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我国化学农药使用的生态风险性及其减少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全国农药生产使用现状,分析了其对环境所引起的生态风险性,提出了我国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的目标与对策  相似文献   
52.
应用二化螟性信息素(3种主要组分为Z11-16-Ald,Z13-18-Ald和Z9-16-Ald,剂量为300 μg)对60 hm[sup]2[/sup]早稻田的越冬代和第一代二化螟成虫进行了大面积诱捕,田间采用绿色水盆诱捕器,布设密度为25个/hm[sup]2[/sup]。对照区为24 hm[sup]2[/sup]种植者使用化学农药代替性信息素防治的水稻田,结果表明诱捕区的卵块数比对照区有明显下降,下降率为74.39%;第一代二化螟成虫的发生量较对照区有明显下降,下降率为61.41%;诱捕区田间稻丛的百株枯鞘率、枯心率和白穗率比对照区有明显下降,下降率分别为70.90%、57.01%和44.30%;诱捕区未使用农药,但防治效果好于对照区(平均施药1.24次)。  相似文献   
53.
综述了蚜虫体内共生菌的生物学特性、与宿主蚜虫的相互作用以及潜在的生物学、生态学意义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4.
转Bt水稻种植与杀虫剂使用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转Bt水稻对稻田土壤生物群落的生态风险性,于2012—2013连续2年大田试验调查研究了杀虫剂与转Bt水稻双因子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2年共监测到土壤线虫29个属,其中潜根线虫属Hirschmanniella、托布利线虫属Tobrilus、矛线线虫属Dorylaimus和丝尾垫刃线虫属Filenchus为优势属,相对多度分别为27.12%~37.92%、18.33%~24.19%、10.94%~14.87%和4.59%~15.76%;植物寄生类线虫和捕食-杂食类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相对多度分别为35.38%~47.62%和39.23%~48.52%;食细菌类线虫和食真菌类线虫的相对多度较低,分别为11.09%~15.20%和0.57%~1.69%。稻田土壤线虫数量、各个营养类群数量、组成以及群落生态指数随季节变化明显;在施用或不施用杀虫剂下转Bt水稻与非转Bt水稻间的土壤线虫数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但与不施用杀虫剂的稻田相比,施用杀虫剂的转Bt水稻或非转Bt水稻的土壤线虫数量均显著减少。研究表明,转Bt基因水稻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较小,而杀虫剂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5.
蚯蚓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它们可促进植物残枝落叶的降解、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矿化等复杂过程,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同时,蚯蚓由于其快速和不断更新的能力被认为是研究再生的最佳材料,被当成研究发育、细胞生长分化和模式形成的模型.蚯蚓再生研究始于19世纪末,研究内容从生态学逐渐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水平.综述了蚯蚓再生研究的历史:探讨了蚯蚓再生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环境对蚯蚓再生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蚯蚓再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56.
八斑球腹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7.
我国松树诱导抗虫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从4个方面综述了我国松树诱导抗虫性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受害松针体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受害松针对松毛虫种群特征的影响以及松树诱导抗虫性的特性和影响因子等。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受害后松针内化学物质有较大变化:一些营养物质(糖、氨基酸、蛋白质、脂肪酸等)的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体内的某些次生代谢物质(挥发性的和非挥发性的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这一抗性机制将使松毛虫的发育期延长、死亡率增加、生殖力减弱,从而进一步导致整个种群数量的下降。由此进一步分析了松毛虫周期性暴发的机理,旨在为松毛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