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46篇
农学   9篇
综合类   7篇
园艺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湿地松半双列子代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 10年生湿地松 6× 6半双列子代在两个试验地点的生长量、木材基本密度、树干通直度和抗风性数据 ,研究了该树种目的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 ,地点间存在着显著的生长差异和通直度差异 ,但两点的木材基本密度非常一致 ;所有研究性状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地点与基因型互作 ,其中胸径、基本密度均达到了显著以上水平 ;在一般配合力 (GCA)均方差显著地大于特殊配合力 (SCA)均方差的前提下 ,胸径、材积、基本密度、通直度、抗风性的加性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 96 .4 1%~ 10 0 %。但是 ,树高性状以非加性方差居优。决定子代表现的遗传因素 ,主要是亲本的GCA,SCA和反交效应也有影响 ,但程度较低 ;两块测定林中 ,树高、胸径、材积、基本密度、通直度、抗风性的单株狭义遗传力分别为 0 .0 0 1和 0 .0 74、0 .0 80和 0 .144、0 .0 6 8和 0 .137、0 .10 8和 0 .6 0 9、0 .0 5 2和 0 .2 5 2、0 .0 5 8(单地点 )。  相似文献   
32.
为建立适合湿加松的MSAP(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反应体系,以湿加松幼嫩针叶为材料,建立了湿加松MSAP反应体系,即:400ng基因组DNA用EcoRⅠ,HapⅡ或MspⅠ各3U,37℃保温24h。预扩增体系为:酶切-连接产物1μL、上下游引物各1μL、2×PCR mastermix10μL和ddH2O2 7μL。20μL选择性扩增体系中,含有10倍稀释的模板DNA2μL、上下游引物各1μL、2×PCR mastermix10μL和ddH2O2 6μL。利用反应体系,筛选出了13对适宜于湿加松MSAP分析的引物,建立的MSAP反应体系可用于湿加松基因组DNA甲基化差异分析。  相似文献   
33.
本研究以不同浓度的竹醋溶液作为铃儿花鲜切花保鲜剂,通过观测和比较瓶插花枝的形态、鲜重和水分平衡值等变化,确定铃儿花鲜切花保存的最佳竹醋溶液浓度。研究结果表明,稀释800倍的竹醋溶液对铃儿花鲜切花的保鲜效果最为明显,此结果可为今后研制铃儿花鲜切花专用保鲜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分子标记在松树遗传与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树是世界上分布最广且最具经济价值的树种之一。近年来随着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分子标记已经广泛应用于松树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向。本文从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及标记辅助选择等角度,评述了松树遗传与进化上常用的DNA分子标记如RFLP、RAPD、AFLP和SSR等的应用情况和进展。在遗传多样性方面,DNA分子标记技术已成为鉴定松树种间、种内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并用于指导杂交育种;在亲缘关系判定方面,可以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物系统演化及分类情况,揭示育种亲本的选配和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松树遗传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及标记辅助选择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构建了二十多张连锁图谱,并对其生长、材性和抗性等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获得了一些重要的与抗病相连锁标记。  相似文献   
35.
湿地松与加勒比松杂种第一代生长研究初报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1  
湿地松与加勒比松杂交子代具有显著大于湿地松纯种的生长量优势,与湿地松种子园后代相比,湿地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杂种的树高、材积平均增益分别为35.8%,244.6%;湿地松×本种加勒比松杂种的树高、材积增益分别为40.8%,210.9%。从中选择出的8个优良杂交组合,其树高、材积平均增益分别达50.8%和349.5%。文中还从理论上探讨了控制杂种优势的遗传因素、湿地松一般配合力与一般杂交力的关系,分析了杂交制种的效果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36.
在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国有小坑林场开展普通油茶人工授粉、自花授粉试验,同时开展去袋 方式试验和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人工授粉方法—吸管套柱法应用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试验杂交组 合平均座果率为 34.8%。相同生物学类型单株间杂交,其座果率较低;不同类型单株间杂交组合,其平均 座果率为 39.8%;自花授粉座果率极低,多数为 0。人工授粉后一周完全去袋是可行的。简便易操作的吸 管套柱法可在广东油茶人工授粉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7.
为了解高州油茶 Camellia gauchowensis 果实生长特性和油脂转化特点,对不同时期油茶果的 主要经济性状和干仁含油率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6 月份以后,高州油茶果实呈现缓慢生长期、快 速生长期和平稳生长期 3 个阶段,快速生长期的单果质量和果径生长量分别占总生长量的 63.31% 和 38.06%。鲜出籽率和干出籽率经历停滞期、快速上升期和稳定期,在 11 月中旬达到最高值。油茶果在 整个生长期中,鲜籽含水率逐步降低,至 12 月 2 日降至 44.31%。干仁含油率在 12 月初达到最高值,缓 慢生长期、快速生长期和生长平稳期的增长量对最高值的贡献比率分别为 4.36%、27.21% 和 67.16%。高 州油茶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硬脂酸 4 种组成,其组分比例在不同采摘时期差异不显著。 油茶相邻两个大年间干仁含油率(产量)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38.
为掌握铃儿花野生群体花色特征,发掘铃儿花的观赏价值,为铃儿花育种研究打下基础,对广东省沙头角林场铃儿花野生资源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开花颜色、花的性状特征等观察、调查测定并作分析,结果表明,铃儿花花色多样,红黄白交替,其中红紫色系为主要色调,少量黄色系和白色系。铃儿花每个花序平均苞片数为15片、每个花序平均花朵数为9朵、叶芽2个,花梗长度为1.45±0.29cm、钟状花冠高1.12±0.14cm、钟状花冠直径为0.87±0.11cm。  相似文献   
39.
采用Sevage法、三氯乙酸(TCA)法、聚酰胺(PA)法、活性炭(AC)法和酶法5种不同方法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多糖脱蛋白效果进行了比较,分别考察其蛋白质脱除率和油茶多糖保留率。结果表明,TCA法和碱性蛋白酶法对油茶粗多糖溶液的蛋白质脱除效果较好,蛋白质脱除率均在82%以上,且多糖保留率较高。综合考虑,蛋白质脱除率和油茶多糖保留率分别为82.99%、84.43%的碱性蛋白酶法脱除油茶多糖中蛋白质效果最佳,将有利于油茶多糖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和生物活性研究。  相似文献   
40.
广宁红山茶果实生长特性及含油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广宁红山茶不同生长时间果实生长和含油率的分析,测定不同生长时间果实生长(大小)及含油率的变化,为其采果时间,提高产油量提供指导。结果表明:9月底后不同生长时间果实大小变化较小,5个单株果径均值范围为8.67 cm~9.60 cm,而在不同采果时间,广宁红山茶烘干种仁含油率及鲜果含油率有较显著差异,干籽含油率均值范围为57.90%~65.41%,鲜果含油率均值范围为2.83%~3.99%,总体趋势是油茶果生长情况在10月逐步趋于成熟、稳定,含油率随着采果时间(测试时间段内)的推迟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