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林业   51篇
农学   14篇
综合类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以湖北江汉平原引种贵州的滇楸雄性不育无性系为材料,分别对1~2年生嫁接苗的胸径和树高性状进行苗期测定。结果表明,1年生滇楸无性系平均胸径和树高为2.490 cm和2.943 m,2年生平均胸径和树高达到4.289 cm和4.220 m;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无性系间在不同林龄时胸径和树高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滇楸无性系2年生胸径、树高的重复力分别为71.21%和64.07%;以胸径和树高为指标,采用加权系数选择指数法对不同无性系进行评价,综合2年的选择指数I值,初选出6个优良滇楸无性系,入选率为20%。  相似文献   
52.
湖北油用牡丹产业发展优势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摘要:油用牡丹是目前中国木本油用植物的发展热点,本文阐述了发展油用牡丹的意义,总结了湖北油用牡丹产业发展优势,同时对湖北油用牡丹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3.
美洲黑杨杂种不同生长势无性系光合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美洲黑杨杂交子代2年生的高(H4)、低(L3)生长势无性系及父本(F)为试验材料,比较其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及对有效光辐射(PAR)和CO2响应等生理特征差异.结果表明:H4,L3,F的Pn日变化曲线没有显著的双峰现象,H4的光合优势主要集中在6:00-12:00之间;光响应曲线数据分析表明:3个系号除暗呼吸速率(rd)外,最大光合速率(Pnmax)、表观光合量子效率(AQY)、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等存在显著差异,H4的Pnmax最大,为21.47 μmol·m-2s-1,超过L3达39.42%,其LCP最小,仅15.09 μmol·m-2s-1,LSP值又最大,分别超过L3和F值的17.03%和10.35%;CO2响应曲线数据分析表明:各系号间仅Pnmax有显著差异,羧化效率、CO2补偿点(CCP)、光呼吸速率等差异均不显著,H4的羧化效率略高于L3和F,而CCP则稍低于L3和F,表明高生长势植株在CO2的转化效率和利用效率上稍有优势.高生长势无性系H4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且能在强光下进行相对高效的光合作用,其光合速率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上午,日积累的优势更加明显,但对于CO2的吸收利用能力仅略有优势.  相似文献   
54.
以5个蒙古栎种源的当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对其生长和生理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江密峰种源生物量最大,其根质量和总质量与其他4个种源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同时单叶面积、栅栏组织厚度、光合色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P n)等相对于其他种源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不同种源间有机物分配规律一致,根质量所占比例均最大,超过70%,其次是叶质量,储存有机物的茎质量比例最小,均不到总质量10%;蒙古栎叶肉结构简单,5个种源栅栏组织厚度为41.99~56.89μm,不同种源间单叶面积和栅栏组织厚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江密峰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与其余4个种源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各种源P n在6.25~8.94μmol·m-2s-1之间,差异不显著;生物量与光合色素、P n、根质量、叶质量及栅栏组织厚度均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单叶面积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不同种源生长生理特征均存在差异,蒙古栎遗传资源变异丰富,江密峰种源表现最好,应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55.
为比较不同无性系及不同因素的扦插生根差异,以美洲黑杨杂交子代选出的17个优良无性系及2个对照为试验材料,分基质、扦插部位、系号等不同因素进行扦插试验,对生根率、主根长、长须根根数等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培扦插能诱导根系增长,但发育质量明显差于湿沙、珍珠岩等基质,试验结束时水培根系均长在7 cm左右,而湿沙扦插根系长约5 cm,湿沙中基部穗条主根数约为水培中部穗条的2倍;无性系间因遗传差异,也表现出显著的生根差异,选出的优良系号生根能力基本都显著高于对照NL895和2025杨,生根最好的I-1000的主根长和主根数分别为9.48 cm和15.31个,约是对照NL895的3倍;扦插在基质中的穗条阶段性拔出调查再复原会显著引起根长和根数的减少。基部穗条生根质量显著优于中部穗条,优良新品种培育和推广需选择适宜的扦插基质,生根能力强且优质的基部穗条。  相似文献   
56.
湖北麻城杜鹃古群落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湖北麻城杜鹃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古杜鹃原始群落,它不但具有重要的经济观赏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湖北麻城龟山景区的杜鹃古群落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14个多态引物共检测到182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44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9.1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70 8个,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为0.289 3,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447 5,表明该景区杜鹃的遗传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57.
恩施红椿种子发芽率及苗期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保护湖北乡土红椿资源和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以恩施红椿7 个半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对种子发芽率、1 年生苗木成活率、苗高、地径等生长性状及叶片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红椿种子发芽率、成活率均较低且在红椿半同胞家系间差异显著,平均发芽率为38%,平均成活率为21%,XE-4家系发芽率和成活率最高。苗高、地径、冠幅、枝数、叶片数、复叶长度、叶片鲜重等7 个指标在红椿半同胞家系间差异显著,遗传力与遗传变异系数较高,属于中高度遗传,变异丰富具有选育潜力且能稳定遗传。地径与冠幅、叶片数、叶片鲜重、叶片干重极显著相关。综合考虑,初步筛选出XE-2、XE-4、XE-5 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58.
为发掘利用湖北乡土滇楸资源,本研究对源自恩施地区的5个滇楸半同胞家系开展不同时间播种移栽育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月1日播种4月17日移栽大田的滇楸家系间苗木地径和株高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4月20日播种6月1日移栽大田的滇楸不同家系间苗木地径和株高性状差异均不显著。4月移栽苗木的地径和株高遗传力分别为0.818和0.749,明显高于6月移栽苗木的性状遗传力。  相似文献   
59.
利用开发的13对楸树SSR引物,对其在近缘物种滇楸中的可转移性与应用进行研究。将13对楸树SSR引物对75份滇楸无性系进行PCR扩增,所使用的引物对滇楸的扩增成功率与引物多态性比例均为100%,表明楸树SSR标记对近缘种滇楸具有较高的可转移性和多态性。共检测到76个多态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364 4个,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50 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013 2~0.833 5,平均值0.446 8,结果显示滇楸无性系中遗传差异处于中间水平,各无性系之间亲缘关系较近。UPGMA聚类将75个无性系划分为5个类群,类群中地域性聚集不明显、亚群地域性聚集较明显。  相似文献   
60.
为了解湖北不同资源分布区山桐子叶片形态特征差异,指导湖北山桐子种质资源开发应用及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以湖北省16个山桐子野生资源分布区的山桐子叶片为研究对象,对其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面积、长宽比、形态因子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16个野生资源分布区间山桐子叶片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84%~40.54%之间,说明不同分布区山桐子叶片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叶长、叶宽、叶柄长、周长、面积、叶长宽比和形态因子遗传力均大于88%,说明山桐子叶片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控制。(2)16个山桐子野生资源分布区叶片形态性状与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山桐子叶片的大小和形状与资源木所处的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处于不同地理位置间的山桐子的叶片形态之有很大差异。(3)根据叶形态聚类分析结果,以10.50的遗传距离为阈值,16个野生资源分布区山桐子种质依叶形态的不同可分为5种类型。综上,叶片形态多样性研究结果说明湖北省不同资源分布区山桐子叶形态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为山桐子的选育和改良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