熏蒸土样K2 SO4浸取态铵态氮的差值计算微生物体氮 ,结果偏低。  相似文献   
52.
土壤有机碳组分化学测定方法及碳指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土壤有机碳组分化学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宜使用范围,基于前人研究,对近年来使用较多的KMnO4氧化法、改进的Walkley-Black氧化法、酸水解法测定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全面综述,重点阐述了3种方法测定有机碳组分的优缺点,探讨了有机碳组分测定方法发展对碳库管理指数(CMI)计算方法的完善,以及不同测定方法分类的有机碳活性组分和惰性组分在固碳指数(RI)计算上的差异。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比较了3种方法在近19年(2001—2019年)的引用量,以及近10年(2010—2019年)利用这3种方法进行CMI和固碳研究的引用趋势。在比较3种方法优缺点和引用趋势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KMnO4氧化法适合用于土壤活性有机碳测定和CMI的计算,且使用20 mmol·L-1 KMnO4能够有效规避该方法的多数缺点;改进的Walkley-Black氧化法适合用于土壤固碳研究和CMI的加权计算;酸水解法适合于以探究生化稳定性为目标的有机碳活性组分和稳定组分测定。最后,展望了未来在有机碳组分测定方法的发展方向、提高土壤固碳潜力和建立碳库评估新模型上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问题,旨在为揭示土壤质量动态变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3.
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论述了坡地土壤养分迁移与流失的影响因素,包括降雨特征、下垫面条件、土壤特征、管理措施等,表明坡地土壤养分迁移与流失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坡地养分迁移与流失的形态和途径,主要为吸附于泥沙颗粒表面的养分随径流液(溶解态)和泥沙(结合态)流出坡地和部分养分的淋溶;强调了坡地养分流失对环境污染的严重影响,而且污染范围很广,在污染河流和地下水的同时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同时因反硝化过程所产生的氮氧化合物对大气也形成了污染。最后介绍了坡地养分流失的预测预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坡地养分迁移与流失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4.
田间土壤生物体氮的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杨凌中等肥力红油土上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土壤生物体氮的变化及影响因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土壤生物体氮含量不同,秋季和春季较高,初冬居中,严冬最低,这种变化规律与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变化相一致。施用氮肥和有机肥能显著增加生物体氮。不施氮时,种植油菜和小麦田块土壤中生物体氮显著低于休闲土壤,而施氮后,则高于休闲土壤;种植豌豆不同于其它两种作物,不施氮时,生物体氮仍然和休闲土壤持平,这表明在种植条件下,施用氮肥或种植豆科作物对维持土壤生物体氮库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生物体氮不仅耕层远远高于下层,而且根际土壤显著大于非根际土壤。  相似文献   
55.
为了探讨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特征的影响,以冬小麦小偃22为供试品种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不施氮和施纯氮120 kg/hm2)及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对冬小麦根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至抽穗期小麦根干质量逐渐增加,至抽穗期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覆膜处理小麦根干质量降幅大,未覆膜处理小麦根干质量下降幅度小;从不同生育期看,不同栽培模式下施氮处理根干质量均高于不施氮处理。在返青期,常规栽培和地膜覆盖模式下,小麦单株根条数较多,而进入拔节期,常规栽培和垄沟栽培模式下单株根条数明显增多,到孕穗期,地膜覆盖模式下单株根条数增加幅度大,但进入抽穗期,垄沟栽培模式下单株根条数不断增加,而地膜覆盖和垄播覆膜栽培模式下单株根条数显著降低;不同栽培模式下,施氮处理平均单株根条数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为9.8,不施氮为7.7。不同栽培模式之间小麦根冠比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垄沟栽培模式下根冠比最大,为0.491,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下根冠比最低,为0.432;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不施氮处理的根冠比高于施氮处理,两者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在小麦生产中,选择栽培模式时应该重视氮肥的施用,以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56.
本论文以半湿润地区土垫旱耕人为土(褐土)为供试土样,应用长期通气培养法,研究了湿度和温度对090cm土壤剖面不同土层(每30.cm为1土层)氮素矿化的影响。每层土壤设11.0、15.0、19.0、23.0、27.0%5个土壤水分等级和8.0、16.0、24.03、2.0、40.0℃5个温度等级,共25个处理,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培养期间分别在7、14、21、354、9、63和84.d取样测定矿化氮累积量。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有机氮的矿化累积量均随温度、水分含量升高而增加,各土层增幅的大小顺序为030.cm3060.cm6090.cm。030.cm土层矿化氮是090.cm土层可矿化氮的主体,其矿化氮占67.9%。不同土层土壤氮素矿化过程不同:在培养期间030.cm土层氮素矿化量与培养时间符合线性关系,而3060.cm和6090.cm土层符合对数函数;不同土层氮素矿化速率k与含水量w间为直线关系,相关系数r在0.93以上,030.cm土层的k值对温度反应最为敏感,其次为3060.cm土层,以6090cm土层反应最小。总体上看,在较高温度培养条件下,随温度增加,土层越深,矿化速率增加越慢;温度和水分对不同土层土壤氮素矿化具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对030.cm土层,在高温情况下水分效果更加突出;而对3060cm和6090.cm土层,温度效应比水分效果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57.
<正> 小麦要高产,种是基础,管是关键,冬小麦从出苗到越冬是营养生长时期,生育特点主要是出叶、生根、增生分蘖。在这一时期植株制造的营养物质一部分供幼苗生长,一部分贮藏起来供越冬和春季返青生长。冬前壮苗,根系发达,分蘖茁壮,贮藏的养分多,抗逆力强,有利安全越冬,春季返青早,成穗率高。弱苗根稀蘖少,制造和贮藏的营养物质少。旺苗由于大量营养物质消耗于营养体的生长,营养贮量也少。这两种苗都不利于安全越冬,而且成穗率低。1 控旺苗。过旺苗一种是地并不太肥,因播量大,  相似文献   
58.
灌漠土的磷素吸附特性与供磷缓冲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能良好地描述灌漠土对磷素的吸附,相关系数在0.8以上。根据Langmuir方程计算的标准磷素需要量与土壤吸湿水、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呈高度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最大缓冲容量(Mb)和吸附反应自由能(△G°)与吸湿水、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呈高度正相关,与Olsen—P呈强负相关,与pH没有统计上显著的相关性。Mb和△G°间的相关系数达0.92。  相似文献   
59.
冬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对氮反应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方  李世清  张胜利  蒋爱凤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239-4239,4241
硝酸还原酶活性高低可反映植株营养状况和氮素代谢水平。该研究表明,从不同基因型平均看,冬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在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对氮反应明显,即施氮硝酸还原酶明显增加且以开花期增加幅度最大,而苗期氮对硝酸还原酶活性基本没有影响。从氮水平及各生育期平均看,冬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基因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其顺序为9430>偃师9号>西农2208>小偃6号>陕229>NR 9405。  相似文献   
60.
一种测定土壤反硝化酶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新的测定土壤反硝化酶的装置,使土壤反硝化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的测定更加简便、灵敏、准确。对3种不同质地的土壤从影响土壤反硝化酶活性的3种关键因素:培养时间、称样量和真空度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反硝化酶的最佳培养时间为24—27h,称样量与真空度因酶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