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8篇
林业   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68篇
综合类   90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作物生长期间土壤可矿化氮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陕西杨陵中等肥力的红油土上进行大田试验,定期分层采取土样,测定土壤可矿化氮和生物体氮,研究作物生长期间土矿化氮的变化及其与生物体氮的,地果表明,土壤可矿化氮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耕层高,下层少,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作物生长前期,含量低而稳定,后期显著增加,是前期的2.0倍,施用氮肥对土壤可矿化氮含量无明显影响,施有机肥可使其后期显著增加,作物种类与种植与滞对可矿化氮的影响远比采样时期小,培养期间释放的可矿化氮仅是起始时生物体氮的12.0%,两者这间也无密切相关,起始生物体氮似乎难以反映土壤的供氮能力。  相似文献   
172.
黄土高原不同土壤中Cd形态分级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主要农田土壤重金属Cd的形态与生物有效性的关系,为评价本区土壤重金属Cd污染程度及其生物有效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数据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自北向南采集的12个0~20 cm耕层土壤为供试土样,通过室内分析和盆栽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石灰性土壤中不同形态Cd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黄土高原农田土壤Cd各形态总体分布特征为:有机结合态Cd、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碳酸盐结合态Cd>交换态Cd>残渣态Cd,自北向南各形态Cd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各土壤类型间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及碳酸盐结合态Cd平均含量均表现为:干润砂质新成土<黄土正常新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土垫旱耕人为土,自北向南依次增加。碳酸盐结合态Cd和全Cd含量主要受到全氮、有效磷和砂粒含量的影响,且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对其的影响为正效应。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含量主要受全氮、有效磷、砂粒和粉砂粒含量的影响,且全氮、有效磷和粉砂粒含量对其的影响为正效应。土壤中各形态Cd含量与有机质、C/N、pH、CaCO3、粘粒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其中与C/N、pH、粘粒含量呈负相关。Cd在小麦茎叶层的含量小于根系;而作物不同部位Cd累积量表现为茎叶>根系。【结论】相关分析表明,小麦茎叶Cd累积量与土壤中各形态Cd及全Cd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而根系Cd累积量和小麦Cd累积总量与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及全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黄土高原主要农田土壤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3.
旱地农田生态系统氮肥利用率的评价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在杨凌中等肥力红油土上进行的连续4季大田试验表明,旱地农田生态系统中氮肥不仅在第1季作物产量和吸氮量上表现出突出的效果,而且还有较长的后效,可持续到第4季作物上。当季氮肥利用率平均31.7%,4季叠加利用率63.3%,后者是前者的2倍,施氮量愈高,叠加利用率与当季利用率间的差别更大。这表明仅用当季作物氮肥肥效难以客观可靠评价氮肥利用率,应当把后效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174.
【目的】研究小麦和玉米对介质供磷水平的反应,为小麦玉米栽培中磷肥的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设4种磷水平(以P2O5的浓度表示),分别为缺磷处理(0 mmol/L)、低磷胁迫(0.05 mmol/L)、中等供磷(0.3 mmol/L)和标准供磷(0.5 mmol/L);以小麦和玉米为指示作物,包括不同分蘖类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小偃22号(多分蘖品种)和兰考4号(少分蘖品种)及两种不同产量潜力玉米(Zea maysL.)屯玉65号(高产品种)和户单4号(低产品种),组成完全试验方案,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小麦、玉米苗期生物量对介质不同供磷水平(0~0.5mmol/L)的反应。【结果】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在苗期对磷胁迫均有明显反应,且玉米对磷素的反应并不低于小麦,但对磷素敏感的阶段不同,且这种敏感性因作物基因型差异而有所不同。植株不同部位对磷素反应亦不相同,在苗期早期(即出苗后40 d以前),作物冠层生长并不需要介质较高的供磷水平,而在苗期后期(即出苗后40~50 d),磷胁迫对冠层生长会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介质较低供磷水平有利于促进玉米根系生长,而小麦根系生长则需要较高的供磷水平。总体而言,在苗期早期阶段,玉米对介质供磷胁迫的反应强于小麦,而进入苗期后期生长阶段则以小麦的反应强于玉米。【结论】在玉米苗期早期,介质供磷尤为重要;对小麦而言,介质供磷对其冠层的影响效果在出苗40 d以后才能显现。  相似文献   
175.
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几种生物测定方法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目前测定土壤供氮能力的生物方法较多,但基于土壤氮素形态的复杂性、土壤和微生物的高度变异以及生态条件的差异,不同土壤及不同测定方法结果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对石灰性土壤采用哪些生物培养方法较好,目前仍无明确结论。【方法】以采自于黄土高原差异较大的25个农田耕层石灰性土壤为供试土样,以淋洗和未淋洗土壤起始NO3--N小麦和玉米两季盆栽试验作物吸氮量为参比,对可反映土壤供氮能力的淹水培养法、通气培养2周法、通气培养4周法、干湿交替通气培养2周法、间歇淋洗长期通气培养法、短期淋洗通气培养法、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等8种生物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干湿交替通气培养法和通气培养4周法,是我们对通气培养2周的修订方法。【结果】在不包含起始矿质氮条件下,以上8种生物培养方法与淋洗土壤起始NO3--N盆栽试验作物吸氮量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530,0.700,0.777,0.768,0.764,0.650,0.555和0.465(r0.05=0.369,r0.01=0.505),其中间歇淋洗长期通气培养法确定的氮素矿化势与作物吸氮量的相关系数为0.790;在包括起始矿质氮后(起始矿质氮+矿化氮),以上8种生物方法与未淋洗土壤起始NO3--N盆栽试验作物吸氮量相关系数依次为0.351,0.963,0.962,0.959,0.825, 0.963,0.289和0.095(r0.05=0.369,r0.01=0.505),其中氮素矿化势与作物吸氮量的相关系数为0.812。【结论】在排除起始矿质氮,特别是硝态氮的影响后,在反映旱地石灰性土壤可矿化氮量上,以氮素矿化势最佳;其次为通气培养4周、干湿交替通气培养2周和间歇淋洗长期通气培养法。包括起始矿质氮后,即在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方面,各种通气培养法与未淋洗土壤起始NO3--N作物吸氮量相关性均大幅度提高,其中通气培养2周、通气培养4周、干湿交替通气培养2周和短期淋洗通气培养法相关系数均在0.950以上。而淹水培养法和微生物量碳、氮在表征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上均比其它通气培养法逊色。综合考虑各方法在反映土壤可矿化氮和土壤供氮能力上的优劣,以及考虑到间歇淋洗长期通气培养法和以此获得氮素矿化势需培养时间较长,不适于作为实验室常规分析和快速测定土壤供氮能力的方法。根据本研究结果,可将干湿交替通气培养2周作为旱地石灰性土壤供氮指标,该方法不仅更加符合旱地土壤实际水分变化特征,而且既可反映土壤可矿化氮,也可用于评价土壤供氮能力。  相似文献   
176.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栽培模式和施氮对冬小麦灌浆过程中籽粒体积、粒重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体积随灌浆进程的麦化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籽粒体积在灌浆起始阶段快速增长,之后缓慢增长至最大值,后期快速下降;对不同灌浆期籽粒体积和最大籽粒体积,小偃22大干小偃503,不同栽培模式其大小顺序为:集雨面栽培>全程覆膜>常规栽培,施氮对其影响不显著,各处理达到最大籽粒体积时间变化在24.3~25.7 d间,差异不大.各处理粒重均呈"S"型变化趋势,符合Logistic 生长模型;小偃22的最大粒重大干小偃503;而不同栽培模式的最大粒重表现为:地膜覆盖栽培>常规栽培、集雨面栽培;施氮对小偃503最大粒重有促进作用,而对小偃22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从总体上看,小偃503的灌浆速率大干小偃22;常规栽培和集雨面栽培的灌浆速率大于覆膜栽培;施氮对灌浆速率的影响与对粒重的影响相反.不同小麦品种粒重的差异与灌浆进程有关,在灌浆前期小偃22与小偃503粒重差异不明显,在中后期,小偃22与小偃503粒童差异逐渐增大,灌浆结束时小偃22粒重显著大干小偃503.从收获时粒重和全灌浆期平均粒重看,均以集雨面栽培最大,全程覆膜栽培次之,常规栽培最小,与最大粒重有所不同.籽粒含水量随灌浆过程推进几乎均呈直线下降,但小偃22籽粒含水量大干小偃503;栽培模式和施氮对籽粒含水量影响较小.小麦粒重与籽粒体积和含水量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7.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身心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但体育教学中的不安全因素,时常困扰着我们一线作战的体育教师,并时时影响着正常的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78.
本试验通过室内培养的方法培养了不同植被不同土层的钙积半干润均腐土,监测了不同培养时间土壤中NH4^+-N和NO3^--N的日变化规律。依据Michaelis-menten反应动力假说,分别建立了NH4^+-N和NO3^-N的硝化动力方程,通过模型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土壤中NH4^-—N消耗和NO3^-N增加规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NH4^+-N消耗速率明显高与NO3^--N增加增加速率(大约50%),且培养后期NH4^+-N消耗速率曲线出现再次升高现象。说明培养前期存在着其他形式的NH4^+-N消耗。培养后期存在硝化菌硝化非游离态的NH4^+-N的硝化;(2)不同氮源对NH4^+-N起始消耗和NO3^-N起始增加速率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影响,这与肥料的化学性质存在很大的关系。不同氮源对NH4^+-N最大消耗和NO3^--N最大增加速率影响不大。Cl-对NH4^+-N消耗和NO3^-N增加速率影响不明显。Cl-主要是阻碍NH[的释放,从而减缓了硝化作用的进程。SO4^2-具有提供“O-”能力,对NH4^+-N的转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在100mg/kg干土的施氮量范围内,NH4^+-N消耗和NO3^-N增加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NH4^+-N消耗速率相同或相近,NO3^-N增加速率相同或相近。(4)肥料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对NH4^+-N的释放和消耗有多角度的影响,如氨挥发、氨的吸附、土壤和生物固定等等。  相似文献   
179.
分别用测定残留尿素(直接法)和矿质氮累积量(间接法)的方法,测定了土壤的尿素水解速率,并比较通气培养和淹水培养期间尿素水解的异同。结果表明:虽然这两种方法在反映土壤脲酶活性和尿素水解速率上有相同趋势,但直接法测定的结果显著高于间接法。用直接法测定尿素水解速率,既不考虑水解产物的转化,也不考虑氮素损失,因此,具有矿化量法难以比拟的优点。用通气培养法测定的尿素水解速率虽然极显著地高于淹水培养,但两者之间仍呈高度正相关,说明它们在表征土壤尿素水解状况上有相似趋势。对旱地土壤,通气培养法更切合实际。培养期间加入甲苯,使尿素水解速率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80.
采用开顶式气室,以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品种"小偃6号"(氮低效)和"小偃22号"(氮高效)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方法,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倍增对冬小麦叶面积、株高、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施氮后氮高效小麦基因型"小偃22号"穗长、株高显著高于氮低效小麦"小偃6号",但叶面积、茎长则相反。施氮水平、基因型和大气CO2浓度水平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冬小麦生物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同一施氮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倍增使两种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产量均显著增加,但增加量不尽一致:N1[0.15 g(N).kg-1(土)]处理时,氮低效"小偃6号"和氮高效"小偃22号"产量分别增加90.5%和52.9%,N2[0.30 g(N).kg-1(土)]处理时分别增加73.9%和93.6%。同一施氮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倍增使两种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地上部、根系、总生物量、每盆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也均显著增加。从不同施氮水平看,大气CO2浓度倍增下(750μmol.mol–1)两种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地上部、总生物量、穗粒数和产量均表现为N2>N1>N0。说明在该试验条件下,CO2浓度倍增及氮肥投入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形成存在显著正交互效应。因此,在未来大气CO2浓度增加条件下,增加氮肥投入应有利于促进作物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正效应,增加冬小麦的物质生产及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