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19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羔羊出生后数日宜留圈中,母羊也应舍饲.随着羔羊日龄的增长,可开始随母羊放牧,开始时应距羊舍近一些,以后放牧距离可逐渐增加.羔羊15日龄后,可训练采食干草,1月龄后可让其采食混合饲料.为了避免矿物质缺乏,可在羔羊饲料中加入食盐和骨粉,最好在补饲栏中进行.一般羔羊除随母羊放牧外,15日龄每天补混合精料50~75克,混合料以碾碎的豆饼、玉米为宜;干草以苜蓿、青野干草、花生秧、槐叶为宜.多汁料切成丝状和精料、食盐、骨料混合在一起.但应当注意,羔羊随母羊放牧归牧时,羔羊呜叫、母羊急于往羊舍狂奔,牧羊者一定要耐心控制好母羊群,及时对号.每次补料结束后,应及时翻转饲槽,让羔羊随时饮清洁水.舍内要勤垫勤出,保持地面干燥;缺褥草时,可用干细土和沙土代替,但要防止卧食癖、卧食槽的恶习形成.羔羊到断奶年龄时应把母仔断然分开,把母羊移走,羔羊仍留在原来的环境中饲养.断奶后,单独组群,由有经验的牧工管理,定期驱虫和预防接种.根据季节的变化,合理安排放牧管理日程,建立日称重和生长发育的测定记录.但进行种羊培育的场,在羔羊2~3周龄时,要从全部羔羊中挑选出优秀个体,挑出后加强培育.  相似文献   
42.
农户调查是掌握农户肥料使用情况的重要手段,是制订化肥减施对策的科学基础,而对农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是研究关键。文章在简介Excel 2013 数据透视表的数据源要求基础上,介绍了使用Excel 2013 数据透视表、数据透视图对农户调查海量施肥数据进行快捷的统计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43.
针对农户生姜生产过程中盲目施用化肥、有机肥施用重视不够,以及由此导致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土壤板结、养分非均衡化等问题,文章在山东省青州市生姜施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科学施肥理论,从生姜施肥量确定、肥料品种选择;正确的施肥方式;正确的施肥时间和正确的施肥位置等角度,系统描述了无公害生姜科学施肥技术,以期提高农户的科学施肥水平,实现生姜的生产的节肥、高产、高效、优质、环保目标。  相似文献   
44.
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滴灌的肥水优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明确滴灌黄瓜不同生育阶段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指标和土壤氮素供应值,优化关键生育时期肥水施用,为保障设施黄瓜绿色生产与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供试作物为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在相同基肥用量下,滴灌追肥设计低量(W1)、中量(W2)、高量(W3)3个灌水量和低量(F1)、中量(F2)、高量(F3)3个施肥量,共9个肥水组合处理。分生育阶段分析产量、品质、养分吸收量与肥水用量、主根区(0—40 cm)土壤含水量及养分供应水平的响应关系。【结果】 (1)与W1处理相比,W2、W3处理商品瓜总产量显著增加,增幅11.1%—12.8%,其中W3处理第1、2次肥水管理期间商品瓜产量显著降低,降幅10.4%—17.7%,W2、W3处理第6—8、10—12和14—16次肥水管理期间商品瓜产量分别增加10.8%—26.2%、21.2%—40.3%和33.5%—46.4%;W2、W3处理氮、磷、钾总吸收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7.9%—20.2%、28.3%—36.3%、25.9%—33.7%,其中进入产瓜盛期后,阶段养分吸收量增加显著;W2、W3处理产瓜期间主根区平均体积含水量增加4.2—6.4个百分点,保持在相对含水量79%—87%;果实含水量增加0.2—0.3个百分点,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硝酸盐、可溶性糖、Vc含量分别下降7.4%—10.1%、0.9%—5.4%、5.9%—6.2%、5.5%—12.8%;产瓜期间主根区硝态氮含量降低9.1%—68.0%;灌水利用效率下降31.1%—49.3%。(2)与F1处理相比,F2、F3处理商品瓜总产量增加4.0%—7.9%;氮、磷、钾总吸收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9.7%—13.1%、7.9%—11.8%、12.6%—17.3%;F2、F3处理产瓜期间主根区硝态氮含量增加38.0%—162.0%,分别保持在24.6—47.9、27.3—72.2 mg·kg -1;但果实硝酸盐含量增加5.5%—14.6%,肥料利用效率下降32.1%—47.8%。(3)从全生育期角度综合肥水效应,W2F2处理能保持较高产量、肥水利用效率和较优品质,同时降低土壤氮素残留,为冬春茬黄瓜兼顾绿色生产与高产的滴灌肥水用量。【结论】 高产(170—180 t·hm -2)温室滴灌冬春茬黄瓜3月下旬至4月下旬(产瓜初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产瓜盛期前期)、5月中旬至6月中旬(产瓜盛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产瓜末期)主根区土壤适宜相对含水量分别为63%、78%、82%、85%,下限控制在61%、73%、78%、81%;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主根区相对含水量上限控制在67%—71%。产瓜期间主根区适宜硝态氮含量维持在25—40 mg·kg -1。  相似文献   
45.
不同水稻品种对滇池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是污染水体生物治理的途径之一,选择5个水稻品种作为供试水生植物,通过静态水培试验,研究了各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长状况,以及对水体中N、P的去除效果,以期找出适宜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的优势水稻品种。结果表明,在不添加任何植物营养的条件下,5个水稻品种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均能正常生长;有植物处理系统对水体中总磷(TP)、氨氮(NH4-N)的去除效果显著高于无植物对照;有植物处理系统TP的去除率为75.54%~88.54%,NH4-N的去除率为90.43%~96.82%;无植物对照TP的去除率为49.14%,NH4-N的去除率为88.13%。整个生育期,不同水稻品种对水体中NH4-N和TP的去除率呈先快、中缓、后期略有回升的动态规律。供试的5个水稻品种,红谷对水体中NH4-N和TP去除率均为最高,且该品种适应能力强,在今后的人工湿地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6.
网板作为拖网渔具的重要属具,其水动力性能对拖网渔具的可操作性和渔获效率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以我国近海拖网渔船配置的加筋V型网板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传统无筋V型网板的水动力性能对比分析,研究加强筋对V型网板水动力性能的影响机理,并通过开展动水槽实验对数值计算结果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展弦比、板面折角、加强筋尺寸等设计参数,研究其对加筋V型网板水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大冲角(40°以上)时,加筋V型网板的升、阻力系数与传统V型网板相比呈显著下降趋势;加强筋的存在较为明显地降低了V型网板在最佳工作冲角(10°左右)下的升阻比;增设加强筋后,V型网板的最大升阻比依然会随展弦比的增加而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但不同的展弦比下V型网板的最大升阻比有较为明显的降低;加筋V型网板的板面折角变化引起最佳冲角的改变,但最大升阻比会随板面折角的增加呈现显著增大的趋势;加强筋间距较大时会引起V型网板最大升阻比的明显降低,其尺寸的增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网板的升阻比。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我国设施蔬菜过量施肥现象严重,在设施栽培条件下,比较常规施肥与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简称化肥减施) 下蔬菜产量 (生物量) 和氮肥利用率,研究氮素去向,为高效施肥提供依据。  【方法】  2017—2018年在河北省定兴县龙华村基地的日光温室进行2个试验。试验1根据差减法设计4个处理,包括常规施肥 (CF, N–P2O5–K2O为858–594–1284 kg/hm2)和化肥减施40% (RF,N–P2O5–K2O 为 608–297–720 kg/hm2) ,及其相应的不施化肥氮对照(CFNN和RFNN)。试验2为15N示踪试验,用15N尿素替代普通尿素15NRF和15NCF 2个处理。番茄收获后,取0—20、20—40和40—60 cm土层样品,测定氮素的残留量。分期收获成熟番茄及枯枝落叶,拉秧时取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再分为不同部位,对番茄产量和养分吸收量进行测定。  【结果】  差减法试验结果表明,RF处理番茄产量、总吸氮量分别较CF显著增加了10.4%、14.8%,化肥氮利用率增加了15.4个百分点。15N示踪试验结果表明,15NRF处理产量、氮吸收量和15N吸收量分别较15NCF处理增加12.1%、25.3%和13.8%,15NRF和15NCF处理的化肥氮利用率分别为36.4%、20.3%。15N示踪法研究还表明,不同土层的全氮含量及15N原子百分超呈自上而下逐渐降低的趋势;15NRF处理的化肥氮损失、番茄氮吸收以及土壤氮残留比例分别为40.4%、36.4%和23.2%,15NCF处理化肥氮损失、番茄氮吸收和土壤氮残留比例分别为59.6%、20.6%和19.6%,化肥氮去向总体表现为损失 > 番茄吸收 > 土壤残留;15NRF处理化肥氮损失率较15NCF处理低19.2个百分点;15NRF和15NCF处理0—20 cm土层化肥氮残留量分别占土壤中化肥氮总残留量的88.9%和87.9%。  【结论】  在施用30 t/hm2有机肥的前提下,减少农户常规化肥用量的40%并调整氮磷钾比例,番茄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显著增加,土壤残留比例没有明显变化,损失量显著降低,化肥氮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48.
我国农田磷养分平衡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从农田养分平衡的角度出发,通过磷平衡的计算方法、我国农田磷平衡的时空变异特征、不同作物农田磷平衡状况、磷平衡对土壤磷含量的影响等4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农田磷平衡研究的主要进展。研究表明,我国农田磷平衡表现为整体盈余,且目前盈余程度仍在加剧;但不同区域间变异较大,部分农田磷亏缺,不同区域及不同作物间磷平衡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不同研究者对于我国农田磷平衡的总盈余量、单位面积盈余量以及空间变异特征所得结果差异较大,不宜直接对比;而对时间变异、不同作物种植类型农田磷平衡以及土壤磷累积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为保持土壤磷养分库的稳定与提升,基于我国磷平衡研究现状,探讨了我国未来在磷平衡评价指标、改善磷平衡技术措施方面的几个研究方向,并提出政策措施引导、客观舆论宣传等建议。  相似文献   
49.
滇池流域农田径流磷素流失的土壤影响因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采用田间原位模拟降雨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逐步)的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在滇池流域的6个点位研究旱季和雨季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径流中磷素流失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旱季和雨季进行的田间原位模拟降雨的平均产流起始时间、产流历时、产流量和平均出水速度均无显著的差异。旱季径流的产流强度曲线比雨季波动大;2次试验中,质地为砂质粘壤土的大渔乡元宝村(C-2)点的初始产流强度和平均产流强度均最大。土壤孔隙度与降雨平均入渗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32^*,n=12);0-5 cm的土壤速效磷(Olsen-P)含量与地表径流中总磷(TP)、水溶性的总磷(DTP)和水溶性正磷酸盐(DRP)及颗粒态磷(PP)的流失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是影响磷素流失的最重要因子,且0-5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径流中TP、DTP和DRP的流失量呈负相关;0-5 cm,5-20 cm的土壤含水量皆与TP、DTP、DRP和PP流失量呈负相关;土壤pH与DTP流失量呈正相关,与颗粒态磷(PP)流失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0.
在全国1∶5万土壤图集制图中,土壤类型的配色既需表现土类等高级类型的分布特征,也要表现土属等较低级类型的差别。我国土壤低级类型众多,且1∶5万基本比例尺图幅达2万余幅,采用传统人工设色方法进行土壤制图,不仅效率低,而且难以保持图幅间土壤颜色的协调一致性。针对这一技术难题,本研究采用图幅间相似配色方法和人机交互的设计思想,通过建立1个多层级管理色库、人工设置土壤类型的Q配色单元及其多个近似色系(色组),建立了Q配色单元的避让选色和区域土壤特征分析等5个组件模型,构建了土壤类型配色模型(SCO-Model)。该模型在大比例尺土壤制图中不仅反映了区域土壤的总体分布特征,也表达了土壤类型间的差异,特别是实现了大比例尺土壤制图中土壤类型的快速智能配色,大大提高了制图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