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8篇
基础科学   4篇
  8篇
综合类   61篇
水产渔业   79篇
畜牧兽医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三峡库区森林流域林地的地表糙率系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2002—2003年期间,作者选择三峡库区响水溪流域11块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林地,在野外小区径流实验基础上,通过曼宁公式,对地表糙率系数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地表糙率系数介于0.018 2~0.257 5之间,其中板栗林地小区糙率系数值最小,杉木、马尾松、阔叶林混交林地小区糙率系数值最大.大小依次排序为杉木、马尾松、阔叶林混交林>尖杉、马尾松、阔叶林混交林>石栎纯林>柳杉纯林>马尾松、阔叶林混交林>柳杉、楠竹混交林>尖杉纯林>荒草地>楠竹林>杉木纯林>板栗林.   相似文献   
62.
印度洋金枪鱼渔业平均营养级的长期变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提供的数据,结合FishBase所提供的相关鱼种的营养级,分析了1950-2003年印度洋金枪鱼渔业平均营养级(TLi)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TLi于1950-1960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960-1980年呈波动上升趋势,1990年以后趋于稳定;TLi与金枪鱼渔业产量,于1950-1960年两者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1960-1970年随渔业产量的增加,TLi也增加,1970-1980年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1980-1990年两者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1990年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TLi趋于稳定;FIB指数于1951-1956年呈直线增长趋势,1957-1975年呈波动式增长,1976年以后基本上呈直线增长.  相似文献   
63.
2009/2010-2011/2012渔季中国南极磷虾渔业渔场时空变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掌握南极磷虾渔业行为及渔场变动信息可为模拟渔业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撑。基于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2009/2010-2011/2012渔季中国南极磷虾渔业数据,利用渔场重心指标,分析了中国南极磷虾渔业渔场变动及渔船的行为模式。结果表明,从作业网次上来讲,2009/2010-2011/2012渔季期间,中国南极磷虾渔业主要渔场由48.1小区转向48.2小区,但产量变化却呈相反的趋势。尽管作业位置分布于6个精细管理单元中,但旬别渔场重心集中在4个精细管理单元中(APDPW,APDPE,APBSE和SOW)。中国南极磷虾渔业渔场选择不仅受到本地磷虾丰度的影响,同时还受到预定的决策,渔船条件及市场因素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影响金枪鱼围网渔船捕获率的关键因子之一是目标鱼种的垂直行为规律,而鲣Katsuwonus pelamis作为金枪鱼围网最主要的渔获物,其垂直移动规律又与其摄食行为紧密相关。根据2004—2011年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渔船的生产数据和观察员测量的生物学数据,分析了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投网频次分布、捕获率和渔获物的摄食状态,并探究了它们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昏(17:00—18:00)的投网次数最高,这可能是因为此时为鲣在一天中的摄食高峰期;捕获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下午的捕获率平均水平显著高于上午,黄昏前达到顶峰,此时的高捕获率可能是因为水中的能见度下降,鱼群无法识别网具所致;在10:00—12:00和黄昏前(>16:00),鱼群的平均空胃率最低,其下午的平均胃饱满指数高于上午,这都与鲣的日摄食模式有关;相关分析表明,鱼群在不同时刻的摄食状态与对应的捕获率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P>0.05),因此,鱼群被捕捞时的摄食状态并不影响渔船捕捞的成败。  相似文献   
65.
施用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研究结果表明 :在基础肥力较高的土壤中 ,紫云英与化肥配合施用的效果明显好于单施化肥 ,水稻产量增加 772~ 874kg/hm2 ,增产 16.0 %~ 18.1% ,差异显著。紫云英与化肥配合施用 ,土壤速效养分和缓效养分并举 ,在增加水稻产量的同时 ,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 ,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66.
基于GAM模型研究金枪鱼围网沉降性能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金枪鱼围网渔业是现代金枪鱼渔业中捕捞效率最高的方法,研究围网沉降性能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围网捕捞效率.利用2011年9-12月金枪鱼围网渔船“金汇7号”在中西太平洋作业时所收集的数据,实验分析了围网沉降深度(H)与放网时间(T),放网速度(V0),括纲(L)及跑纲(L1)的投放长度,10、60和120 m 3个水层流速(V10,V60及V120)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评价了各因子对沉降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网具中部沉降深度与时间的关系为H=-0.000 2 t2 +0.408 6 t+1.809 9(R2 =0.999 3);(2)沉降速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网具中部沉降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V=2.5 ×107 t2-6×104 t +0.4412(R2 =0.985 2);(3)GAM模型中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T、V60、V120和L4个因子对H影响显著,且影响大小依次为V120、L、T和V60;(4)GAM模型分析表明,沉降深度随放网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放网时间集中在500 ~550 s;流速的大小与沉降深度呈负相关;括纲投放长度主要集中在1 800 m左右.  相似文献   
67.
基于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体长数据,将研究区域划分成经纬度10'×10'小尺度单元,分析了利文斯顿岛西南部水域2012年秋冬季南极大磷虾体长分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0个单元的平均体长范围为35.3~51.0 mm,其中最小体长为23.1 mm,最大体长为61.0 mm,各单元间体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由秋末转至冬初,南极大磷虾平均体长及优势体长范围均呈逐渐减小趋势。14~16时和22~24时南极大磷虾个体较小,而4~6时、8~10时以及20~22时的南极大磷虾则以大个体为主。一半以上(72%)的样本分布于40~80 m水层。80 m以深水层,南极大磷虾个体均大于38 mm。随着海区水深的增加,南极大磷虾平均体长逐渐减小,且南极大磷虾体长组成在不同水深海区呈现不同的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68.
中西太平洋鲣鱼丰度的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金枪鱼围网的主要海域,鲣鱼(Katsuwonus pelamis)是金枪鱼围网的主要作业对象。本研究利用1983~2007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物数据,结合海洋表层温度(SST)数据,分析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丰度在时间序列和空间位置上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983~2002年,各年平均CPUE在时间序列上呈一定的上升趋势,1983~2002年,平均SST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平均CPUE和平均SST无显著相关性;2003~2007年,平均CPUE和平均SST均呈较大幅度上升,两者呈显著相关。从空间位置分析,鲣鱼资源量集中出现在SST为28~30℃之间的海域,在5°N和10°S附近海域CPUE反映的总体资源量较高,而在0°和5°S的资源量较低。鲣鱼资源量较大区域分布在冷暖水团交汇处。  相似文献   
69.
印度洋中西部黄鳍金枪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2004年1~6月我国农业部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观察员项目所收集的有关数据,对印度洋中西部黄鳍金枪鱼的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和2004年渔获物中黄鳍金枪鱼加工后体重范围分别为7~81kg和20~78kg,优势组分别为20~50kg和30~60kg。叉长范围分别为70~180 cm和110~170 cm。2003年渔获物雌雄性比的平均值为0.71,月间性比组成差异较小;而2004年渔获雌雄性比的平均值为1.00,月间性比组成差异较大。2003年各月的摄食等级以1~2级为主,月间差异较小;而2004年摄食等级以1级为主,并且月间各等级组成差异大。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2.1890×10-5L2.9269。  相似文献   
70.
声学方法评估渔业资源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推广。如今,声学方法已成为海洋生物资源评估的重要手段。我国于2009年启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项目,越来越多的研究目光投向南极磷虾资源。作为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南极磷虾具有复杂的集群和生物特性,其资源评估的准确性尚有较多限制因子。作为传统资源评估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声学技术在南极磷虾资源的评估上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在总结声学资源评估一般过程(航线设计、声学仪器校正、数据采集、目标强度确定、数据处理及生物量评估等)的基础上,结合南极磷虾的集群特点,分析了声学技术在南极磷虾资源评估上的应用及面临的问题(如,背景噪音剔除、种类鉴别和目标强度确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