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74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22篇
  35篇
综合类   195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35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对黄瓜根际土壤假单胞菌进行分离纯化,并经16S rDNA序列测定及比对获得20株可能分属不同种的产氰假单胞菌,除筛选获得前人已报道的产氰假单胞菌外,还发现若干与Pseudomonas frederiksbergensis、P.koreensis、P.plecoglossicida、P.taiwanensis等亲缘关系最近的假单胞菌也具有产氰能力;研究20株产氰假单胞菌培养过程产氰动态,发现不同种类假单胞菌产氰水平及产氰峰值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培养24~48 h为多数假单胞菌产氰高峰期;选择4株产氰假单胞菌研究蛋氨酸、磷酸盐、pH、温度等营养及理化因子对菌株生长及产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蛋氨酸可提高菌株产氰水平,提高磷酸盐浓度可抑制产氰假单菌的生长及产氰水平,较高的pH值不利于产氰菌生长并抑制产氰过程,而环境温度对不同菌株产氰作用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部分菌株在15℃仍具有较强产氰能力,暗示其在气温较低的季节可能仍具有拮抗土传植物病原真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2.
[目的]探讨赤酶素(GA3)与塞苯隆(TDZ)组合对巨玫瑰葡萄果实理化指标和苦涩味物质含量的影响,为科学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葡萄保果和膨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于巨玫瑰葡萄生理落果初期和膨果初期用25.0 mg/L GA3+2.5 mg/L TDZ浸蘸果穗,测定分析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基本生理指标及苦涩味物质含量.[结果]25.0 mg/L GA3+2.5 mg/L TDZ处理可明显提高巨玫瑰葡萄果实单粒重和增大果粒纵横径;显著降低成熟期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0.05,下同),抑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降解从而抑制果实着色;促进果实苦涩味物质(可溶性单宁、类黄酮和总酚)积累.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巨玫瑰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着色指数与苦涩味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苦涩味物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巨玫瑰葡萄生理落果初期和膨果初期以25.0 mg/kg GA3+2.5 mg/kg TDZ混合水溶液均匀浸蘸果穗,可提高其果实产量和增大其果粒,但会减缓果实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降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果实着色,并促进苦涩味物质积累,不利于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53.
张洋  薛强  金英  李凤芹  闫伟 《蚕业科学》2017,43(6):957-961
柞蚕脓病是柞蚕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原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 NPV)。建立快速而准确检测蚕体样品中Ap NPV的技术,将有助于对病害的早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和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ORF142基因为靶基因,设计2组特异性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利用实时荧光PCR技术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设计与合成的2组引物均能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扩增出特异性产物,其中引物组2在63℃开始孵育60 min,反应起始扩增时间为12 min,当反应时间达到40 min时,扩增曲线的最大相对荧光强度(RFU)值达6 000,相对于引物组1具有更好的及时性,可缩短一半反应起始时间。初步建立的Ap NPV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相对于传统PCR方法,检测效率提高4倍左右。  相似文献   
154.
【目的】基于扫描热显微镜(STh M)对木材细胞壁横切面和径切面进行扫描,研究木材微观尺度的导热特性,以获得木材细胞壁微观组成和构造对导热特性的影响机制。【方法】使用钻石刀对北美红栎试样进行显微切片以获得足够光滑的试样表面,制备符合扫描热显微镜和显微拉曼光谱测试要求的试样。采用扫描热显微镜的热传导对照模式对北美红栎纤维细胞区进行扫描成像。【结果】STh M测试结果表明,STh M探针在横切面对木材细胞壁进行扫描时,细胞壁胞间层和角隅区域的STh M探针电流强度明显低于S2层,即细胞壁胞间层和角隅区域的导热能力显著低于S2层;而在径切面,STh M探针扫描后细胞壁S2层和胞间层及角隅区域的探针电流差异不明显,即S2层、胞间层和角隅区域的导热能力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显微拉曼光谱测试结果表明,相比S2层,胞间层和角隅区域拉曼谱图中归属木质素的特征峰强度相对归属纤维素的特征峰明显要强。选用归属木质素的1 520~1 680 cm-1波数范围对细胞壁进行拉曼成像,成像结果显示木质素在细胞壁胞间层和角隅区域含量高。【结论】木材细胞壁S2层、胞间层和角隅区域的导热能力在横切面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在径切面差异不明显。木材细胞壁在横切面表现出S2层导热能力强的原因,主要是由细胞壁不同壁层的空间构造特征差别造成的。S2层纤维素含量高,纤维素结构单元微纤丝排列接近平行于细胞轴向,由此在横切面施加热量后热量在S2层顺纹传递,而胞间层和角隅区域木质素含量高,在此两区域化学成分排列呈无序状态,因而表现出S2层导热能力强。当STh M探针从径切面施加给细胞壁热量后,热量在S2层中的传递近似垂直于微纤丝,即热量从横切面的顺纹传递转变为横纹传递,由此造成横切面S2层导热能力强的条件消失,进而在径切面S2层与胞间层和角隅区表现出的导热能力基本一致。STh M技术揭示了木材细胞壁中纤维定向排列结构对细胞壁不同壁层导热性能的影响,该技术可以有效用于研究木材微观导热性能与结构。  相似文献   
155.
咸淡水滴灌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微咸水、淡水交替滴灌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探讨微咸水灌溉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进行不同灌溉量的微咸水和淡水交替滴灌试验.[结果]在新疆南疆地区利用3g/L矿化度的微咸水和淡水交替灌溉,可以提高棉花产量,且棉纤维品质优良,由微咸水灌溉带入土体的盐分通过淡水轮灌和冬灌,土体总盐分保持平衡.[结论]通过对棉花各生育期检测指标分析得出微咸水2250和淡水1500m3/hm2轮灌棉花产量较高,不同的咸淡水滴灌对棉花纤维品质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6.
以1株鸡腿菇菌株Cc-900为试材,采用平板培养和液体发酵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硒对鸡腿菇菌株Cc-900的生长、富硒效果和菌丝合成蛋白质和多糖的影响,以期为富硒鸡腿菇的栽培和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鸡腿菇菌丝可耐受10 mg·kg-1硒浓度的固体培养基和最大硒浓度为3 mg·L-1的液体培养基,高浓度硒对菌丝活性损伤较大;当液体培养基中硒浓度为3 mg·L-1时,菌丝干质量可达1.97 g·L-1,菌丝干粉的硒含量为38.24 mg·kg-1,其硒富集系数可达12.75,菌丝中粗蛋白和多糖含量分别为2.58%和3 081.82μg·g-1,发酵液中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分别为50.98μg·mL-1和266.38μg·mL-1。液体发酵培养中硒浓度在3 mg·L-1以下可促进鸡腿菇菌丝的生长和硒的富集,同时促进菌丝中蛋白质的合成和释放,但会抑制菌丝中多糖的合成。  相似文献   
157.
[目的]建立用重组蛋白Ⅸ检测犬传染性肝炎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方法]分别设置不同抗原包被浓度、包被条件、封闭液等,比较ELISA反应效果。[结果]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5.0μg/ml;最佳包被条件为,37℃包被1 h、4℃过夜;最佳封闭液为5%BSA;HRP-羊抗犬IgG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1 600。[结论]建立了检测犬传染性肝炎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  相似文献   
158.
分析柑橘园间作大球盖菇模式对紫色土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以期为土壤碳循环及缓解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通过在紫色土柑橘园中间作大球盖菇,对比分析密植间作(HD)、正常间作(TC)、稀疏间作(SP)和裸地对照(BT)及辅料对照(ST)等5组处理对紫色土柑橘园上下层(0~10 cm,30~50 cm)土壤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轻组有机碳(LFOC)及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等指标的影响。在大球盖菇整个生长期中,柑橘/大球盖菇间作密度显著影响上、下层土壤中活性有机碳(DOC、ROC、LFOC、SMBC)的含量,且上层(0~10 cm)土壤中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显著高于下层(30~50 cm)土壤。此外,各处理在不同土壤层次中对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在上层(0~10 cm)土壤中,密植间作(HD)处理中活性有机碳(DOC、ROC、LFOC及SMB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而在下层(30~50 cm)土壤中,稀疏间作(SP)处理中可溶性有机碳(DOC)、轻组有机碳(LFOC)及微生物量碳(SMBC)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P<0.05)。柑橘/大球盖菇间作系统中,间作密度与总有机碳(TOC)、易氧化有机碳(ROC)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可溶性有机碳(DOC)、轻组有机碳(LFOC)和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且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柑橘/大球盖菇间作能够显著提高上层(0~10 cm)土壤中碳库管理指数,却不利于下层(30~50 cm)土壤碳的累积。柑橘/大球盖菇间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紫色土土壤中活性有机碳的形成和累积,增加紫色土土壤碳储量。  相似文献   
159.
木聚糖酶处理对麦秸纤维制板性能的影响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聚糖酶为处理剂,脲醛树脂为胶粘剂,压制麦秸纤维板;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观察酶处理前后麦秸纤维的微观结构、表面官能团及其与脲醛树脂的热反应。结果表明,采用木聚糖酶处理麦秸纤维制板的内结合强度(IB)、弹性模量(MOE)、静曲强度(MOR)和抗拉强度(TS)均有显著提高;酶处理的麦秸纤维表面粗糙,蜡质层部分脱落和翘起;3300cm-1处的羟基峰增加,纤维素、木质素更多地暴露出来;酶处理麦秸纤维有利于脲醛树脂的固化。  相似文献   
160.
为探究不同有机肥在高寒冷凉地区温室土壤中分解特征和培肥效应,采用田间尼龙网袋填埋法,设置添加羊粪(SM)、牛粪(CM)、猪粪(PM)和原土对照(CK)4个处理,3种有机肥用量均为有机碳添加量4.5t·hm-2。结果表明,有机肥在温室土壤中均呈前期分解快,后期分解慢的特点。分解112 d后,碳残留率为CM>SM>PM,分解期内分解速率为PM>SM>CM。一级动力学方程对有机肥分解过程的拟合效果较好,SM、CM和PM的易分解碳库比率为42.47%、 38.69%和50.65%,稳定碳库比率为57.43%、 61.52%和49.27%,且处理间差异显著。有机肥添加后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趋势。分解112 d后,3种有机肥均显著提升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和腐殖化程度,CM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佳,可提取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和胡富比较CK显著提升86.83%、109.09%、62.35%、88.40%和28.97%。3种有机肥添加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有机肥添加112 d后较CK均显著提升土壤全氮、全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