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98篇
林业   127篇
农学   95篇
基础科学   116篇
  66篇
综合类   727篇
农作物   72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358篇
园艺   139篇
植物保护   7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古典园林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中往往强调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性而忽视了它的公共性特征,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也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基于此,分析了当代语境下的古典园林所具有的公共性特征:一是为公众提供科普教育的场所,二是要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活动需求,三是要遵从特殊人群的行为习惯。同时,总结了在“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融入当代公共性特征的必要性: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代公共性特征在“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体现途径:首先,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增加公共性特征的设计要求;其次,在不同教学阶段体现公共性特征内容,如在前期调研阶段增加公共性特征的分析、在设计阶段结合公共性特征确立设计主题和功能定位、在改造方案生成阶段将空间艺术与公共性特征相融合、在设计成果深化阶段通过细节体现公共性特征。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增强了对风景园林师责任与价值的认识,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72.
鸡肉中三聚氰胺残留量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检测动物性食品中的三聚氰胺提供参考方法。[方法]以鸡肉匀浆为材料,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质谱法检测其中的三聚氰胺含量,并对检测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进行测定。[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的鸡肉中三聚氰胺的最低检测限为1μg/g,最低定量限为2μg/g,在0.05-5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回收率大于80%,测定结果的日内变异系数小于7%,日间变异系数小于10%。气相质谱法确定的三聚氰胺的最低检测限为30ng/g,最低定量限为5030ng/g,在5—500ng/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回收率在80%以上,测定结果的日内变异系数小于8%,日间变异系数小于10%。[结论]该研究为鸡肉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3.
杆状病毒被视为安全和可供选择的生物杀虫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多类害虫。限制杆状病毒使用的主要因素包括杀虫谱狭窄,杀虫速度缓慢,在试验商品生产中存在技术和经济困难,频繁监测其应用效果比较耗时,气候变化导致其田间药效变化不定等。科学家针对杆状病毒的缺点,尤其是其缓慢的作用速度,正在研究一系列策略,包括增加化学或生物物质的表达量及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表达其毒素或荷尔蒙。此类策略能提高病毒的活动量和增加其作用速度,并且能够减少幼虫的进食量和进食速度。杆状病毒用于控制鳞翅目昆虫的功效正在接受检验。  相似文献   
74.
[目的]对牛SLC27A1基因进行SNPs筛选并与中国荷斯坦奶牛的产奶性状进行关联分析,以期发现对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性状有显著影响的SNP位点。[方法]根据性能测定记录选取48头中国荷斯坦奶牛,提取血样DNA,组成2个DNA池,用于SNPs筛选,采用PCR-SSCP和克隆测序方法对DNA池进行SLC27A1基因SNPs筛选。针对发现的SNP位点,采用PCR-RFLP方法对另外231头中国荷斯坦奶牛进行群体基因型检测,采用SAS(8.02)GLM过程对各基因型与产奶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exon3发现T112C位点,在3‘UTR发现G64A位点,T112C为同义突变;经PCR-RFLP检测,发现在T112C位点存在TT、TC、CC3种基因型,G64A位点存在GG、GA、AA3种基因型。2个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T112C位点的CC型个体的产奶量极显著高于TC型个体(P〈0.01),3种基因型对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乳蛋白率呈现CC〉TC〉TT的趋势,乳脂率呈现TT〉TC〉CC的趋势;G64A位点3种基因型对产奶量、乳蛋白率、乳脂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产奶量呈现GA〉GG〉AA的趋势,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呈现AA〉GG〉GA的趋势。[结论]该基因T112C位点与产奶量性状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提高CC基因型频率有望提高中国荷斯坦奶牛的产奶量,SLC27A1基因可作为调控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量的候选基因,同时为该基因的标记辅助育种和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5.
可溶性有机氮(SON)是反映耕作土壤氮矿化能力的重要指标,与氮营养供应能力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土壤SON、游离氨基酸(FAA)、可溶性全氮(TSN)含量,比较上海郊区有机和常规蔬菜生产系统、设施和露地栽培模式下的土壤氮素含量及特征差异.结果表明:有机蔬菜生产系统土壤中的SON (51.1±10.2 mg·kg-1,CV=19.9%)含量均高于常规生产系统(39.8±7.2 mg·kg-1CV=18.0%),并表现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设施栽培土壤的SON和FAA含量均高于露地,不同季节有机露地和大棚FAA含量、FAA/SON和FAA/TN均差异显著(P<0.05),并表现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土壤SON与全氮、全碳、C/N、pH和NO3--N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有机和常规生产系统以及设施和露地栽培模式中,土壤SON的含量及其特性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6.
利用UML建模,建立了基于J2EE平台轻量级框架Spring+ Struts+ Hibernate的河南省小麦品种信息数据库系统.该数据库涵盖了1990年以来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172个小麦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配套栽培技术、适宜区域等信息,具有统一友好的操作界面,完善的资源基础数据信息设置,高效的模糊检...  相似文献   
77.
蒋明成  谢川  张莉  夏建国  欧定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37-14041,14048
遵循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和指标选取一般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拟定盆周山地土地整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lphi法筛选指标,最终建立盆周山地土地整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ArcGIS地统计插值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地整理前后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以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土地整理前后生态安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安全等级提高,土地整理前项目区92.62%生态安全等级为Ⅱ级,7.38%为Ⅲ级,土地整理后生态安全等级全处于Ⅱ级;研究区生态安全等级提高幅度不大,土地整理前最低分值非常接近Ⅱ级与Ⅲ级的阀值,土地整理后分值靠近Ⅱ级的下限;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该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土地整理生态安全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8.
黑龙江省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农作物时空格局特征分析是微观层面农户农作物选择影响机制研究的基础。通过分析宾县乡镇尺度农作物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机理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黑龙江省宾县1996—2010年乡镇级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宾县过去15年玉米、大豆、水稻3种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数量变化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1996—2010年宾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22.86%,主要是由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引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32.80%,经济作物减少52.84%,粮经比从88﹕12调整到96﹕4。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73.82%,种植比例不断提高,大豆种植面积减少1.05%,水稻种植面积减少29.78%。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变化呈现较强的规律性,即玉米种植在全县范围内分布较均衡,大豆种植中心向东南部集中,水稻种植集中到宾县北部和西部地区。【结论】过去15年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明显,分析掌握其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为科学调整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9.
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林的林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西省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株中63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林隙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林林冠空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5.78~234.48m^2,平均为60.07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18.49-349.68m^2,平均为114.92m^2。大多数林隙是由1~4株形成木创造的。径级为20~40cm,高度在20~30m的主林层树木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林隙形成时间以5-20a这段时间为主。不同森林类型的林隙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云杉Picea spp.林以小林隙为主,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则分布着不同面积的林隙。林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砍伐、折干、掘根风倒和枯立等、表7参19  相似文献   
80.
杂草竞争是影响幼苗生理生态学过程及生长的重要因素。以珍贵的阔叶用材树种水曲柳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验生态学方法, 重点研究了在不同的杂草竞争水平上水曲柳幼苗光合日动态、光补偿点及生物量积累等生理生态反应机制, 结果表明, 杂草竞争对水曲柳幼苗的生长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尤为突出的是, 强烈的地下竞争抑制了水曲柳幼苗根系的生长, 地上及地下竞争的综合作用, 导致水曲柳幼苗光补偿点提高, 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 生物量积累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