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122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34篇
  70篇
综合类   258篇
农作物   39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141篇
园艺   46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51.
以欧前胡素为内标物,建立了测定川白芷药材中白当归素、佛手柑内酯、氧化前胡素、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多种成分含量的一测多评方法。采用HPLC方法,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 Plus C18 (4.6 mm×250.0 mm,5μm),以甲醇-水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柱温30℃,检测波长为250 nm,流速为1 ml/min进行测定。以欧前胡素为内标物,建立川白芷药材中白当归素、佛手柑内酯、氧化前胡素、异欧前胡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川白芷药材中白当归素、佛手柑内酯、氧化前胡素、异欧前胡素的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分别为0.407、0.844、0.847、0.625,一测多评法测定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表明以欧前胡素为内标物建立川白芷药材多种成分的一测多评法测定结果准确性良好,方法可行,可作为川白芷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52.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大米品种快速鉴别方法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为探索大米无损检测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无损鉴别大米品种的新方法。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大米品种进行聚类,然后利用小波变换技术提取光谱特征信息,把光谱特征信息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建立品种识别模型,对大米品种进行鉴别。从每种大米60个样本共计180个样本中随机抽取150个样本(每种50个样本)用来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剩下的30个大米样本用于预测。品种识别准确率达到100%。说明所提出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分类和鉴别作用,为大米的品种鉴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53.
氯丹和灭蚁灵在典型污染场地的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分析了典型氯丹和灭蚁灵污染场地上的土壤、浅层地下水、地表水和底泥样品,应用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氯丹和灭蚁灵的空间结构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氯丹、灭蚁灵空间变异性高,随机因素对空间变异起主导作用。厂区内生产车间附近土壤中氯丹和灭蚁灵污染严重,存在明显的水平迁移,污染扩散范围与风向呈现一定相关性。氯丹和灭蚁灵随水的淋溶作用存在显著的竖直迁移,已经扩散至深层土壤中。污染场地附近的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均被污染,底泥污染被限制在排污口附近。通过Kriging法插值画出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氯丹和灭蚁灵的等值线图,清晰地看出氯丹和灭蚁灵的分布趋势:氯丹和灭蚁灵在表层土壤中污染程度较重,下层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的污染分布均与上层相对应。土壤、浅层地下水、地表水和底泥中灭蚁灵浓度均小于氯丹,这与氯丹和灭蚁灵的挥发性、迁移性、吸附性等理化性质有关。通过与同类POPs污染场地研究的对比分析发现,此类场地土壤中的POPs分布存在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754.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坡面产沙规律及其与径流的相关关系,并对比分析了侵蚀泥沙与原土壤的颗粒特征。结果表明:1产流时间受降雨强度与坡度共同影响,降雨强度和坡度越大,产流时间越短,随降雨强度增加坡度对产流时间的影响越加明显。2不同降雨强度作用下,产沙量(4 min产沙量)均随降雨历时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峰值不同,降雨强度越大峰值越大。3累计产沙量与累计径流量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可用方程y=AxB来表达,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86,达极显著水平,系数A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减小,系数B受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性变化。4不同降雨强度作用下的侵蚀泥沙颗粒级配不同,与原坡面土壤颗粒级配的差异程度表现为1.2 mm/min0.8 mm/min0.5 mm/min,随着降雨强度的减小,侵蚀泥沙中0.01 mm颗粒的相对含量有所增加,0.01 mm颗粒的相对含量减少,并且降雨强度越小,这种变化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755.
柠檬酸对黄壤无机纳米微粒吸附-解吸Cd~(2+)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超声-离心-冻融的方法,提取名山河流域老冲积黄壤中的纳米微粒(≤100nm),以原土及提取的纳米微粒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衡液吸附法及NaNO3、HCl解吸剂解吸法进行室内吸附-解吸模拟试验,研究柠檬酸对黄壤纳米微粒吸附-解吸Cd2+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微粒对Cd2+的吸附率(94.58%~97.29%)远大于原土对Cd2+的吸附率(45.02%~69.00%),这说明纳米微粒对Cd2+有较强的固持能力;原土及纳米微粒对Cd2+的吸附量随初始Cd2+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且低浓度阶段(0.1~1mmol/L)吸附量的增加速率高于高浓度阶段,说明低浓度柠檬酸能促进无机纳米微粒对Cd2+的吸附,而较高浓度的柠檬酸则会抑制Cd2+的吸附;Freundlich、Temkin方程对等温吸附过程的拟合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Langmuir方程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最佳,说明土壤纳米微粒对Cd2+的吸附为多层吸附。通过NaNO3、HCl溶液解吸法可以看出,黄壤无机纳米颗粒对Cd2+的吸附主要以专性吸附为主,非专性吸附质量分数随着Cd2+吸附量增加而增大,而专性吸附质量分数随着Cd2+吸附量增加而减少,原土的专性及非专性吸附解吸率均大于纳米微粒,进一步表明黄壤纳米微粒对Cd2+的固持能力强,有较强的环境缓冲能力。  相似文献   
756.
潜水旅游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期潜水活动曾被认为是一种经济价值高且对珊瑚礁影响较小的生态旅游项目,但随着潜水旅游逐渐盛行,诸多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潜水区的珊瑚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一些热门潜水旅游区每年接纳的游客数量甚至远超出珊瑚礁的生态承受极限.笔者对与珊瑚礁生态系统与潜水旅游承载能力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潜水活动影响珊瑚礁的...  相似文献   
757.
稻田灌溉排水自动控制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一种适合于淹灌稻田实现自动控制的灌溉新技术,其中灌溉部分由自动给水栓、有压输水管道系统和灌溉水源三部分组成,自动给水栓有一个能自动跟踪稻田水层变化的传感装置,它与给水相连,当稻田水层消耗至允许下限时,传感器驱动给水栓开启放水;当稻田水层灌至设计上限时,关闭给水栓,停止灌水。管理人员只须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灌水控制要求调定传感装置的上下限,稻田的灌溉既能自动完成。  相似文献   
758.
黑松幼苗造林水分蒸散人工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木的蒸腾耗水量是植树造林设计与环境水分研究的重要水分参数,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学与物理学过程,笔者通过对黑松人工栽植每天的实际耗水量进行定量测定研究,通过从不同的根系保水措施研究幼龄黑松蒸腾耗水角度出发,在排除天然降水干扰的情况下,利用称重法测定林木在不同措施情况下水分蒸散差异规律,得出了在充分灌水苗木日蒸腾量减去生长量日平均耗水在0.00493 kg(7月中旬以后),保持持续的稳定失水,说明在东北地区2龄幼苗黑松维持其正常成活需水临界点为0.00493 kg;同时从秸秆造林与保水剂造林持续干旱36 d情况看,说明保水剂造林和秸秆造林日供水量在干旱条件下持续供水能力强,在36 d内其持续供水维持其生长状况的能力分别是无措施条件下的3.66倍和7.31倍。为提高东北土石山区生态营林宜采用秸秆造林,省时省事,经济费用小,低投入能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其次为保水剂造林。  相似文献   
759.
为了对整车操纵稳定性进行评价和预测,在以多刚体理论为基础的ADAMS软件中建立整车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整车仿真模型包括:前悬架,后悬架,转向系,前后轮模型以及发动机模型。通过设置控制文件对整车进行操纵稳定性的仿真,并与样车的操纵稳定性试验对比,且二者吻合,说明建立了正确的虚拟样机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计分评价,有效地分析了样车的操纵稳定性,为进一步改进实车的操纵稳定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760.
为研究混合花卉秸秆厌氧发酵产甲烷特性,选取玫瑰(Rosa rugosa),百合(Lilium lancifolium),满天星(Gypsophila paniculata),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花卉秸秆混合物与驯化过的猪粪、牛粪混合物进行厌氧发酵试验。设置3种不同的总固体(Totalsolids,TS)浓度(3%、5%和7%)观察厌氧发酵产甲烷特性及系统稳定性。采用3种模型(修正的Gompertz、Cone和Logistic模型)进行厌氧发酵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TS浓度3%产甲烷量最高,累计产甲烷量258.07 mL·g-1 VS。随TS浓度升高(3%~7%),延滞期时间相应延长(19~32 d)。挥发性脂肪酸含量(volatile fatty acids,VFAs)在3种TS浓度中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3种TS浓度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平均消解率为60.19%~68.53%。通过动力学分析表明,Cone模型相比修正的Gompertz与Logistic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R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