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林业   3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作为我国人造板工业中主产品胶合板,2002年产量达到1135万m^3,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第二大生产国。同年,我国胶合板出口量达到179.29万m^3,创历史新高;而胶合板的进口量却持续下降到6361万m^3。这表明我国胶合板生产发展的势头是向上的,具有积极的活力。  相似文献   
22.
通过干法无胶纤维板制造过程中对木材化学成分的转化和含量变化的研究,探讨了干法无胶纤维板的粘合机理。结果表明:①在热磨和热压过程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均部分发生水解,其水解单糖和游离单糖均能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糠醛类化合物;②在热磨和热压过程中木素的降解有利于纤维的粘合反应,并可以与糠醛类化合物生成树脂聚合物  相似文献   
23.
前言传统的人造板(本文专指刨花板或中密度纤维板)生产需施加一定量的合成树脂胶将刨花或纤维材料粘结成板。对于室内用的人造板产品主要添加脲醛树脂胶,而对室外用或结构用的人造板产品则以添加酚醛树脂胶为主。由于人造板生产对胶料的依赖性,使人造板生产的发展受到化工原料供应和价格的制约,尤其自七十年代初世界“石油危机”以来,胶料的供应和价格一直是世界各国人造板生  相似文献   
24.
分别用氢氧化钾和亚氯酸钠处理木材原料,以移去木材原料中的一部分半纤维素和木素。用这些特制浆料压制的无胶纤维板,无论是板的强度性能还是板的耐水性能都比未处理木材原料制造的无胶纤维板的性能有明显的下降。这一结果表明,木材原料中的半纤维素和木素都对纤维间自生胶粘因素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湿地松制造中密度纤维板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湿地松(Pinuselioti)为原料制造中密度纤维板工艺的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分析了施胶量、板坯含水率、热压温度及热压时间对中密度纤维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板坯含水率及热压时间对试验板质量影响较大,热压温度及施胶量的影响较小。采用适宜的工艺,即板坯含水率在10%、热压温度165℃、热压时间5min,施胶量可以降至8%~9%,试验板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可以达到国标特级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26.
杉木室外型中密度纤维板的制造工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法并对试验结果作统计分析 ,通过验证、跟踪试验 ,为杉木制造室外型中密度纤维板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以杉木为原料制造室外型中密度纤维板是可行的 ;在本研究确定的施胶量、板密度及热压工艺条件下 ,实验室制得 9mm厚试验板材的所有性能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7.
三种速生建筑材料树种制造中纤板的制浆工艺和磨片选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曹忠荣  黄洛华 《木材工业》1999,13(3):3-6,13
研究了供制造中密度纤维板用的三种速生建筑材的制浆工艺和磨片齿形。试材树种杉木,火炬松及湿地松;磨片齿形有中细齿、粗齿及中齿三种;木片蒸煮汽压固定为0.4-0.65MPa蒸煮时间分别为3,6,9及12min,磨盘间隙为0.1mm。结果表明;三种齿形制浆所得中长纤维(留于32-115目)占总张的50-70%,尤以中齿形磨片制浆,效果更好,在3-12min的蒸煮时间内,纤维分离效果及制板后板的平面抗拉强  相似文献   
28.
运用红外光谱分析法研究了干法无胶纤维板制造过程中木材组成分官能团的变化,进而探讨了干法无胶纤维的粘合机理,结果表明:(1)在热磨过程中,热磨制浆使木材中高聚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2)在热压制板过程中,热磨降解后的木材成分经热压工艺能发生聚合反应,使木质纤维粘合成板。(3)热磨过程产生的活性羟基,热压后可以缔合形成氢键,增加了纤维之宰的结合力,有利于木质纤维粘合成成板。(2  相似文献   
29.
30.
为适应我国森林资源状况的变化,促进胶合板生产的发展和提高产品加工质量,林业部于1986年下达了修订(《胶合板》)国家标准的任务,责成中国林科院木材所等九个单位承担此项工作。标准起草小组根据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