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3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7篇 |
农学 | 20篇 |
基础科学 | 9篇 |
16篇 | |
综合类 | 203篇 |
农作物 | 14篇 |
水产渔业 | 6篇 |
畜牧兽医 | 193篇 |
园艺 | 11篇 |
植物保护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基于日雨量的长武县53年来降雨量及侵蚀力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长武县1957—2009年日雨量数据,对该地区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不同时间尺度变化趋势及其协同性进行系统分析,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支持。结果表明:(1)长武县53a来多年平均降雨量577.8mm,侵蚀性降雨量340.7mm,降雨侵蚀力1 691.2(MJ.mm)/(hm2.h)。3要素变异系数、集中程度逐渐增大,变异系数分别为22.5%,34.4%,43.2%。分别有76.1%,83.4%和85.8%的量集中于夏、秋两季,53.2%,65.5%,70.1%的量集中于7—9月。(2)53a来年降雨量和年侵蚀性降雨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受极端降雨事件发生次数增多的影响,降雨侵蚀力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季节间的变化格局类似,夏、秋两季均呈不显著的增、减趋势,春、冬两季均呈显著减、增趋势。4月、6月呈显著的减、增趋势。(3)对全年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的贡献程度,季节尺度上均受夏、秋两季尤其夏季影响较大,月尺度上则以7—9月尤其8月影响较大。影响程度在3要素间逐渐增强。53a来3要素的演变特征既有差异,又有巨大协同性。 相似文献
32.
33.
紫色水稻土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试验农场(30°26′N,106°26′E)的紫色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重液(NaI,密度1.8 g·cm-3)对土壤中轻组组分进行提取,对土壤中轻组有机质在整个油菜生长季的季节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表层(0~30 cm)土壤轻组物质(LF)的含量为2.95%~5.51%,平均值为4.38%;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LFOC)和轻组氮含量(LF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4~3.72 g·kg-1和0.08~0.17 g·kg-1,其平均值分别为2.79 g·kg-1和0.14 g·kg-1。LFOC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P<0.05),其含量在油菜生长中期最高,其次是生长后期,而在生长初期最低;LFN的季节变化趋势与LFOC一致,但季节差异性不显著(P>0.05)。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LFOC/SOC)的变化范围为9.21%~24.47%,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P<0.05),其变化趋势与LFOC的季节变化一致;而轻组氮的分配比例(LFN/TN)变化范围为4.55%~12.58%,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轻组C/N比值季节变化范围为18.52~25.04,平均值为20.66,全土C/N比值的变化范围为9.04~14.36,平均值为11.66,说明轻组有机质的生物可利用性较土壤总有机质高。相关分析表明,轻组有机碳、氮含量分别与根系生物量、根系碳含量、根系氮含量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土壤轻组有机碳、氮含量变化的40%~60%可由根系生物量、根系碳氮含量决定,说明根系是调控紫色水稻土轻组有机碳、氮季节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34.
蒸汽爆破对烟梗木质纤维素含量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烟梗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采用蒸汽爆破对烟梗进行处理,研究了在0.6,0.8,1.0 MPa爆破压力条件下烟梗中木质纤维素含量和微观结构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在以水蒸汽为介质,爆破压力为1.0 MPa.保留时间20 s的处理条件下,木质纤维结构出现明显破坏现象,烟梗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去除率分别达到16.... 相似文献
35.
苏淮猪VRTN基因克隆、组织表达特征与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获得苏淮猪VRTN基因编码区序列,了解其序列特征和组织表达特征,分析苏淮猪VRTN基因ins291位点的多态性。【方法】以苏淮猪卵巢组织cDNA为模板,采用克隆测序技术分离获得苏淮猪VRTN基因编码区序列。利用BioEdit 7.0软件分析其序列特征和蛋白理化性质。利用Clustal W软件进行核苷酸和蛋白质序列比对分析。利用UCSC基因组浏览器与NCBI基因组数据库进行猪VRTN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基因组结构分析。利用SMART软件预测蛋白质功能域,CPHmodels软件预测蛋白质三级结构。随机选取3头成年苏淮猪母猪,屠宰后立即采集心、肝、脾、肺、肾、下丘脑、肌肉和卵巢等组织,提取组织总RNA,采用RT-PCR技术分析苏淮猪VRTN基因的组织表达谱。采集106头成年苏淮猪繁殖母猪耳组织样,提取基因组DNA,采用 PCR-凝胶电泳分析苏淮猪VRTN基因ins291位点的多态性。【结果】苏淮猪VRTN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为2 097bp,与其它哺乳动物如人、小鼠、牛和羊的一致性分别为84.98%、74.53%、85.84%和86.45%,而与鸡的一致性只有54.42%。基因组结构分析发现猪VRTN基因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构成,定位在猪7号染色体上。苏淮猪VRTN基因编码蛋白含有698个氨基酸残基,与人、小鼠、牛和羊等的一致性分别为85.55%、70.07%、86.20%和86.06%,但与鸡的一致性只有51.17%,可见哺乳动物VRTN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氨基酸组分分析显示苏淮猪VRTN蛋白氨基酸序列存在全部20种氨基酸,其中Leu(亮氨酸)含量最高,达到10.44%,而Asp天冬氨酸含量最低,只有1.43%。蛋白结构分析发现苏淮猪VRTN蛋白含有 HTH结构域等典型结构域,由6个α螺旋、5个β折叠以及若干无规则卷曲组成。RT-PCR分析表明VRTN基因在苏淮猪心、肝、脾、肺、肾、下丘脑、卵巢和肌肉组织等组织中均有表达,说明VRTN基因是一个广泛表达的基因。在苏淮猪群体中检测到VRTN基因ins291位点的3种基因型,其中仅有93bp条带的为野生纯合型(wt/wt),仅有384bp条带的为突变纯合型(Q/Q),含有384和93bp条带的为杂合型(wt/Q)。在苏淮猪群体中wt/wt型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717;wt为优势等位基因,基因频率是0.816;高脊椎数等位基因Q的频率为0.184。遗传多态性分析发现苏淮猪VRTN基因ins291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为0.331,为中度多态位点,杂合度为0.40,变异程度相对较低。【结论】 获得了苏淮猪VRTN基因序列,其表达无组织特异性;苏淮猪群体中存在高脊椎数等位基因Q。 相似文献
36.
蚯蚓堆肥处理剩余污泥混合有机垃圾的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基质堆料高度和高密度接种条件对蚯蚓堆肥处理有机垃圾混合剩余污泥时蚯蚓生物量及其堆肥效率的影响,共设6个处理进行试验,按接种密度-堆料高度表示,分别为:1/10-10cm组、1/10-15cm组、1/15-10cm组、1/15-15cm组、1/20-10cm组、1/20-15cm组。试验结果表明,在堆料高度相同时,蚯蚓生物量与其接种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接种密度对蚯蚓堆肥效率的影响有限,只有在1/10组同1/15组或1/20组比较时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后两个组别之间差异不显著;在接种密度相同时,堆料高度对蚯蚓堆肥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而对蚯蚓生物量的影响可能存在一个密度临界点(1/15),在此密度附近,堆料高度对蚯蚓生物量的影响较显著,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在此密度以上或以下,堆料高度的影响不显著。从产业应用的角度,综合考虑蚯蚓维持种群繁衍的再生产能力以及混合污泥的堆肥效率这两个因素,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处理有机垃圾混合剩余污泥的最佳接种密度为1/15,堆料高度为15cm。 相似文献
37.
38.
对组合拮抗芽孢杆菌Bacillus sp. CL-8抑菌物质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抑菌物质为蛋白质类,热稳定性好,在40~70℃处理30 min后仍保持较高的抑菌活性;活性pH范围在4~10;能耐受乙醇、甲醇、乙酸乙酯、丙酮、乙腈、石油醚、氯仿多种有机溶剂,且稳定性好;紫外线照射不影响其抑菌活性;对蛋白酶K作用不敏感;粗蛋白能有效抑制Fusarium oxysporumf. sp. lycopersici、Rhizoctonia solani Kuhn、Phytophthora capsici、Sclerotinia sclerotiorum、Acidovorax avenaesub sp. citrulli和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等病原菌;组合Bacillus sp. CL-8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立枯丝核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9.
蘑菇渣对落叶Cp-S316堆肥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落叶Cp-S316、蘑菇渣和鸡粪为原料,在自制的堆肥反应器内,采用问歇式强制通风的方式,进行为期50d的堆肥试验。试验设不添加蘑菇渣(处理I)和添加蘑菇渣(处理Ⅱ)两个处理,研究添加蘑菇渣对落叶Cp-S316堆肥过程中养分变化的影响,分析了堆肥过程中温度、pH、EC、NH4^+-N、NO3^--N、有机质、挥发性固体、总氮、总磷和总钾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通风量为0.20m^3·h^-1通风时间为20min·h^—1的条件下,处理Ⅰ(不添加蘑菇渣)和处理Ⅱ(添加蘑菇渣)分别在堆肥45h和35h后达到50℃以上的高温,并且分别保持50℃以上72h和96h;添加蘑菇渣可以减少氮的损失,促进钾含量的增加,增加堆肥硝态氮的含量,降低堆肥的电导率,加快堆肥腐熟;对落叶Cp-S316堆肥过程中有机质、总磷、pH和C/N的影响不大。因此,添加蘑菇渣可以加快落叶Cp-S316堆肥腐熟,提高堆肥的质量。 相似文献
40.
协同增效型拮抗细菌组合CL-7和CL-8的稳定性及其对加工番茄的促生防病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加工番茄根际土壤中筛选到的单一拮抗细菌进行复配,筛选获得两个具有促生拈抗作用的细菌组合CL-7和CL-8。经过20代转管连续培养检测细菌组合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这两个拮抗细菌组合从13代之后,其pH值基本稳定,组合内菌落种类及数目也基本稳定;且12代后抑菌活性基本保持不变。和单一拮抗菌株相比,CL-7和CL-8均能显著增加对番茄立枯病菌、辣椒疫霉病菌和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发芽和苗期灌根试验结果表明,拮抗细菌组合CL-7和CL-8可显著促进加工番茄幼芽及苗期的生长,苗期鲜重分别增加了147.620k和176.190k,干重分别增加了143.75%和143.75%。在温室和田间条件下,细菌组合CL-7和CL-8对加工番茄立枯病的防治效果都很显著,分别可达25.1%、40.1%和52.2%、55.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