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1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试验结果表明 :40 %毒死崴EC 12 0 0ml/hm2 、3 5 %纵卷清WP 12 0 0g/hm2 和 2 5 %毒辛EC 12 0 0ml/hm2 3个处理对稻纵卷叶螟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且均优于 5 0 %甲胺磷EC 15 75ml/hm2 ,是目前水稻上禁用高毒农药甲胺磷后比较理想的替代品种。  相似文献   
12.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和描述了桑粉虱卵、幼虫及蛹的超微形态和各龄幼虫管状孔的微细结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灰飞虱越冬越夏场所与寄主植物调查及其在麦田、水稻上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研究,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地推广应用的综合防治技术。它的推广应用使灰飞虱种群数量明显下降,条纹叶枯病控制在较低水平,示范区水稻产量比非示范区增加251.10kg/hm^2,节省防治工本26.63%。  相似文献   
14.
稻纵卷叶螟是我市单季晚稻上最主要的食叶害虫,常年主害代有三代,即四(2)代、五(3)代、六(4)代,2002-2004年都达到大发生程度。单晚中后期由于蛾峰叠加,造成田间虫龄参差不一,低龄高龄幼虫共存,加之实际生产中漏治田块或防效不理想田块,需要及时补治,而此时田间虫口以高龄幼虫为主,因此防治高龄幼虫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1选育方法及经过黑农64号大豆原代号哈03-311,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以哈94-4478母本、吉8883-84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适应性广、高产、稳产的大豆新品种。2010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2特征特性2.1农艺性状表现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0厘米,分枝少,  相似文献   
16.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阿克泰)防治杭白菊蚜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菊花蚜虫试验表明,该药8000倍液处理防治菊蚜。药后14d防效为80.05%,控虫时间长于吡虫啉。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添加有机物料对水稻土、红壤和砖红壤在干湿交替一次以后土壤pH、铁的形态和对铜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物料使得土壤pH升高,且随着有机物料加入量的增加而升高。与对照相比,添加有机物料可使水稻土、红壤和砖红壤的pH分别上升1.55、0.8和1.33个pH单位。红壤和砖红壤中无定形氧化铁含量增加,而水稻土中变化不大。在铜的平衡浓度为0.2 mmol/L时,添加有机物料培养可使水稻土、红壤和砖红壤铜的吸附量分别增加6.7、10.3和3.6 mmol/kg。  相似文献   
18.
王河  朱黎明 《农业考古》2006,(5):244-246
近读陶德臣先生发表在《农业考古》2006年第2期《徐彦登〈历朝茶马奏议〉》一文,对我们《陈讲与〈茶马志〉》(详见《农业考古》2005第2期)一文中,有关徐彦登《历朝茶马奏议》一书“是否存世,尚不得而知”的结论,进行了诚恳的指正,陶先生从赵毅、刘淼二先生历年发表的有关茶马经  相似文献   
19.
为处理我国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现代农业技术发的发展,土地使用率越来越高,由于土地使用不合理、规划不科学,引起大量土地被荒废,造成土壤侵蚀,江河、水库、池塘的堵塞,土壤盐渍化、沙漠化,没有处理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农田,导致土壤和水质被污染。经过总结分析土地整改时出现的问题,"土地工程"这一观点被提出,而又随着时代的变迁,"土地信息化"这一观念的提出,对我国土地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试论土地工程和土地信息化的发展前景,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黏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是重要的迁飞性害虫。本文对浙江省桐乡市1979—1990年与2010—2017年的草把诱卵量及大小麦田幼虫发生量等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9—1990年浙北地区黏虫迁入产卵的始盛期一般在3月中旬,高峰期在3月下旬,卵块孵化高峰期在4月中旬,3龄幼虫高峰期在4月下旬,年度间有差异;2010—2017年黏虫迁入产卵期均与1979—1990年一致,但大田黏虫发生期(3龄幼虫)略有提前。浙北地区2010—2017年的黏虫平均每草把诱卵量为1.29块,显著地少于1979—1990年的10.83块,同时2010—2017年大小麦上黏虫发生量也明显较1979—1990年减少。回归分析表明,大麦田、小麦田黏虫发生量与草把诱卵量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_1=0.047 5x+0.216 2(R=0.719 5,P0.01)和y_2=0.071 2x+0.049 8(R=0.842 6,P0.01)。说明浙北地区黏虫迁入产卵量是影响幼虫发生量大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